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睦楚
美国“百万强”计划:理想愿景、现实挑战及其应对选择*
●张睦楚
摘要:2009年由中美双方共同达成协议的美国“百万强计划”作为五年前“十万强计划”的再延续,力图进一步推动中美文教交流,并将文教交流的层次从“十万强计划”所强调的高等教育层面“下移”至中小学教育阶段,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推动美国中小学生留学中国的浪潮。总的来说,当下这一项目还处于倡议阶段,未来漫长的项目走向深具不确定性及复杂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项目的进程,需要审慎地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探索这一特殊的文教交流计划的理想愿景及现实挑战,以便找寻出这一项目未来更为契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十万强基金会;十万强计划;百万强计划;中美文教交流;教育愿景
张睦楚/北京师范大学与加拿大约克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交流史研究、教育史研究
*本文系国家留学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资助项目(201406040084)、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ABA14010)、加拿大政府资助项目“The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eans for Canada in terms of knowledge diplomac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9年末由中美两国共同提出了受人瞩目的“十万强计划”(100K Strong Initiative,译作“十万美国学生留学中国计划”,以下或称“十万强”),此计划力求在2010至2014年间推动十万名美国高校学生留学中国,截至2014年7月,这一项目的管理及推动机关“美国十万强基金会”(100K Strong Foundations)宣布留学中国的计划已经在该年度的实际中得以达成。受这一计划顺利完成的鼓舞,同时也在2015年9 月25日中美两国互访的契机之下,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即宣布未来中美的文教交流需要在“十万强计划”的事业成就之上继续推进,于是准备启动“百万强”计划。[1]在这一计划之中,奥巴马明确提出“美中两国之间准备在全球各地采取更多地行动,那么最好的开端就是学习对方的语言、真正地了解对方,于是基于‘十万强’计划之上‘百万强’计划尤其势在必行”,且自这一计划提出之时也引起了中美双方文教人士的积极关注。这样一个深具意义的中美双方文教交流计划究竟有哪些特质?其项目计划运行的内容大致是什么?所面临的挑战又是如何的?如何调动中美双方的相关力量及恰当条件以应对现实挑战?很显然,对于以上种种问题所进行的解答,对于当下中美双边交流的深入推进具有深刻意义。
(一)在美国本土进行的教育国际化
回顾这一项由奥巴马最新发起的“百万强”计划倡议,旨在将五年前所提出的“十万强”计划继续深入推广,并将计划参与者的美国大学就读学生推广至美国K-12阶段的学生,在数量上则确定了今后五年内将美国学习中文的中小学生数量提升五倍,具体而言则是由目前学习中文的20万中小学生提高到100万人的目标——“100万”。这个数量看似巨大,然而仅占美国现今中小学生数量的2%。据美国教育部门的最新统计,截止2015年,美国公立及私立学校的中小学生即将达到5500万,这一数据仍将持续攀升,因此100万的数量计划目标具有其现实性及可行性,同时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十万强基金会高级执行官特威斯·泰纳(Travis Tanner)则指出,相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数量,美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及语言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百万强”这一计划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据估计,现今在中国有300至400万的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而相比较而言在美国仅有20万美国中小学生学习中文,而基金会所需要完成的使命则是努力填补两者的鸿沟,这一鸿沟的填补,端赖于最新的‘百万强’计划的助力。”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美国的教育国际化大多是在境外完成的,诸如派遣留学生、在他国完成长期或短期的学习课程等,而本次由于“百万强”计划的诞生,这部分学生群体主要是在美国本土学习中文,可谓美国中小学生在本土完成教育国际化的开端,之后随着“百万强”计划的推移而走出国门,走向中国,乃至走向世界,使得教育国际化的种子得以萌芽、结果进而开出繁茂之花。[2]很显然,这对于中美关系的积极走向将产生极大的作用,例如“十万强”基金会主席卡萝拉·麦基福特(Carola McGiffert)大力称赞这一受人瞩目的计划,她认为“百万强”计划不仅仅是“十万强”计划的深度、广度的再延续,更是对美中关系重要性的再投资、再提升,从短期来看有助于增进中美双方的相互理解并培育下一代精通中文及中国文化的美国领导人,从长期来看则有助于进一步增进中方的文化软实力,也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探索一条新途径与增添一股新动力。
(二)创造机会及实现公平的重要契机
