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霞
追随名师的脚步
徐艳霞
我与“师父”蔡明老师的初相见是在东北师大的供需见面会上,那时候,蔡老师是我的面试官,他让我谈谈对《荷塘月色》的看法。我记得自己当时说这是一个弱质文人的内心独白,文中的每一种意象都显得柔弱,当然也因为这柔弱而带上了审美的色彩。中国式审美常常是在柔弱中展现其审美意蕴的。我是一个不遵循常规的人,所以我的分析很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也经常遭遇不被人理解的尴尬,所以我表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就极其忐忑地等着考官(即蔡明老师)的裁判。他很果断地说,你可以签约。就这样,我才与梦寐以求的烟雨江南结下了一段尘缘。
我的网名叫“枉凝眉”。我是一个从小就痴迷《红楼梦》的人,是林黛玉的粉丝,我把林黛玉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当作座右铭,一直很欣赏林黛玉孤绝出尘的处世姿态,一直很羡慕林黛玉的诗才,也因为林黛玉而一直热爱诗歌。我曾写过一首《临江仙》向林黛玉致敬:
观雨亭前风解语,盈盈几盏芙蕖,轻歌浅笑敛裙裾。是非浑忘却,临水羡游鱼。只愿余生追梦影,坐看云卷云舒。殷殷兴致握花锄。灵台有禅性,一念悟真如。
我还是一个喜欢佛禅和老庄思想的人,所以,我最初只是热衷于和师父谈文学,却不喜欢谈教育。在我看来,弟子如果如香菱,那才是值得教育的,否则便是教不好的。师父批评我说:“你端着教育的饭碗,却口口声声不喜欢教育,这是错误的心态。教会香菱的老师不稀奇,教会薛蟠的老师才伟大!老师对学生,有教无类,不管是怎样的学生,你都有责任让他爱上语文,你都该给他一个高贵的灵魂!”我听了这番话非常羞愧,我看到了师父精神品格的高尚,也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株“墙角的花”,视野逼仄,精神狭隘。以我这样的性格,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势必要走得艰难些,因为我不务实,所以经常会遭遇困顿。师父总是在我跌倒的时候耐心地教导我,并谆谆告诫我:爱文学不是错,但是只知道自己爱不带着学生去爱就错了;一定要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文学的芳草地,而不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我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特长去引领学生,我和学生一起写诗,我把他们写的诗歌发表在《张家港日报》上,“发表”在我的QQ空间里,“发表”在黑板上。我组织学生赛诗会,还开展了“每日一诗”活动,师生每天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歌,这样的活动深得学生的喜欢,以至于后来哪一天如果不写诗了,学生就会很惆怅地说——老师,诗呢?在师父的指引帮助下,我曾带着学生取得了江苏省中学生诗歌大赛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像一条山间汇聚的小溪,原本只是把潺潺的歌声唱给自己听,是蔡明老师把我引入了大江大河的大世界。在生态教育团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的歌声汇入了澎湃的生态潮流中,我不再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生态教育团队的宽广与博大影响着我,改变着我。蔡明老师经常说:“我个人成名与否,我早就不在意了,我在意的是这个生态团队,在意的是整个生态教育的发展。”蔡老师是一个可以在石头上写诗的痴人,他可以把坚硬和冰冷的现实变成美好而深邃的诗行。跟着大师的脚步,以朝圣般的虔诚向前走,我们知道,前方芳草鲜美,前方桃李芬芳。
(作者系生态教育团队成员,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得江苏省及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