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分层实施教师培养
李海军
教师培养;规划;读书;分层策略
作为社会人与社会的个体,无疑每个教师之间都存在差异。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理当尊重教师间的差异,并基于差异特质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采取分层实施措施和分类推进策略。
有研究表明,5%—10%左右的教师属于 “学困师”,表现为事业心不强,责任意识淡薄,职业倦怠感严重。80%左右的教师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热情,但专业视野不宽,发展动力不足,努力方向不明,专业理念和素养明显欠缺,这部分教师往往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教师培养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另外10%—15%的教师属于学校里的名师和骨干,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在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专业素养方面都是佼佼者。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首先承认差异的普遍性,正视差异,本着“互利、共生、共赢”的心态,把握教师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因需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分层实施,分类推进。
分层分类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当前大多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强调普适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但忽视了教师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学校有责任基于全校教师的个性特点、发展需求,分层次地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
分层分类推进“读书成长工程”。学校在推进“读书成长工程”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需求。针对老教师和理论水平较低的教师,制定较低层次的读书计划,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与教学结合较密切的文章;对于大多数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提出更高层次的读书目标,在关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并加大督促、指导和检查的力度;对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则可制定适度超前的读书计划,精选前瞻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前沿著作,定期举办读书论坛、阅读沙龙等,为这些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分层分类开展各种教学达标活动。通过活动推进工作是实践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式。然而在开展各类活动时,硬性规定多,“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多,极少关注教师的不同需求,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差异,而是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因此,学校应该正视教师的差异,在制定各类教学达标、教学比赛等活动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标准,制定不同的推进措施,唯其如此,活动才能得到更广大教师的支持。
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发展评价。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的成效不能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及自我实现的专业意愿,因而学校需要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重视当前的水平与表现,但更着眼于教师的未来。评价结果主要是用来进行纵向比较,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而非与其他教师横向比较进行排名。学校要清楚把握各类教师的专业起点,合理设置诸如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自我设计、同伴互助等多项评价指标,增加问题诊断,减少“冰冷”的量化评价和简单的定性结论,使评价更加多元,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G451.2
B
1005-6009(2016)57-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