除了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能够产生作用,“百万强”计划对于创造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进而对美国本土乃至国际化教育公平也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该项目计划的部署,其项目的内容大致包涵以下三个方面:(1)“百万强”计划拟推动美国各大教育机构制定中文学习标准和规范,使其与现有中学、大学预科科目考试相结合;(2)在中小学校中大幅度增加教授中文的教师数量,美方在接受中方援派教师的同时,更为注重培养本土的中文教师队伍;(3)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帮助偏远地区的美国中小学生更便捷地学习中文,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扩大化及公平化。以上各方面初步的项目计划构想则由“十万强基金会”(100K Strong Foundations)全权负责。另外,就计划施行的受益对象而言,现阶段中美文教交流所资助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成为政治界、媒体界、商界或其他领域的“中国通”的美国学生——无论是之前的“十万强”计划或是“百万强”的各项计划均积极鼓励这部分学生成为今后中美关系的重要代言人;另一类项目计划受益学生则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群体及美国少数族裔,这部分群体大多是经济处于弱势地位的美国高中学生,或者是来自美国部分社区大学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开展包括“百万强”计划在内的一系列中美文教交流,鼓励他们在中国学习多元化的课程进而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并同时将有限的教育国际化资源扩大并使这一群体得以受惠,从而增强这一部分群体的现实竞争力。从实质上而言,“百万强”计划将先前“十万强”计划中所受益的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机会逐渐“下移”至了高中及初中阶段,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资助的覆盖范围,创造了一条全新的“平等机会路径”,使得更多的美国学生能够参与并获益,因此,这项最新动议的“百万强”计划有助于消弭美国内部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的现实问题。曾作为十万强基金会发起人、美国旧金山社会活动家方李邦琴认为:“从‘十万强’计划走到‘百万强’意味着,未来会陆续派出100万个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中文,或者在美国学习中文,由于有了网络信息等技术,能够使得不同族裔的美国学生在中学就能够有机会学习中文,弥补了机会不均等的遗憾,我们热切期盼这一项目的施行,也满怀信心。”[3]
(一)资金来源的现实挑战
当前,中美关系正走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十字路口。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中国每年派遣留学生赴美数量逐渐看涨,中美双边的教育交流一直以来也都呈现出“由中至美”的单边路向。随着教育文化交流的进一步需要,同时也由于当前国际格局的急剧变迁,美国方面也逐渐明白到必须向本国青年人进行投入的必要性,要确保这部分公民有能力且能够恰当地把握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由此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投资势在必行,当然,这一投入深深关系到未来的中美关系。在此逻辑之下,就“百万强”计划而言,相对于“十万强”计划受益学生呈现出了十倍的增长,因而对每一位学生的投入增多就意味着需要增加资助经费,究竟这部分资助经费该如何落实、如何支配等一系列问题是这一项目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4]当前就项目计划的经费来源而言,“百万强”计划作为政府层面所倡议,深具外交性质的重要文教交流计划,自始至终定位为是由中美双方有志人士及学者所主导的一项以民间为主要推动力的“公众运动”,其运作款项并无或者很少来自于双边政府,相关的一系列文教项目执行所需经费则主要来源于募捐,或者是中美双方企业、美国部分高校以及民间机构及慈善家的资助。[5]因此款项来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特性,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性的交流计划,究竟今后该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筹集资金难免面临着巨大风险挑战,倘若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到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整合相关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便从个人、机构、合作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取得款项,使项目得以顺利运行,如何将募捐而来的教育资源及交流机会科学有效地分配给被选拔出来的学生,如何实现个人主动的“自主选择、自发学习”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也将在今后面临着相关挑战。
(二)战略及师资紧缺的挑战
回望五年前的“十万强”计划,从动议到目标的完成,再进展到“百万强”计划的延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在这一框架之下,时下的中美两国有志之士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百万强”计划也纷纷提出了各种令人期待的方案。不可否认,其中很多方案满怀着对于中美教育交流的激情和对于现今中美关系的真知灼见,也大致能够把握中美文教交流未来关系的发展走向,但具体来说,对于“百万强”计划具体落实方面的一系列设计及部署却稍显不足,尤其是对于今后如何在美国境内更好地调配相关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师资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并未进行深入探讨。