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劬颉
·洪劬颉专栏:教育写作的智慧·
好文章都是“做”出来的
洪劬颉
教育和教育写作一样都必须“贴地而行”。教育是实践,教育写作是在实践中提炼真知。普通教师未必能像哲学家们一样高屋建瓴地思考教育这个大问题,也未必能像政治家们一样纲举目张地呼吁大口号,他们的工作必须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认真思考,认真写作,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也已经足以形成重要的教育知识。
教育写作;教育实践;教育创新
之所以倡导教师进行教育写作,是因为专业写作可以记录我们的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教育反思。与其他写作不同的是,教师的教育写作必须“贴地而行”,我们不能如哲学家们从哲学角度来思考教育,也不能如政治家们从政策层面呼吁教育改革,只能贴着自己的实际工作去摸索。
好文章都是“逼”出来的,“逼”的背后是“问题”,是发现出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好文章也都是“做”出来的。
教育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过去就有的老问题。很多年轻教师一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怎么办?首先是要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看看别人怎么解决问题。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就知道,几乎每个班都会遇到家长为了孩子的一个好座位来跟班主任“交涉”,但是班级中所谓的“VIP座位”就那么几个,如何解决“粥少僧多”的问题呢?一般有这样几种解决办法:一是跟家长交流,摆事实讲道理,劝家长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艰难;二是跟学生交流,讲清与同学相处的诀窍,让他理解和配合班主任的工作;三是择机而动,找到一个机会,全班调整座位,“VIP座位”轮流坐。
按照别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毕竟,面对一届一届的学生,很多问题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我们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向老教师咨询、解决办法,然后再尝试解决问题。事后,我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不啻一篇高质量的案例。
不妨还是以家长要求调座位来说明。采取第一种办法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跟家长根本说不通,特别是家长的年龄比你大,讲道理他比你还能讲,你根本无法说服他;采取第二种办法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孩子表面上已经答应你不调座位了,但是他回去之后,跟家长说,家长不听则已,一听则怒,一个电话打到校长室或者打到“行风热线”投诉你,你可能不小心又被卷入了“麻烦的漩涡”;采取第三种办法你又可能会发现,满足了这个家长、孩子的要求,但是却得不偿失,班主任的公心、公信力受到了损害。
如果用别人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就需要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入职之初就曾经遭遇过这个棘手的问题,一个厅级官员通过学校领导跟我转告,要给孩子调座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问题,座位才调整好又调,我怎么跟其他的学生解释这件事情?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座位滚动。滚动也是有讲究的。怎么滚动?我采取了极其复杂、操作却简单明了的滚动方式:每周一动,纵向8列,顺时针滚动;横向前3排和后4排,从后往前推进;每一次滚动时,第3排和第4排交换。这个方案得到了全体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它的好处是: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坐到班级的“VIP座位”;保证了个子矮的学生不被个子高的遮挡视线;保证了个子高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坐前排的权利等。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室之内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让那些有意见的家长和学生也不好意思再多说。毕竟,谁会反对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制度呢?
用自己的办法解决老问题更容易增长自信。人总是容易麻痹自己。偶尔找到一个办法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会大大地激发我们的自信:我是有足够智慧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是从座位谈起,滚动制实行之后,班上风平浪静。可是过了不久又有学生和家长跟我提各种问题了:“我不想跟×××坐!”“我能不能在讲台下面的过道坐?”“我能不能单独一桌坐?”……不一而足。
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只知道三点基本原则:一是不能随便“打破规矩”,“规矩”是全体同学、家长和老师一起制定的;二是不能“以静制动”,尽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很多时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以静制动”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三是不能“抱怨”,抱怨是人面对问题的直觉情绪,但是抱怨于事无补,问题依然存在。面对新问题和新任务,最好的做法就是:“DO IT NOW!”现在就去解决这个问题。
1998年秋天,第八轮教育改革“山雨欲来”,全国都在讨论“减负”问题,呼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利用这个契机对“座位滚动制”做出补充微调。常规的座位编组为4人(也尝试过6人)一小组,组内轮换,其他不变。这就解决了不少学生关于座位的新的要求。但是,这一细小的变化却带来了新的挑战:小组合作,组内人员如何分工;小组之间如何沟通;小组学习与总体教学目标如何契合等。这些问题又一次激发了我对教学改革的热情。
对于座位的变化,我深刻意识到,与其以稳定的结构等待新的问题暴露出来,不如主动调整发现新的问题。所谓智慧,指的是人在面对复杂情境时选择的最佳策略。与“以静制动”相对的是,要“以动制动”,“以变应变”。周围环境都变了,还墨守成规,这是必定遭致失败的。
我曾经在《座位的学问》中罗列了20多种排座方式,每一种排座方式都对应着一定的课型和教育伦理。如以辩论小组的方式来排座位,对应的是 “辩论式课型”。确定了辩论主题之后,以随机抽签方式确定1位主席、5位评委和7位参与讨论的人员,再调整座位,使之与活动相匹配。我们借助“无领导小组”的形式,进一步探索“无主题讨论课型”,这个创举让学生受益至高考自主招生、大学学生干部竞选、工作面试甚至工作后的岗位竞聘。而2012年12月13日本人在上海复旦中学以“无主题讨论”方式执教的《父亲》一课,更是大受欢迎。我也曾尝试将座位排成一个圈,中间作舞台,进行“课本剧”表演,探索“表演式课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中外戏剧欣赏”课程。还在2001年举办了全校“戏剧节”汇演,这个节目如今已经成为南京十三中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
座位的调整,带来的是课型的变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与友谊,我也由此对“问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撰写了《问题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话教学的误区分析》等系列长文,并且在《语文建设》《语文报》上发表,以此为契机我也开始了对课型的深层思考和实践探索。
每一种座位安排方式都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的空间位置与学习内容二者关系的辩证思考。教育是在特定时空之中进行的,如何看待特定时空中的人、事,如何安排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事关学生的发展,而且事关教师的专业发展。当思考到这一层次的时候,你会发现“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是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
G451
B
1005-6009(2016)57-0050-02
洪劬颉,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0)科研员,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