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事教学理念下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2016-04-14 01:27:34傅钱余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8期
关键词:概论教学法文学

傅钱余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



论故事教学理念下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傅钱余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

故事教学法要求课堂整体上是一个讲故事的行为和场景,其显著特点是满足需要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故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理念,它凸显趣味课堂和深层互动的重要性;作为教学方法,它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技巧。

深层互动;故事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呈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普遍问题。笔者在改革“文学概论”课程之前,对本校150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约80%的学生表示对此课不期待,如果不是必修课,自己肯定不会选择,其主要原因便是文学概论属于理论课程,比较枯燥难懂。可见,理论类课程艰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已在学生心中固定下来。笔者在文学概论等理论课程上大胆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了“故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就实践结果来看,此课学生们非但再无反感,反而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本文试图总结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经验,为其它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参照。

1 “故事教学法”的内涵和实施方式

人都有一个本能的需求,即是对故事的需求。从人类伊始的时间开始,故事就一直陪伴着人类,讲述和倾听故事是人类确认自我的必然方式。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影视剧的热忱、对新闻的关注等无不证明故事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从本质上说,人们喜欢故事是因为故事中“包含着与人们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因素,代表了一个群体的集体意识与民族精神”[1];从生活经验的层面上说,故事之所以令人痴迷,是因为故事具有趣味性和未知性,能使听者获得愉悦,“讲故事对人来说就像吃东西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因其如此,事实上,饮食可使我们维生,而故事可使我们不枉此生。众多的故事使我们具备了人的身份”[2]。

基于这一人类学知识,笔者积极探索并首次提出“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所谓“故事教学法”,从理论上看并不复杂,主要指将理论、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融入故事中,教师以故事讲述的方式教学,在提升课堂趣味的同时与学生有深层次的互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讲故事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往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而存在,比如讲理论家时简单介绍一下此人的成长经历和趣味事件。幼儿教学中倒是经常运用故事进行教学,但一直未能在大学课堂中实践和总结。故事教学法要求课堂整体上是一个讲故事的行为和场景,其显著特点是满足需要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满足需要性即前文所说的故事是人类的本能需求;趣味性是故事教学法的核心要求,人类喜欢听故事,但喜欢的是有趣味的故事,若故事不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一定会失败;互动性是指故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层互动,教师注入到故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学生在听完故事后恍然大悟,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故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理念,它凸显趣味课堂和深层互动的重要性;作为教学方法,它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技巧。故事教学有三个阶段:故事设计、故事教学和总结反思。故事设计是至为重要的环节,它要求教师在准备课堂的时候,花心思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组织进能吸引学生的故事中。虽然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5 min,但一次有趣的课堂准备起来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心思。所以,准备时教师不但要反复琢磨和演练,还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并能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课堂。具体的课堂故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是讲述故事的能力和临场反应的能力,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并能在讲述中出其不意,超越学生的期待视野。所谓的趣味性,就暗藏在悬念和新奇中。课堂教学是面对面的讲述,需要和学生之间有深层的互动,讲述时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以最有效果的方式实施故事教学。最后的总结反思环节,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最初的故事设计进行修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以便在下一次故事设计时能够规避。

故事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以故事为载体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中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素仰和语言能力。也可以看出,故事教学超越以往传授知识的思路,不遵循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思路,而是教师通过故事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掌握。传统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故事教学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当代信息化时代语境中,学习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有了学习能力自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汲取知识和技能。故事教学的具体技巧方面,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口头讲述法,辅以视频故事法和互动故事法,即以教师的口头讲述为主,并在适当的时候补充视频片断,有时候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营造故事讲述的氛围。总之,故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而是要不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素养,并逐渐掌握编、讲故事的能力,还要求教师有耐心且能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课堂,从而构建一堂富于趣味且能让学生有所进步的课堂[3]。