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百万强”计划今后该如何走向需要解答的问题,更是当前美国各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特性及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例如,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的学生中来自于少数族裔的人数逐渐超过了30%的比例,社会的多元文化随之催生中小学教师的多元化组成,对师资的这一要求已然成为趋势,然而现阶段美方师资培训依然缺少相应平台,尤其是对全美各地中小学阶段的中文师范院校培养的机制保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加之作为联邦制国家,全美并无统一、固定的师资培育模式。同时,现阶段尚且没有建立起最为全面、相近的“百万强”计划框架,因此这一项目的教师队伍极易陷入不稳定的状态,究竟该如何建立一套相应标准的中文教学测评体系、该如何丰富现阶段美国境内的教学师资——尤其是隶属于“百万强”计划麾下的中文教师师资等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7]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上相关的包括师资资源在内的教育资源的取得、分配等难题的完美解决,才能使中美文教交流不仅仅止步于“十万强”计划或是“百万强”计划,而是能够完成更远的目标——打造一个更为长期的交流计划,通过这一个永久性的、独立的非盈利的计划而加强未来中美学生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以便实现项目计划的可持续性发展。[8]
(三)意识形态差异的挑战
“国与国的关系往往由于外交困境而受到拖累,但海外留学是一个把外交的注意力投向友谊的平台,而这一平台是美国各大学所要力求投资并创建的机会,”由此可见,由“交流学习”通达“政治及外交”则是这一观念最好的说明。[9]“百万强计划”作为一项教育革新计划涉及到两个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也深具“外交”、“政治”与“民族性质”的各方特质,由此难以用逻辑判断来推理未来这一全新的文教交流模式,也难以控制其走向,更何况是如此大规模的、涉及中美两个不同国家、横跨太平洋两岸的教育计划,更是存在着极大的挑战,除去教育资源及资金的挑战之外,如何认识中西两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大难题。回望1949年至1978年间,中美双方近30年的外交关系在世界局势的激烈变幻中经历了观望、对抗、试探、破冰、磨合与合作等历史阶段,之后的30年间虽然中美两国文教交流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例如资料的获取、学术的双方深入理解、政治因素等,美国的学术界对中国的教育系统研究深度及广度还有待于提高,因此美方对于中国的教育文化软输出的接纳性仍显不足,最为显著的例子则是美方对于同样宣扬并传播中国文化及文字的孔子学院的复杂态度可见。中美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相互理解。现阶段在全美境内有357所孔子学院,然而在2011年间,部分美国院校出于政治形态的考虑,拒绝使用中方政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随后极少数美国高中院校将中文课程撤出学生选修的课程中,在一些州当中,美方甚至决然地将孔子学院撤销或合并,可以预见,由于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百万强”计划实施的难度注定加大。[10]
(一)提纲而众目张:明确制定更为具体的计划
现阶段“百万强”计划的提出,正是中美双边互访背景之下奥巴马总统演说中令人振奋的演说辞,在今后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其发展的路径大致遵循从演说辞逐渐发展成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之下的双边政府项目,并进而在中国及美国双边政府的领导下,由相关的基金管理单位组织与实施,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跨越太平洋两岸的中美教育交流运动。但是,任何一项令人振奋的项目实施,首先需要端赖于对计划深思熟虑、细致合理的科学制定,从而才能使计划沿着可预期的方向正向推进,而现阶段“百万强”计划存在着计划设定的理想和如何在现实层面具体分步骤实现的矛盾,同时存在着该项目计划实施与相应资源供给尚未到位的矛盾。为了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百万强”计划具体层面的设计落实等要求势在必行,倘若失却现实中贴切的设计及落实,任何一项计划在现实中很有可能只是一具没有实质意义的空壳,加之“百万强”计划是一个非线性、不可预知的动态变革过程,极富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其项目计划何去何从的未来路径尚未明确,更何谈现实建设。[11]因此,今后中美双方急需要以双边政府为主导力量,盘活中美双边社会的各方力量,统筹兼顾,更好地将这一项目计划纳入国家战略发展体系,否则这一项目将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二)统筹整合:兼容全领域的改革与交流
但凡中美之间重大的文化交流革新,必定是中美双边文化发展史上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是美方意识到了解中国的需要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方现阶段教育发展战略导向性质所决定的。例如,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是推动中美双方国际交流的重要战略支柱,而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倡议”及“美国竞争力倡议”则将国际教育交流上升至了国家安全战略层次,由此意味着中美双方的文教交流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交流,更是双边关系、国家战略、外交关系、政治交流等方面的全面交流。