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进友
立足核心素养 推进课程改革
文/钟进友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于1912年建校,1982年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校四部”的教育集团。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切实做到了“高质量、有特色”,教育教学质量名列重庆市前茅,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北京大学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校、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2015年中国高中教育50强中学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出现“高原现象”,遇到一些发展瓶颈。如何进一步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入点在哪里?抓手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与困惑,2013年,学校抓住教育部课程中心“重庆南岸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项目的契机,切实推进课程领导力建设,积极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途径与方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学校的新一轮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要在2020年实现国家教育的现代化,把教育现代化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优先地位。以顾明远、陶西平先生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教育现代化有基本一致的共识:即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笔者理解:人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发展人的核心素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适应、促进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是教育者首先要达成的共识。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借鉴我国学术界和教育发达国家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学校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核心素养包含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人文素养指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科学素养指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创新素养指学生学会学习(继承)、主动适应(变通)的素养;人文、科学素养是创新素养的基础,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的校训是“博文修德、精益求精”,其现代解读是:“博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修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最终追求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
基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对学校百年校训的现代解读,学校提出了培养“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的育人目标。家国栋梁包含三个层面:大部分人成为现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少部分成为社会精英(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极少数人成为国家栋梁(引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为引领,必须建立在对校情、学情深度分析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SWOT分析。基于育人目标和校情、学情的SWOT分析,学校领导在总结学校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整理过去积累的课程资源、反思过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全方位的论证,重新规划了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了课程结构。
学校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精英课程三级:基础课程即为国家规定的课程;拓展课程则以校本课程为主体,包括修德课程、博文课程、健康课程、艺馨课程、启智课程和“大阅读”特色课程,共六大类80余门课程;精英课程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学生自治课程、领导力课程、创客课程、学科竞赛课程、高水平艺体人才培养课程共六大类20余门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三级课程均涵盖了对学生三大素养即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培养,彰显了学校“自主管理、自主育人”的“主体教育”办学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的课程实施与注重发展导向的评价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与保障,也是关键之所在。
课程资源呈现多元化 学校依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校友、高校、校外专家等力量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开发校本课程100余门。通过五年的课程改革,三年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突出主体性 一是基础课程实施以“展示互动教学”为主要策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的主体性。二是拓展课程通过建立动态选班制度,支持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体现学生选择的主体性。三是精英课程通过搭建自主选修平台,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彰显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性。
课程评价强调发展性 学校打破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课程评价办法,不断探索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估手段的多样化,优化课程评价结果的运用。
除了学校常规的领导评价、部门评价和专家评价之外,学校课程评价纳入了教研组评价、年级组团队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学生和家长,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
学校建立起校本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情诊断系统、教师听评课系统、拓展课程管理及评价系统、学校问卷调查系统等八个校本评价系统,实现了校本评价方式的信息化。学校每年对各种评价数据展开分析,评价结果用于促进发展。
“大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背景最初的动因。从学生在参加选拔考试的成绩外显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语文学科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失分率高,由此延伸到对其他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的题意理解也把握不准,原因是学生不爱读书、阅读量不足、不会读书、阅读能力不强、阅读素养不尽人意。阅读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面向未来的考量。学术界的两位大咖朱永新、严文蕃在“阅读高度决定精神高度”主题访谈中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北京日报》曾在《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阅读素养成核心技能》一文中指出:阅读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美国CNN报道,21世纪我们将处在无固定化职业的社会,我们将从“一次性学习”时代向“终身学习”时代转变,而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有鉴于此,阅读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
“大阅读”课程的目标 塑造健全人格。在大阅读课程中,体现学校育人目标,实现价值引领,塑造主体人格,成就家国梦想。
培养人文素养。在大阅读课程中,用优秀的文化积淀主体价值,丰富人生情怀。
提升科学素养。在大阅读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活主体意识,点燃理想之光。
发展创新素养。在大阅读课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敢于质疑的创新思维和勇于实践的创新技能,形成主体能力,追寻价值真谛。
“大阅读”课程的内涵诠释 大阅读的“大”,以“泛在学习”理念为指导,体现在“大目标、大范围、大时空、大媒介”。
一是目标上的层次性。从学校营造大阅读的良好氛围到全体师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到阅读方法的优化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以培养阅读素养为基础,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是内容上的大视野。从语言学科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科学范畴,实现对世界更全面的认知。
三是形式上的多样化。通过制定主题阅读序列,对学生阅读形成指导,引导学生不仅把阅读指向“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更要回到“传统优秀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同时借助学校资源平台,围绕主题阅读序列生成开放而丰富的学生活动,实现对“传统阅读”的单一、静态形式的突破。
四是空间上的变化性。突破课堂的范围,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阅读的大环境,让学生徜徉书香世界。
五是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是在学校层面建设校本课程,作长效推进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层面奠定终生发展基础,养成学生终身阅读习惯。
六是媒介的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技术的产生,数字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
“大阅读”课程的基本结构 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体——图书馆主题阅读课程;两翼——常态阅读课程和阅读活动课程。
“大阅读”校本课程,是一套有主题、有序列、有反馈的文本阅读方案,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多种学生活动的互动系统。它基于本校情况与资源,立足生本,在“大阅读”的观念指导下,使学生提高阅读素养,主动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主体人格,提升自主学习等主体能力。
“大阅读”课程的实施 教育的追求在于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的“大阅读”课程通过一体两翼的实施,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就学生的“道德、智慧、幸福”。
一是开发实施“图书馆主题阅读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学生幸福人生导航。
每周专门划出一节图书馆阅读课,开展初一到高三的“青春做伴好读书”阅读主题系列活动。阅读主题:初一“成长与感恩”,初二“自然与生命”,初三“文化与生活”,高一“人物与心灵”,高二“历史与哲学”,高三“超越与梦想”。根据这些不同的主题,进行书目推荐。由此,形成一个有导向、有梯度的主题阅读序列,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有效地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
二是改进落实“常态阅读课程”,培养自我完善能力,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的“大阅读”强调将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为此,学校立足于国家课程,开发各学科常态阅读课程,各学科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目标,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
三是开发推进“阅读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
学校注重开发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课程,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营造师生社会共同阅读的大环境,为学生搭建提升综合能力的阅读大舞台。使学生在大阅读的大舞台中,激活创造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在成长中的多元需求,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
“大阅读”课程的评价 学校围绕“大阅读”相关要求设计考试内容,大胆改革现有的考试评价,推进“大阅读”。以每一阶段的阅读主题为试卷选材主题,让试卷成为学生阅读资料而非仅仅是题库,并在阅读之后帮助学生总结各阶段阅读的得与失。
对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精英课程三级课程的常态实施中,如何有效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处于探索中,学校期待通过“课程改进、教学跟进”,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探索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进一步深化“大阅读”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彰显学校“主体教育”特色,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为实现培养“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而不懈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