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三个转向*

2016-04-14 00:31:59马淑娟吉生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理性价值观师生

马淑娟,吉生保

(1.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自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三个转向*

马淑娟1,吉生保2

(1.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自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形成了三大挑战,对此相应的教学改革应实现三个转向: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理论理性和交往理性双重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环节,正视大学生对价值观具备自我选择和确证能力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和方法实现“整合中创新”,通过引入自媒体手段,促进师生、生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感悟、升华和实践各层面的沟通与对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自媒体;交往理性;公共空间领域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8.008

随着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由此制造的大量公众感兴趣的网络话题,传统媒介机构的媒介垄断权被逐渐打破,个人话语权逐渐增强;在大量用户关注、点击及讨论互动中,形成了一个群体共识,即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空间领域。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使用的重要人群,平均上网时间是每天2.34小时,但47.8%的学生将上网的40%以上时间用于网络社交,29.4%的学生将上网时间的20%—40%用于网络社交,只有21.8%的学生选择“网络社交占总上网时间的20%以下”。“选择微博形式的大学生占66.5%。”[1]此背景下,自媒体使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媒介垄断权的打破,大学生生活观念、思维理念和价值信念发生的变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师生双边角色存在明显错位,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理念上:单向灌输使教师忽视了大学生交往理性能力提升的主体需要

自媒体的个性化、自主化、低门槛以及客观上的人际网络构建和维护功能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提升了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能力和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存在以“碎片化传播与理性断裂、感性追逐与注意力崇拜、群体极化与情绪夹裹”为代表的理性交往能力不足问题[2]。大学生的交往理性能力是指大学生作为行动主体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遵守规则的能力,属于交往理性。交往合理性应用于非中心化背景下主体间性关系的构建,表现在“由诸多先验地提供可能和建造结构的弥漫性条件所构成的一种非中心化背景之中”[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人们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是交往理性在价值观层面的最高体现,有利于人们之间相互理解,构建道德共同体,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往理性塑造,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更是大学生提升自我交往能力的主体需要。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仍以知识灌输为主,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主体需要明显错位,表现为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通过考试、获得高分为主要目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严重不足。“有67.22%的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应试。”[4]72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知识体系为主要构架和内容,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而不是学习主体,忽视了大学生对于交往理性能力的需要。另外,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而忽视现实性,显得抽象晦涩,而自媒体话题内容的现实性、短小性、趣味性和轰动性等特点,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因此,教学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上课偷刷微博、看视频、QQ聊天等不良现象。

(二)教学环节上:缺乏大学生自我确证的伦理过程

目前,为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多采取情景体验式教学。无论是以主题推进式教育[5]还是红色校园文化熏陶方式都属于情感体验式教学,都旨在通过采取参观法、实习法等情景模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体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参观红色圣地、革命遗址,组织红色演讲等多种形式[6]。然而,无论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仍缺乏一个伦理论证的自我反思过程。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往往将大学生置于特定的主题情景中,而主题具有先验性,仪式化特征明显;大学生更多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者和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自我论证者,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仍属于一种对价值观的示范性说教。实践教学中大学生认识目标具有确定性和无争议性,而自媒体中的公共话题更能体现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争议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正视多元价值观间的冲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反思、确证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产生内化作用并收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过程上:师生沟通欠理想,教师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自媒体公共领域的发展,个体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发表信息,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信息源,消解了传统媒体在话语解释方面的权威,“拉近了精英与平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7],冲击着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主体间关系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使得人们能够在平等尊重基础上,通过沟通对话的话语实践达成一种价值共识。换言之,“自媒体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有益于群体共识的达成。”[8]5进一步说,这种基于交流和共享的价值共识拥有自我证明和自我强化功能。一方面,可以谴责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比如对“郭美美炫富行为”的谴责),但同时出现了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道德法律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正视和引导,任其滋生泛滥,则会干扰正常的社会价值信念与沟通。限制师生交流沟通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相比自媒体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传统课堂时空的有限性,无力对学生感兴趣的公众事件、切身思想困惑等问题充分展开讨论,客观上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致使思政课教师难以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现象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有的集中性功能、课堂主导思想与价值的“一元性”将被微博信息的去中心化特点分化,教师维护权威难度增大,掌控和引导学生思想难度进一步加大[9]。

2.教师在大学生道德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出现主体缺位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面临着繁重的授课任务和科研压力,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以及受自媒体操作技术限制的部分年龄较大教师,无法真正利用自媒体与学生就其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现实困惑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对话。因此,出现部分长期不更新的“僵尸微博”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从技术层面来说,在没有解决虚拟课堂相关管理和考核的前提下,统一要求师生利用自媒体对话沟通也是不现实的。