[12]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下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基础的特性,又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极具很强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属性,可以说双边的教育交流是一种非实物性的双边服务产品。[13]因此,在现今巨大的外交环境的改变,文化交流的作用对于其他领域的变革与交流而言,是十分重大的润滑及推动力量,可以说中美双边的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文化交流是为双边经济、政治及思想的全面交往及变革进行的必要准备,只有通过文教交流项目的顺利实施,才能为双边交往提供恰当的精神思想层面的指导,以保证中美关系向着有利的方向顺利实现变革。在这场计划中,今后的相关人士需要将教育交流项目作为实现两个社会目的的手段及途径,再通过教育领域的辐射作用进而“积极撬动”双方的外交、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关系,将各方力量及资源统筹整合,兼容全领域的革新,才能够形成一种双边文教交流的良性循环。
(三)超越中西壁垒:异质文明的互补与自我审视
就文化的本质而言,不可否认,中美两国的民族基本价值观虽然不尽完全相同,两国教育的目标、培养模式及方式也略有差异,可以说中美两国正是中西两种异质文明的代表,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两种异质文化或者异质文明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决然不同或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存在着一种对等的互补互动的关系;双方之间也并不存在决然的壁垒,中方与美方之间并非是“非此即彼、各美其美”的单一关系,而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两种异质文明的交互辉映,这一点早在百余年前陈独秀即已提出,无论中国或者是欧美诸国,正所谓是“文化为人类公有之利器,不当论其吾国与他国,而以其无中外古今之别也,天下之大同也,此文化或学术之要旨也”。[14]在这一视角之下,此次的“百万强”计划正是沟通中西的重要桥梁及“美美与共”的重要契机。另外,除去强调美方对于中方的主动理解,“百万强”计划也是中方更好地了解与学习美方文化的机会,更是对中国国内现行教育进行客观而审慎的检视契机。中方需要采取恰当的姿态面对国际化的潮流,更好地建设更为开放、更为优质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有效率地推进及实现这一深受两国甚至是世界瞩目的“百万强”计划,才能够真正超越中西壁垒,与美方教育模式及固有文化相互补充,进而完成自身教育系统的变革与提升,否则,再鼓舞人心的国际文教交流计划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并无实质的质量保障,也终将会沦为政府外交行政“说辞”之下的一纸具文。
参考文献:
[1][3]Obama Announces New Program to Dramatically Expand U.S. Mandarin Learning: 1 Million Strong Initiative to Grow US Mandarin Study by Five Times in 2020.100K Strong Foundations[EB/ OL]. http://100kstrong.org/2015/09/25/obama-announces-new-program-to-dramatically-expand-u-s-manadarin-learning/.
[2]祁星,支林飞:“百万强”项目——增进美中人文交流的大手笔[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0/04/c_111673855 6.htm.
[4]Fiona Ma. Investing in US-China Relations,One Student at a Time. 100 K Strong Foundations[EB/OL].Http://www.100kstrong. org/2013/11/25/asian-week-investing-in-us-china-relations-one-student-st-a-time.
[5]刘延东.青年是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在美国“十万强基金会”首届年会上的致辞[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312/160373.html.
[6][日]金子元久.政府的作用和教育计划[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7]陈园园.美国选择性教师教育计划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
[8]曹尔寅,陈凯茵.美国十万强基金会主席:这个计划仅仅是个开始[J].留学,2014,(08).
[9]加强中美关系,一个学生一份力量.十万强基金会报告[EB/OL]. Https://zh.scribd.com/doc/251867695/.
[10]Can 1 Million American Students Learn Mandarin? Obama Just Announced a New Initiative Promising just that -and all by 2020. 100K Strong Foundations. [EB/OL].http://100kstrong.org/2015/ 09/28/can-1-million-american-students-learn-mandarin-foreign-policy-magaz.
[1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75.
[12]黄仁国.教育与政治、经济的三向互动: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3-4.
[13]陈昌贵.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217.
[14]陈独秀.近代之西洋教育[J].新青年,1918,(4).
(责任编辑:冯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