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辨”的阳光永驻心间

2016-04-14 10:51:31褚明月
江苏教育 2016年62期
关键词:思辨课题思维

褚明月

·教育实践·

让“思辨”的阳光永驻心间

褚明月

1991年7月,我考取了当时许多人羡慕的普通师范学校,一举实现了农村人的“鲤鱼跳龙门”。貌不惊人的农村姑娘凭着一股韧劲,从此开始学习普通话,学习教材教法,学习心理学、教育学,苦练粉笔字、毛笔字、钢琴、画画等基本功。就在那时,我便与“小学教师”这个称呼结下了不解之缘。

踌躇满志,迎着阳光生长

1994年8月,带着虔诚,带着纯粹而朴素的梦想,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学教师。第一年,领导就安排我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激情澎湃,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所带的班级在班联各项比赛中名列前茅。办公室的老教师也都啧啧称赞:“是个做教师的料。”前辈的鼓励恰似阳光洒落在我心田,我因此更加坚定了信念:当一名好教师。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

在我的床头,堆放着许多教育名家的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让我时读时新。手捧厚厚的一本书,细阅一个个经典故事,咀嚼一段段精彩剖析,时而醍醐灌顶,时而拍案叫绝,时而凝神思索。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他的著作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一名好教师的重要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豪感。它要和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联系在一起,从生命的角度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茁壮成长。

在专业学习上,张兴华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我数学教学的启蒙读本。读它,我懂得了儿童学习数学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让我在丰富而多变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同时,我也认识了建构主义、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这些基本概念,掌握了知识的分类整理、思维的发散及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等方法。这些都为“思辨教学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好书的引领。我的阅读,是一种饱含激情的阅读,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阅读是一个教师的精神化妆。它开阔了我的视野,充盈了我的内心,沉淀了我的修养。

一个人有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是工作了一年的我有一天突然感到彷徨,感觉到一年来所有的工作不过是原地踏步。反复思考后我意识到,没有名师的指点,囿于狭隘的自我,也许终其一生都可能停滞不前。于是,我千方百计向学校申请上公开课,并邀请专家来听课指导。幸运的是,当时的市教研员吴倩老师还收我做了关门徒弟。我到现在依然牢记着吴倩老师的教诲:“要上好课,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是关键,教学用书可以做参考。”在她手把手的教导下,我的教学技能迅速提升,我的数学课堂也得到了区域内广泛的肯定。1995年第一次参加区级公开课,大获褒奖;1996年第一次尝试多媒体(电视机为展示屏)教学,闪亮全场;1997年第一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紧接着我拾阶而上,将“宜兴市教学新秀”“无锡市教学新秀”的称号收入囊中。

2002年,不喜欢按部就班的我,开始寻找新的挑战。就在这一年,通过上课展示、基本功竞赛和现场答辩等环节,我顺利进入了全市小学教师梦寐以求的宜兴市实验小学。已有7年教学经验的我,来到实验小学这个团队,却时时处处都感到压力的存在。有压力也就有动力,我预感到自己将要在这里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来到实验小学之后,我遇到的第一个导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钱阳辉老师。跟着钱老师,我阅读了数学家波利亚的著作《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尤其在读过了钱老师的《学会数学地思维》之后,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教学,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由此造就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培养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这才是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的“思辨教学观”开始萌芽。

拔节成长,把阳光的明媚尽收眼底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次考验耐力的马拉松。我想:积极向上、奋斗不止定能使我在磨砺中不断走向成熟。于是,我尝试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融入课堂,让自己的“思辨教学观”在一轮一轮的实践中升华。

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唯有在实践的磨炼中方能进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最钟爱的就是课堂。我爱数学,爱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数学。我经常这样要求自己: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每节课都要让自己教有所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我上过很多研究课和赛教课,但对我的“思辨教学观”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还是那三节课——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是2002年参加无锡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时选择的上课内容。这个内容,在人教版教材当中被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附带认识梯形。刚开始设计时,我的想法是努力使课堂更加有趣,使图形特征更加明显。于是以四根小棒围四边形开场,布置学生在围出的四边形中找出特殊的图形,然后再通过观察比较,揭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特级教师谢惠良老师听了试教课之后提出了意见:“数学活动要有趣,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活动的展开要在思辨中指向知识的本质。”我接受了谢老师的意见,将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再去参加评比。最终,这节课摘得了一等奖。

