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漪语文教学中的“教无定法”

2016-04-14 01:27刘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8期
关键词:于漪课文教学方法

刘樱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论于漪语文教学中的“教无定法”

刘樱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于漪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她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她始终坚持以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宗旨。“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是于漪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美,“教无定法”理念运用于她的课堂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于漪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案例入手,可以发现于漪教学中的“教无定法”之法是由具体学情、不同课文和课堂情境三个不同方面来决定的。

于漪;语文教学;教无定法

于漪是当代语文教育家,也是语文教学名师。她长期活跃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也活跃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第一线。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以情感教育为特点,故被人称为情感派。“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也是一种‘没有模式的模式’。”[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却从不只依赖于自己已有的经验,从不甘于单纯机械地模仿和重复自己。就是这种不断创新、不停探索的精神影响并且形成了其“教无定法”的教学风格。于漪所追求的“教无定法”并不是认为语文教学无章法可循,而是要随着课堂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拿别人和自己的经验生搬硬套。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活中独立的人,他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个性、生活环境和背景。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因此选择语文教学方法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独立的课文组成,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所以,语文课堂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不能不考虑教材和课文的具体情况。此外,每一节语文课都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生成的,语文课堂具有情境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不考虑独特的教学情境。

1 针对学生情况选取教法

于漪常说:“教语文要使所教内容及其所用方法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要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出美妙的音符。”[2]95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因此,选取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标准和前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他们追求新奇,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与更新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于漪发现学生对《水浒传》中的许多故事很有兴趣且非常熟悉。有的学生能说出好几个小说中的章节标题,学生在列举标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类标题的高度概括故事内容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于漪采取了让学生自己选用词语概括课文情节的方法,以此让学生理解梳理全文的情节和内容。这里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和利用,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知识存贮和兴趣点,顺势将学生带入新课堂的学习轨道。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顺利地学习积累新知识。在进行小说教学时,于漪发现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对小说语言的推敲和对艺术手法运用的思考以及对小说深层主题思想的领悟体会。教小说《变色龙》时,她带领学生运用研讨和探究的方法去学习,让学生积极发言开拓思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其对小说语言有深刻的体会,激发学生针对课文进行提问,再在教学进程中结合课文分析、思考追寻答案。课堂中教学方法运用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知识增强能力,针对学生情况的特点或变化选取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于漪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洞悉学生的内心来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的学习。“于漪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看二听三问四查’并进行材料跟踪。她运用科学的方法,既深入了解学生共性,又细致了解其个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塑造学生。使每个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温暖。”[3]于漪的“教无定法”是一种因材施教,只有真正做到把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才能够选出适合学生之法而教之。

2 针对课文情况选取教法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名篇,课文本身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出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对于课文的充分解读是教学的前提。许多教师在从教多年后就会按自己的习惯去上课,懒于去突破自己甚至课前都不再去备课,完全凭之前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去给新一批同学上旧课。而于漪是一位执着于创新和超越自我的教师,每一篇课文她都尽量钻研出合适的教法。

于漪上课对于不同的文章体裁会有不同的方法,她说:“我教记叙文……依据三路(写的思路、教的思路、学的思路)确定导法,把握契机,移情于学生;我教议论文,常常归类组合,分组教学……我教说明文,则重在讲之以序,教之以趣以图入课,强化直观……”[4]19。对同样的文章体裁她也会有不同的课堂设计,以记叙文为例“我设计《茶花赋》的课堂教学,紧紧抓住‘醉’这一关键词,运用前呼后拥的方法,着力敲打……教《秋风萧瑟》则提出事关主题的问题让学生联想……”[4]96。甚至对同一篇课文她也要研究出不同的上法。散文《春》是一篇经典课文,于漪老师第一次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是刚从高中调到初中一年级,此时这篇课文未被选入教材,是于漪自己将这篇文章选来作为课文进行教学的。面对这一情况她做了具体的学情分析,选取了适合初一学生的问答教学法。在两个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她带领学生朗读文中句子,在朗读中纠正学生读音和朗读时所带的情感,仔细赏析散文优美语言和文中描绘的春景,并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理解文中的写景方法。第二次教《春》,这篇课文已被选入教材,在总结了第一次的经验之后,她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反复读”来欣赏文章语言,对内容只做粗线条的分析。然而这种方法的改变让她意识到课堂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于是在第三次教《春》时她又将教学构思进行了调整,这一次她选择了比较教学法,将《春》放入课本中的单元,与其他写景散文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写景散文,举一反三去自学、自读其他类似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三次教学经验,于漪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取得了不同的课堂效果。就是这种不甘于重复的精神使得她形成了“教无定法”的课堂教学风格,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改变和探索让她的语文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课文的把握和课堂的掌控也不断成熟。

于漪对课文的钻研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的,在反复总结之前经验后力图把自己所理解和研究出的东西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浅出”的效果,最终还能形成自己的理论。始终以文本和教材为出发点,根据学情和教材的变化去调整教学方法。这种“一课三法,三课多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培养。

3 针对课堂情境选取教法

实际的语文课堂是变化的,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师课前的备课并不能预见所有的课堂情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学会随机应变,于漪也提出教师必须具有灵敏的教学机智,在语文课堂中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选取适当的教法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的体现。

每次在开始进入一篇新课的学习时,于漪会采用情境导入法。她非常善于利用自己优美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去,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卖油翁》是欧阳修的一篇小品文,于漪在教这篇课文时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在正式上课前带领学生回顾背诵了之前学过的欧阳修的诗,将学生带入古诗文的学习情境。之后便顺势提到“唐宋八大家”,于漪见学生对其他几位大家也有了解便又让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一些其他几位大家的诗词。这就扩大了知人论世的范围,巩固和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这也是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氛围添加的一些内容。而在这篇课文快要学完,课堂进行到做课后练习这一步时,有同学提出何不将练习中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的建议,于漪立即采取了学生的提议,让学生当堂用现代汉语模仿课文中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的思想以“为文之道”为主题写一段话。写完让同学之间交换看并且抽选学生当堂朗读自己写的那段,老师学生一同分析点评,最后于漪决定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为文之道》写一篇文章。这一系列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添加和变化的,这样的变和增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像这样在课堂中运用写作训练法能迅速体现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成效,能有效检验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效果。而只有根据一定的课堂情境才能更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不能在一堂课的开始学生还没有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之时就让他们先写作。于漪的课堂“教无定法”是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适时适当地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要以课堂情境的需求来定。同时她也善于与学生共同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

于漪的语文教学是艺术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于漪作为当代语文教育领域中的探索者,她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丰富了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具有依存性和变通性,“教无定法”看似无规律可循,其实是离不开学生和语文教育本身的。教然后知困,于漪的教学方法是从她那丰厚的教学经验中得来的。每教完一篇课文她都会写教学后记,对自己上课过程中的出彩之处和不足之处都会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学生的感受和反应也会逐一分析。就是这样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有了于漪独特且在课堂上能够发挥得游刃有余的“教无定法”。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后辈青年教师学习和借鉴。

[1] 匡锦.于漪的情感派教学方法[J].考试,2015(2):31.

[2] 于漪文集3[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生素巧.于漪语文教育思想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校对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07

20160614

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师资培训研究基地成果之一

刘樱(1993- ),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G632.4

A

1674-5884(2016)08-0022-03

猜你喜欢
于漪课文教学方法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背课文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