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菊,李敏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高校思想理论课勤俭节约教育“融入”式教学的路径研究
杨松菊,李敏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加强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通过“融入式”课程设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勤俭节约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增强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拓展新的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勤俭节约教育;“融入式”教学路径
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要加大学校反对食品浪费教育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节约粮食体验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面向职工、青少年、妇女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养成节约习惯。为了贯彻落实两办的要求,2013年2月26日,教育部在《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自觉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觉抵制奢侈浪费行为,努力形成‘崇尚节约、摒弃浪费’的校园文化风尚。”按照上述要求,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的力度,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如何将勤俭节约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勤俭节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讨。本文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勤俭节约教育“融入式”教学作初步探讨。
勤俭节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大对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力度,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神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措施,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好对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1思政课开展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俭,德之共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关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把勤俭自强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高校培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而且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勤俭节约意识的培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坚强心理,而且可以滋养人的善良之心,更可以激发人的责任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培养人的许多优良品质的母德,更是个人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高校通过开展勤俭节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理念,构建勤俭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勤俭节约观念牢固建立在大学生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勤俭节约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2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文明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问题已位居世界第二,物质条件比过去有所改善。但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方针。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更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社会风尚的助力器,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我们要通过让勤俭节约知识理念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高大学生对勤俭节约重要性的认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不断的渗透,让大学生成为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文明风尚的生力军。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2]而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还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障。所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在前进道路上依然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攀升,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可以说,资源能源短缺已成为我们心中的痛。如果不加解决,就会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巨大障碍。为此,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青年学生强化勤俭节约意识,并让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不仅节约了大量资源,而且无形中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从而为实现中华梦奠定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物质条件改善到什么程度,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都不能丢。在当前形势下,坚持艰苦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我国基本国情,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一切事业,带头执行中央有关精简经费开支的要求,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主阵地,主要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构成。从这些课程的学理分布来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涉及少量的勤俭节约教育内容。尽管高校还可以通过其他党史资料拓展教学内容,但总体来说,现行教材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对大学生加强勤俭节约教育的现实要求。因此,通过“融入式”课程设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勤俭节约教育的内容体系便成为最为迫切的任务。如此一来,既可照顾现行教材一时难以统一修订的实际困难,又能适应现实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第二章“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关于勤俭节约的价值观”的内容,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勤俭节约”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讲授勤俭节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从而将勤俭节约教育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内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对坚持勤俭节约方针的理论认同。
第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章节中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国情进行梳理的总结,以发展的眼光来讲解加强勤俭节约教育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国力衰弱,人民生活困苦,但为了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我们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战胜各种困难和敌人,夺取了全国解放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经济技术条件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把我国建设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4]在此基础上,在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梳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增强勤俭节约意识的自觉性。
第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应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视角,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突出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勤俭节约的学理背景、理论依据、逻辑关联、实践意义。
第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作风是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该门课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增强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内容,并把勤俭节约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个人品德的培育中去讲,着重落实到实践性上,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作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让大学生明确培养勤俭节约作风是端正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义不容辞的任务[5]。
第五,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增加增强勤俭节约意识的专题教学,重点讲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资源能源中所遭遇的瓶颈、党内所存在的各种铺张浪费现象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由于浪费现象的存在,资源能源枯竭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党员干部的作风也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通过时事专题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增强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上下功夫。
3.1确立正确的勤俭节约认知观
要增强勤俭节约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对勤俭节约有正确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焦点,从古代起,就把勤俭节约的作风看作是群众应该养成的人生态度,所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把勤俭节约作为君子应该拥有的美德。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水平、人的主观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勤俭节约观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为60后或70后,也有少部分为80后,而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是90后,他们生活的背景、成长的环境与思政课老师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上颇有差距。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对勤俭节约的认知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相符合,而不能以老眼光看新事物,更不能用旧标准衡量新条件。否则,就很难得到90后大学生的认同,更无法称得上提高教学实效性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我们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
3.2更新勤俭节约思想教学资源
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也有许多关于勤俭节约优秀美德的图书、电影故事,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但这些资源零乱、分散,没有系统性、条理性,知识性也不强。可以说,当前高校勤俭节约教育资源开发远远不够,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这类资源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勤俭节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勤俭节约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要充分挖掘和整理本土勤俭节约文化资源,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知识化,让大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勤俭节约文化。要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寓勤俭节约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勤俭节约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勤俭节约教育活动。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经常开展与勤俭节约有关的主题班会,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也要开展相关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3.3拓宽勤俭节约教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着眼于时代战略制高点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网络已经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手段、模式发生全方位的变革,如果高校老师拒绝网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因此,必须把网络与勤俭节约教育对接起来,让勤俭节约思想插上网络的翅膀,通过微博、微信、慕课等形式,及时推送勤俭节约教育的优质资源、最前沿理论成果,解决大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困惑和迷惑。同时,通过微视频等时代因素和技术因素,将勤俭节约的意识融入视觉语言,用小清新、轻悦化的方式,传送正能量。
3.4创新勤俭节约教育教学新方法
要提高勤俭节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增强大学生对勤俭节约教育的共鸣度与认同度。这样,创新勤俭节约教育教学方法就非常关键了。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仍然是简单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课老师通常以一种严肃的姿态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导致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勤俭节约教育的共鸣与认同。教师应该把勤俭节约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演讲、辩论赛、讲座、班会等实践形式,广泛开展勤俭节约的宣传活动,扩展和加深学生关于勤俭节约的理解和重要性;通过大学生到边远山区参加支教等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增强勤俭节约的自觉性;让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了解民情、社情,增强学生与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
3.5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同样是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引路者和指导者。为此,高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让每个教师都自觉地将勤俭节约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从事勤俭节约教育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做到节约时间、节约资源、做事讲求效率,为学生树立榜样。
[1] 诸葛亮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2] 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杨军.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7-92.
(责任校对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46
20160316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4C11);湖南省舆情课题(2015ZZ122);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5BGD030)
杨松菊(1971-),女,湖南武冈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G413
A
1674-5884(2016)08-01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