这次磨课也触发了我对 “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的思考:“活动”是获得知识、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手段。数学课堂要抓住数学本质,要关注思辨的本质,要在活动中逐渐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经过2002年那一次赛课活动之后,我的职业发展进入了“沉潜时期”。2013年,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再次申请参加无锡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当时以省特级教师汤建英为首的宜兴市实验小学数学团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首先是确定课题,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然后,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展示实验小学课堂改革的成果,怎样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理念?吸纳了大家的意见后,我决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思”启“辨”展开教学:小数是生活中常见的数,而对于它的产生和意义,学生未必理解。因此教例1时,先是从米尺的刻度里寻找小数,再是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形中寻找小数,再从数轴上寻找,也就是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在教例2“1元2角=1.2元的转化”时,常规思路是让学生迁移例1的方法,即1元就是1元,2角=0.2元,1元和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其实按照生活经验,学生早就知道了1元2角就是1.2元,但是为什么1元2角=1.2元,学生可能很难表达其深层原因。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你会用刚刚例1的学习经验来解释一下为什么1元2角=1.2元吗?先独立想一想,也可以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习任务抛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高涨,有用文字解释的,有画线段图解释的,有用大小圆解释的,也有画正方形图解释的……

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现场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调动已有的活动经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每学期我都会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上几堂市级公开课或校级示范课,例如:我曾经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执教了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也曾尝试用猜想、验证、最后用位值原理证明的方式执教“运算律”。为了探索“在思辨中真学”,我还专门执教了四年级“平均数”一课。

很多的数学课堂都可以采用问题导向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求知心理,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以问促学,让学生带着疑问,在“思”与“辨”中学,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倡导的“在思辨中真学”就是要努力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能学不教”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学好”到“好学”,从“学会”到“会学”。

在研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流派纷呈的时代,我也曾经感到彷徨、困惑甚至无所适从。所幸在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几个阶段,几个重要的课题引领着我不偏不倚地向着理想的方向行进。

2002年是“十五”省级数学课题“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研究”的开题之年。作为课题研究的担纲人员,学校让我上一节中期汇报课。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心做一次突破性的工作。我仔细地收集着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真思考,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三段式,即根据课题提出本课主问题—围绕主问题进行分解—最后逐个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数学课堂的任务正是要通过解决问题来激活数学思维,改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能力。这是我的“问题导向式”课堂的又一次发展。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基于小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引领下,我尝试研究“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素养”,并和教师们一起编定了“宜兴市实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六套12册)”,我们的成果“基于小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获得了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我撰写的《教育:基于人之生命特质的思考》《幸福:人本主义视野中教育本义的追寻》在江苏省“师陶杯”论文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教学的效率判断与思维维度的建构》《基于经验为了思维》在江苏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获一等奖,《主题图:数学教学资源的课堂把握》等多篇论文在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从此,我便开始更自信地实践我的课堂,研究我的教学,并逐步形成了“在思与辨中学”的教学风格。

《共创儿童意义的小学真学课堂实践研究》是我校“十二五”重点课题。这个课题可以说是我倾注精力最多的课题。在总课题之下,我申报了自己的个人课题《“学问结合”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同时,我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经常走进青年教师课堂,每听必评,全力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数学团队的领航人,我积极组织课改沙龙,倡导民主、和谐的研究之风。我也经常开展“一课多磨”“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研课活动,通过活动与教师们进行深度对话,力求形成研究共同体。

顿悟回归,让“思辨”的阳光永驻心间

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促使我不断地接近数学教学的本源。数学教学究竟该怎样教?数学教学究竟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我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省,努力寻求着数学教育的真谛。“也许我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但我不忘初心,愿意做一个幸福的追求者。”回首过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攀登者,几经努力,爬上了当初仰望的山顶之后,又被更高的山峰所吸引。在这样不断的攀越中,眼前的天地不再是当初的天地了,胸襟与识见也大为不同。这样攀登着的感觉,引导我不断超越向上——

让“思辨”的阳光永驻心间!

猜你喜欢
思辨课题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44:38
中医辨证分析规范探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57:11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