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萍
“微时记”:学生习作的助跑器
陈桂萍
“微时记”是学生将目光与心灵聚焦在某一时间段里进行的创作。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观察、镜头推近画面、主题式训练等螺旋上升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文字走向至微,让心灵走向细腻,切实解决小学阶段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难题。
微时记;细腻;镜头;共鸣
加餐时间,学生塞给老师一个薯片。因为老师动作夸张,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学生受此启发,使之成为创作的素材。有的学生不仅看到老师吃薯片时的细微动作“看、捏、舔、咬、嚼、吞”,还听到了老师“咂了咂嘴”的声音,更有学生详尽地描述了老师专注地盯着薯片看时的样子。
不经意间,师生共同描摹了某一个时间段里的画面,细腻而生动,产生了让读者和记录者发生共鸣的100字左右的文字,于是“微时记”诞生了。因为“微时记”的“短”“易”“趣”顺应了儿童的身心特点,所以我们开启了每日的疯狂自我表达。
“微时记”在班级的推行应是有规划,并层层推进的。笔者在对三年级作文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后,开展了以下实践活动:
1.自由的广度。
自由观察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缪斯灵性,学生的兴趣点更浓,观察点更广。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呢?“太阳辐射图”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启示。学生的眼睛好比那颗火热的太阳中心,太阳的每一道光芒可以非常形象地指向生活中的每一个观察点:人、物、事……也可以是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鼓励学生根据辐射出去的光芒线所指向的点,自由写、每天写,但要求斩头去尾,直接进入发生的时间段。
“一位20岁出头的男孩骑着红色摩托车从我们汽车旁呼啸而过。他竟然没有戴头盔,运动上衣的拉链也没拉,在他身后随风飘荡。”像这样有趣的“微时记”每天能出炉50多篇。学生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那一个时间段的画面定格,真实地用几行文字自由地记录下来。短短几行文字折射出的是学生眼中的世界,而教师则通过“微时记”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观察点与兴趣点。
2.细腻的深度。
后来,杨小水的表姐也有了小孩,正好是大水之后第二年,她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李峤汝、李碧汝。杨小水解释说,峤字是表姐在字典里找的,指尖而高的山。碧不用说,下面有石头。人如山或石头立在那儿,看你大水还能奈何得了我?这是后话,是杨小水叙述到表姐的两个女儿时才讲到的。类似的还有李石磨,都是能镇得住水的意思。
能打动读者的作文一定是细腻的,因此细腻是“微时记”在自由基础上要迅速成长起来的能力。套用电影镜头的推近与聚焦,借鉴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的确可以将“镜头”下的微小内容,定格凸显,让画面走向细腻的深度。
笔者引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短暂的、瞬间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或神情,将之定格,放慢节奏,逐步将镜头推近放大,并进行至微的描写。
“‘哎哟!’我抬头一看,原来捧着《习字册》的陈老师撞到了书橱上,她疼得要命。”对于这突发瞬间的描写,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心,但缺乏特定的画面定格。笔者引导该生将镜头推近,聚焦至老师被撞后的神情和动作,并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当然,“微时记”的每一种素材都可以采用“镜头推近”的方式来获得细腻的画面感,如用“镜头”对准静态的物;推近某一段动态的变化;定格于自我的深度思考……用“镜头推近”的方式呈现习作内容,将会把学生的视觉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一瞬间将被无限拉长、分解,那些曾被他们忽略的事物会慢慢出现,并清晰起来。
3.系统的角度。
练就了细腻的文字,笔者继续带领学生进入到以“周”为单位的主题式“微时记”的训练。“生活微时刻”是学生写得最多的内容,他们时刻在关注自己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以“周”为一个训练期,进行生活观察记录的专项训练。如跟踪观察班级的调皮鬼,关注每天上放学途中的见闻,关注一周来上课的每位老师最喜欢做的动作等等。以下是 《我班的调皮鬼系列》主题推进式“微时记”精选:
周一:“独怜幽草涧边生,一行白鹭上青天。”唉,张启航这小子又开始乱说了。“呀,你写成‘炉火神功’了!”我大叫了一声。“‘炉火神功’就是说李白在炉火上练成了神功嘛!”
周三:张启航发现脚下有一块黏糊糊的排骨,于是开始左顾右盼,终于发现前排的单伟博正专心地看着书,便伸出脚奋力一踢,排骨“咕噜噜”滚到了单伟博的脚旁。此时,张启航朝我调皮地眨了一下眼睛,像没事人一样哼起歌。
周五:我一瞧,张启航正躲在桌下偷笑。只见陈同学一把接过可乐,“咕嘟咕嘟”几口就喝完了,张启航忍不住把桌子都笑得颤动起来。他一边笑一边说:“有一口可乐我吸了进来,又吐出去了。”
一周的跟踪,让小作者笔下的调皮鬼张启航的形象立体丰满。对人物观察的细腻度,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摹都在这一周的跟踪中得到提升和系统的训练。
不同的 “主题推进”所训练的点和角度各不相同:一周“突发事件”的主题,锻炼了学生对精彩生活的敏锐捕捉;“幻想微记录”主题,让学生明晰了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读书微评论”教会学生找一个小切口清晰表达一个观点;“情绪微吐槽”主题记录的是学生情绪的发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哪一种主题的推进方式都让学生得到了系统的训练。
4.整体的融合度。
“微时记”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坚持中,小有成效。学生的眼亮了,心明了,处处在观察,事事在发现。但练习“微时记”最终是为了成就作文篇章。如何将平日“微时记”的能力体现在整篇文章中,让小小的“微时记”散发出巨大的威力呢?笔者带领学生以“蛋糕分层法”来进行融合度的锻炼。“蛋糕分层法”就是将一大篇文章分割成几块,每一块进行一个点的训练,再进行组合链接,进行整体的融合,形成较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看到“微时记”成了自己习作的“助跑器”。
儿童节,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庆六一游艺活动。以“我的六一,我做主”为作文题,学生在挑选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项游艺活动后进入新的组内研讨,经过合作探究明确了共有三组印象深刻的活动:猜课题、夹弹珠、蒙眼敲锣。将这三组活动斩头去尾,直接进入自己或别人在现场的时间段,猜课题(训练点——神情),如何夹弹珠(训练点——动作),如何蒙眼敲锣(训练点——心理),第四组学生重点用“镜头推近”定格游艺活动开始前整个校园的场面。将这四块高质量的奶油蛋糕进行叠加,并进行适当的整合、修边、删减、融合,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学生也就获得了成就感。
从“作文”到“日记”,从“日记”到“微日记”,从“微日记”到“微时记”无不在说明,“微”“小”“细”“精”等这些词语的重要性,这是走出作文困境的一个突破口。这不仅是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精彩的生活,对学生作文兴趣与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心灵成长、情感细腻的提升,更是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思考角度的一种生命品质的艺术提升。笔者会继续研究与探索“微时记”,带领学生坚持“微时记”,让“微时记”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路上的助跑器。
[1]王笑梅.儿童作文的本义——嬉乐作文:让儿童快乐并成长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G623.24
A
1005-6009(2016)52-0031-02
陈桂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