2 “文学概论”课程的故事教学法实践及反思

“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此课程系统讲授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更为专业、理论性更强的文学理论的基础。它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并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它既有理论学习部分,也具有文学分析实践部分。基于此课程的课程性质,并根据课前对学生群体的调研结果,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正是故事教学理念。“文学概论”的改革按照“俗、趣、深”的方正进行。所谓“俗”,并不是指要俗气,而是“通俗”,要把艰涩难懂的理论用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能够让学生容易体会;所谓“趣”,即“趣味”,要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理论类课程的学习中来;所谓“深”,指课程要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虽然要“俗”和“趣”,但不能降低大学课堂应有的知识深度。

为更为详细地呈现本门课的改革思路,在此以“文学概论”①*①本校使用的“文学概论”教材为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概论》,李永燊著。第一章“文学的形象性”的故事设计与教学为例。本章的教学任务是要学生理解文学的形象性特征以及文学形象的特征,并能从形象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为了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前一节课布置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本节课在具体的小说故事中教学,达到理论学习和文本分析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此小说围绕一件在竹林中的凶杀案件展开,由樵夫、僧人、女子母亲、强盗、女子以及死亡男子的灵魂的角度叙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见闻及感悟。小说的悬念或者说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在文中指明凶手。这成为吸引学生、鼓励学生思考的重要基点。课堂上,本人故意抛出寻找真凶这一话题,又不揭示答案,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期待。随后本人从3个主要人物(强盗、武士和女子)出发,结合幽默的语言,阐释文学形象的3个特征:具体与概括的统一、描写与造型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由于一直在故事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待我讲完这部分,再提醒学生注意理论内容,然后按照理论的逻辑用5 min时间讲解文学形象性,学生们恍然大悟,觉得比较轻松就理解这部分内容。除了整体的故事情景,讲授过程中还旁征博引穿插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理论学习之后,关键的地方是要让学生能运用理论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实践。结合理论部分学习的“形象”,引导学生从此角度思考和剖析文本。在学生进一定的尝试之后,要求学生跳出推理小说的定向思维,不去寻找具体的凶手,尝试从形象本身去追寻文本的意义。因此,此文分别从强盗、女子和武士的形象出发,使同学们得出了文本的内涵:强盗的话成为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真理,专制制度下官府草菅人命,权力比暴力更隐蔽,危害更大,也更无耻;女人的行为也具有某种正义性,是一种努力,努力恢复女性平等地位的尝试。女性是受害者,可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倒是轻蔑和鄙视,反倒是不尊重。几千年来都是男性统治的社会,都按照男性的要求设计规则,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真砂这一刀刺向了男权神话,展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武士的自杀所传达的,是生命的价值,尊严高于一切,在屈辱和背叛面前,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苟活。

总之,在“文学概论”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积极地尝试故事教学,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置于一个故事讲述的情境中,选择部分篇幅较短的经典小说作品作为故事建构的基础,将知识、情感和能力打散后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在快乐和期待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将理论的学习和文本分析的时间结合起来,这其实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由理论到文本提升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又由文本反思理论,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喜欢上了此课,支持此课的改革计划,普遍认为此课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改革中,笔者也要求学生分组每节课做一个课堂学习反馈,总结长处并重点反馈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期末时也要求学生整体就此课的情况进行总结,此处摘录学生期末总结稿中的一段话,以表明学生对快乐课堂和故事教学的期待:“傅老师会把课本中的知识融入到一个故事,或一篇具体的文章当中,然后通过分析这个具体的故事或文章,来让我们理解到其中的知识。……一节课中,既有欢笑,又有知识的学习,课堂氛围很轻松。同学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不乏趣味。”

3 结语

就笔者进行的“文学概论”等理论类课程的故事教学实践来看,故事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限于故事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并未整体推广,也缺乏相应的个案探讨和理论总结,所以笔者在探索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更为合理地设置故事、如何做到让学生真正听懂故事、如何真正在快乐氛围中落实教学目标等等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思考。

[1] 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爱尔兰)理查德·卡尼.故事离真实有多远[M].王广州,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傅钱余.高校人文学科“故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71-73.

(责任校对谢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16

20160303

重庆文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140303)

傅钱余(1983- ),男,土家族,重庆石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08-0050-03

猜你喜欢
概论教学法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河南科技(2014年8期)2014-02-27 14: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