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
把“我要”进行到底
王开东
保持学生内驱力是教育的一大难题,但也是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不二法门。小学阶段,班主任坚决不能用物质奖励学生,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内在动机,不把学生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避免功利主义的侵袭;中学阶段,班主任要提倡错误价值论,鼓励学生大胆犯错,解决错误就是进步,在错误中成长。学生不怕犯错,敢于暴露错误思维,其内心的尝试冒险精神就能被激发,从而实现学生内驱力的野蛮生长。
内驱力;错误价值论;文化立体构建;班主任
教育很难,因为没有捷径;教育也不难,因为教育有规律。人的成长是漫长的,漫长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条教育规律是始终保持学生“我要”的心理状态。如果学生“我要”的这种心理状态不是功利的、扭曲的,而是真实的、主动的,发自强烈心理需要的,就会产生强大的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所以说,保持学生内驱力是教育的难题,但也是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不二法门。
我们不妨从一个故事说起。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爱安静。但每天傍晚,都有一群小孩子在他楼下玩耍。他们拼命踢一些空油桶玩,响声如战鼓,如响雷。老人苦不堪言,但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孩子们的“激情燃烧”。
冷静下来的老人,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他走过去,让孩子们用最大的力气踢油桶,声音越大越好。这样他会给每个人五元钱的奖励。孩子们可高兴了,踢得很欢。当然他们也都获得了奖励。过了两天,老头又请求孩子们,让他们还继续踢,可是由于自己手头困难,只能奖励每个人两元钱了。那天,孩子们还在踢,但明显积极性不高,发出的响声也不大,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心猿意马,消极怠工。再后来,老人让孩子们继续踢,只是,他再也不拿钱来奖励了。孩子们很愤怒,厌恶地看了看老人,悻悻而去。
老人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世界又恢复安静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感触颇深的关键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换言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元素是什么?是什么让孩子们在短时间之内就失去了踢油桶的动力,而且避之唯恐不及。
我想到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性的内驱力,促使人做出相应的行为。而所谓外在动机,是指因外在的表扬和奖励而促使自己所发出的被动的行为。
孩子喜欢闹,他们踢油桶,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带劲,踢油桶是他们的内在动机,这种主动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乐此不疲,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怕疼。
老人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物质奖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把孩子单纯的、有趣的、快乐的踢油桶行为,转化为仅仅为了五元钱的刺激踢油桶,然后又逐步减少金钱,直至最终斩断所有外在动机,从而使得孩子既失去了内驱力,也失去了外驱力,最后感到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道理很简单,先前的他们是为了快乐而踢,后来是为了钱而踢。钱少了,他们就会怠工;没有钱,他们当然就不踢了。
推而广之,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教育。
教育本来是多彩的、鲜艳的、湿润的、水灵的、幸福的、完整的、魅惑的。出生以来,哪个孩子头脑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孩子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也就是说,探究知识,追求道理,本来就是孩子莫大的欲望,无限的兴趣,天然就有着巨大的内驱力。
可是什么时候,我们就像那个老人一样,用成绩、名次、三好生、名牌学校、奖状、奖金来激励学生努力,殊不知我们是用一些可怜的外在动机,压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辛辛苦苦的教师,苦口婆心的家长,并不明白奖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会促使积极的内在动机向外在动机转化,反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内驱力,严重抑制了学生成长。他们对世界探究的乐趣,是因为我们的谋杀,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对外在奖励的追求。一旦学生不再为兴趣而学习,不再为求知而努力,只是为一些所谓的外在功利而奋斗。有一天,当他们感到外在的奖励,不值得他们为之奋斗时,那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就没有了。
由此看来,教育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为好奇而学习,因为想学习而学习。学习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教会学生捍卫他自己的这个权利。
毋庸置疑,批评、打骂、惩罚等痛苦驱动,赞美、鼓励、肯定等快乐驱动,都属于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短视的、暂时的、功利的,要而言之,无非画饼充饥、借酒浇愁,其效果都比不上内在动机。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外在动机消失,或者刺激性不够,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因痛苦而厌世。
作为班主任,我们该怎么做?可能我们要改变的东西有很多,但首先要切记:坚决不要在学生喜欢做的事情上进行奖励,而要在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时奖励。
很多教师曾经迷惑不解,为什么我的课堂,我担任班主任的教室里,学生们都很活跃,甚至在高三的课堂上,学生们回答问题时,仍然是自主举手,此起彼伏。他们不知道,我是如何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持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学习始终在内驱力的牵引之下。
作为班主任,我每接手一个班级,总要和学生达成一个有关犯错误的共识。我和他们探讨几个问题:你们为何来学校?来学校自然是为了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找到自己不懂的区域,然后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最后还有知行合一,强调学以致用和实践为王。如何找到自己不会、不懂的区域,其实就是在观察和审视自己所犯的错误。
我们由此得出结论,错误是我们成长的第一要素,我们把错误的价值最大化,感谢错误,反思错误,进而获得飞速成长,我们称之为错误价值论。
错误的价值无可比拟,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犯错。我告诉学生,犯错是一种行动能力,所谓的正确很可能只是一种模仿,所谓的犯错,很可能是一次创新。教学中,我喜欢让学生多尝试、多犯错,自己摸索总结。在我眼里,事情本身并不重要,学生在做事过程中的体悟和成长才重要。慢慢地,学生摆脱了怕错心理,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努力挖掘错误的价值。我们强调不犯错误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错误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有错必改、在错误中成长的才是好学生。既然错误是我们成长的必须,能够找到错误就是寻找到自己成长的契机和金矿,因此很多学生都乐于展示自己的错误,暴露自己的犯错思维,我们可以在学生们犯错思维中认真辨析,去伪存真,使得学生获得巨大的成长。错误能给学生教训,能让学生警醒,还能推动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何乐而不为?
