韩红
学生,我开始慢慢懂你
韩红
教书整整14载,带过两轮大循环,在这期间我也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充满艰辛——第一个6年,我常会抱怨:这些小孩儿怎么听不懂我说的话;第二个6年,我充满自豪:我说的孩子都能听得懂;第三个6年,我惊恐:孩子们有时真的无法听懂我在说什么!而这听不懂的原因竟然是我没有说 “孩子们能懂的话”!我真的懂学生吗?我真的懂教育吗?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我其实刚刚走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
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常常会训斥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是,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情绪需要发泄,另一方面往往是因为“看不见”孩子的实际诉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从自己女儿画父亲的一张画开始,追问自己:是谁给了女儿这样的印象呢?那幅画是这样的:贲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几颗黑乎乎的小脑瓜,指着黑板上的一道方程问:“会了吗?”乍一看去,不过是女儿在画父亲,可是贲老师的追问却让人陡然一惊:这画的不就是孩子印象中真实的课堂表象吗?是谁给了孩子这些印象?一方面是女儿自身的课堂经历;另一方面恐怕与家长之间的言谈不无关系。作为家长、教师、专业人士,须得明白,孩子之所以有一定的行为表现,背后必有其主客观的深层原因。
从贲老师的深度反思中,我开始懂得“看得见”的真正含义:理解并接纳、体会与思考、帮助并陪伴——也许这才是教师应有的专业态度。反思我的教学经历,还是觉得惭愧: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我们通常会归咎于他上课不专心听讲、回家家长不辅导、学生自己比较笨……却很少从自己的教学设计、引导等方面思考:我做得怎么样?殊不知,作为专业的教师,首先要有“看得见”学生的能力。
前不久,听了一回贲老师的讲座,他列举了25个指向教师自身的问题,让我有点发懵。然而,细思之,我发现我们很难经得起这样的发问。贲老师提的第一条就没有几位教师能做到:我尽可能向每个学生表达我对他们的欣赏。以我自己为例,刚刚送走的这一批六年级孩子,我认为我已经尽可能向大多数孩子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欣赏,可是,像元元、晨晨、凌云这样的“捣蛋鬼”“小笨蛋”之类的孩子,我表达过欣赏吗?或者让孩子感受过我的真诚吗?我被这个问题吓住了,因为答案是——几乎没有。我觉得很惭愧,在我口口声声告诉他们分数不重要的时候,其实一直在用分数以及分数背后隐寓的聪明与否、听话与否来衡量他们!进一步深究下去,为什么行为与意识之间会出现这么大的背离?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学生。
再看看第21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课堂归属感。“课堂归属感”,多么亲切的词语!可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瞬间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很可怜。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他们没有多少家庭的归属感;在教师的权威教育下,他们也没有多少课堂的归属感!这一点上,我自己做的实在是很不足——无论是作为一个妈妈还是一位教师。
再细细读读这25个问题,尝试将他们做了简单的分类。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理解这25个问题:
维度一:课堂评价。(1)我尽可能地向每个学生表达我对他们的欣赏。(2)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表现不够自信的学生,我会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3)我向学生表达我对他们的关心。(4)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挑战自己。(5)当学生拥有合乎他们平时水平的表现时,我会表现出对他们的赞赏。
维度二:课堂实施。(1)我允许学生展示他们独特的想法和信念。(2)只有当学生表现出很难完成作业的时候我才会考虑换作业。(3)我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尊重他人观点、采纳他人意见。(4)我会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一组。(5)我会规划一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活动。(6)我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背景。(7)我要求学生倾听并思考其他同学的观点,即便他们可能并不同意这些观点。(8)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我能够调整我的教学。(9)我会安排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的学习活动。
维度三:学习策略。(1)我教给学生组织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各种策略。(2)我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建立联系。(3)我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观点。(4)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反思。
维度四:自我认知。(1)我帮助学生明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目标。(2)我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喜好。(3)我教给学生如何应对影响他们学习的各种压力。(4)我帮助学生重视他们自己的能力。(5)我鼓励学生监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
维度五:心理氛围。(1)我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课堂的归属感。(2)我尊重我的学生并让它们感受到这种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中除了指向 “课堂评价”“课堂实施”的14个问题之外,还有11个问题指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策略”“元认知发展”和师生之间的“心理氛围”。指向“课堂评价”“课堂实施”的14个问题虽然诘问的是教师自身,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是从教师能否更好地指导学生来提问。另外的11个问题,突然想问问自己:我在教学反思中通常写什么呢?这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多少?哪一个知识点学生的学习不到位?全班的发言情况……有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再联想贲老师在 《此岸与彼岸》中描述的案例,似乎都是以实录的形式将学生的课业表现与课堂进程记录下来,加以反思——也许,这两者的结合——学业实录加上 “学习策略”“元认知发展”“人际心理氛围”分析等,才能够真正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课堂,理解教学——进而“想得深”教育,实现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真正的好培训(学习)不只在于学会了多少知识、技能,更在于是否通过学习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回想这14年的教学生活,从“不懂学生”到“自以为懂学生”,再到“知道自己不懂学生”,只是走完了上半场的“专业自觉”。我想,下半场应该是另一个螺旋上升的开始吧。我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