最后是提升和巩固。引导学生做错误笔记,把自己曾经的错误记录下来,师生共同剖析错误的原因。犯错误之后,个体深刻的反思和体悟一定要跟上,这就真正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了成长的契机。但教师和学生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慢下来。
以错误价值论为基点,我逐渐建构了理想课堂。我把“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标语贴在教室的最前方。我之所以鼓励学生的错误,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摆脱怕错心理,主动参与教学。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我都及时给以鼓励。我把自己的班级打造成一个人人争着说、个个抢着说的活跃课堂,这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觉得是一个奇迹。
人本身都是有学习的冲动,是一切功利性的东西,使得我们背负太多,失去了前进的乐趣;是害怕失败,使得我们瞻前顾后,失去前进的勇气。摆脱这些外在的束缚,我们就能保持强大的内驱力,把“我要”进行到底。
美国教师雷夫采用“六阶段”道德发展论来保持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因为这个发展遵循着一个内在的螺旋式上升的通道,使得学生在道德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我们在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很好的借鉴。
道德发展第一阶段是 “我不想给别人惹麻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害怕惩罚。
道德发展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但正如我们第一部分所说,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学生良好行为的做法很危险。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做一个好学生就是最好的奖赏。
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这个阶段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你的看法很重要,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想。
道德发展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这个规则,不是因为有外在的规则在,我才去遵守,而是我心里就有这个规则存在。比如学习,不是有了规则我才去学,而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我的必须。
如果学生能“体贴别人”,那便上升到了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学生在教室里保持安静,并不是因为他担心有麻烦,不是要讨好别人或教师,也不是因为有规定,而是他知道,别人可能需要安静,另外一间房子里可能有人在休息,那样做会让其他人感觉不舒服。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也是人格、道德境界的最高阶段。第五阶段是帮助学生与周围的人建立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六阶段,则是建立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为了达到这样的追求,我们还必须配套以文化,建立校园文化体系,来巩固道德发展的成果,保持学生持久的内驱力,使得学生永远心怀诗和远方。
如果我们的学校把一种特定的文明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始终把学生人格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体认一种新的生存模型,欣赏和学习他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获得一种觉悟,养成一种习惯,成就一种规范,形成一种人格。一旦自觉的校园文化意识形成了,就会融入学生的内在血脉。
譬如干国祥老师的“生日诗”文化体系的构建,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过生日的攀比问题。干老师认为,生日作为学生生命叙事的重要环节,理应被重视。他的做法是,在学生生日那一天,教师会给这个学生讲一个故事,写一首生日的诗,并且送学生一本图书,作为生日的礼物。
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这本图书,就是教师们心中这个学生未来的样子,就是对这个学生的愿景。学生会在故事和礼物中找到自己,生日成了一个人拔节成长的重要节日。连家长要买蛋糕也不被允许,蛋糕也会被拿来攀比。干国祥老师建议家长用买蛋糕的钱给班级买图书。
另外,一种好的校园文化,还要发展积极的他人观。鼓励学生培养一种人类的关爱感,教会学生理解和体察他人,启发学生合作和与人共享的愿望,鼓励学生展现自己乐于奉献的一面,让学生觉得“给”比“拿”愉快,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我也会在他人的成功中感受到快乐。
唤醒儿童成长的内驱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的智慧理念与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也需要家校形成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合力,引导学生在生命的成长中唤醒内驱力,发现精彩的自我,走向无限的成长可能性。
G635.1
A
1005-6009(2016)58-0007-03
王开东,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苏州市首届教育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