3.大学生选择“圈子”的权利强化,客观上提高了师生自媒体沟通的难度。由于自媒体实现了“圈子化”信息传播模式[8]7,人与人之间根据各种话题形成了不同的“圈子”,这意味着传统师生圈子的垄断权被打破,学生有选择参与交流的权利。由于兴趣、关注点的不同,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确定的,使得教师即使经常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微博,期待与学生对话沟通,还是有很多学生因为被其他话题吸引而出现对话不在场的现象。

总体来看,如何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在加强师生沟通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待深入研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中的三个转向

为了使大学生真正学习、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自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改革建议如下。

(一)教学理念上:注重大学生的主体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理性和交往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应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能力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概念体系的单纯逻辑演绎,而是对现实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授,就显得空洞而乏味。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关于思政课学习倦怠感的产生正是由于其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离较远,高达74.32%的大学生认为“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内容枯燥与现实结合不足”[4]72。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自媒体中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说明,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困惑给予解答,使社会实践、学生生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使师生间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沟通对话,深入浅出,将教材的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生活道理,学生才易于接受。教师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特点,创新自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形式。如南京师范大学王刚教授自拍了一段采访小岗村的视频,用来介绍改革开放的原因和作用,反响良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引领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的能力,更要注重大学生交往理性的培养,重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道德共同体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论传授,要找准着力点,以培育大学生日常交往实践中的交往理性为重点,使大学生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还要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的包容性、对话性和非排他性的交往理性。只有具备这种交往理性,在当前“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动态信息传播的网络化”[8]5背景下,大学生才能具备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共同体的基本素质。因为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交往理性必定要面对多种意见的冲突和碰撞。例如,在范玮琪“晒娃事件”中,有很多人针对范玮琪在阅兵期间和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晒娃”行为进行语言攻击并发泄不满,反映了人们交往理性的欠缺:“只要你没做大家正在做的事,你就是不道德;只要你没说大家正在说的话,你就是不道德。”[10]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需要社会达成价值共识,以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进一步构建社会道德共同体。哈贝马斯指出:“道德共同体的结构原则就是要消除一切歧视和苦难,包容一切边缘群体,并且相互尊重。这样构建起来的共同体不是一个迫使一切成员用各自的方式都彻底趋向于同化的集体。”[3]前言·2

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交往理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塑造正确的交往理性。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交往理性体现了对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能够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落实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上。

(二)教学环节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理论灌输、情感感染和自我确证过程内化结合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确证的伦理论证过程,是通过主体间的话语实践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单凭价值观讲授就能直接输入大学生脑中,而是需要经过自我确证的伦理论证过程,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及生生间观点的交锋,各方共同寻求更好的论据,达成一种让各方都认为合理并让人信服的结果,即通过展开大学生的话语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同自愿接受”的效果。

自我确证的伦理论证过程要求排除一切外界对商谈沟通的强制,让主体充分自主思考,真正出于一种“共同寻求真实性动机”,成为一个真正反思由信息反映出的价值观;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说服过程,而是参与者处于双方或多方的协作分工形式中,“把成问题的有效性要求摆出来”;“摆脱行为和经验的压力,提出假设”;“根据理由,而且仅仅根据理由检验正方所维护的要求是否合理。”[11]在此基础上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认可假设的有效性,进而把意见转化为知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当然,整个过程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和交往理性基础上,必须依靠理论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前进行深入讲授,才能营造把意见转化为知识的前期认识背景。比如,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都要求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多采取让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采取红色基地参观考察之类的形式。这些活动多数属于教学参观或演示法,目的是通过感官展示和情感渲染,使学生有所感知,而没有通过自我理性反思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安排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确证环节,特别要在利用自媒体热点话题的基础上,增加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互动。为此,建议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利用自媒体确立大学生话语实践话题。实践表明,自媒体虚拟空间中的争议性话题所引发的敏感和冲突,往往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价值判断功能,引导社会大众达成共识的伦理构建功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亟需争夺的意识形态阵地。因此,围绕争议性话题,平等、自由地展开师生、生生间的探讨沟通,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理论引导作用,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通过给出合理而令人信服的理由,进而达成各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意见。

其次,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确证的伦理论证过程要体现程序性要求。一是开放性,“不管谁,只要能做出相应的贡献,就应当允许他参与论证”;二是机会平等,“所有人都应当享有均等的机会,在论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表达真实意愿,“参与者必须言出心声”;四是各方享有平等地位和发言权并相互尊重,“交往必须同时摆脱外在强制和内在强制,以便有更好理由的说服力能促使人们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采取肯定或否定的立场。”[12]通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体现上述程序性要求,既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自由的相关内容,又有利于大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塑造交往理性。

(三)教学过程上:整合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师生“微沟通”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应立足师生现实,尽量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方法,实现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化、教学理念先进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要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依据其不同目的和作用,相互补充和循序渐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实效性。其中,理论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和互动式教学两种形式。理论讲授可采取演示法、参观法以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此外,理论教学中还应开展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实践为内容的互动教学。以自媒体中的争议性话题为契机,在遵循程序性原则前提下,组织师生和生生间自由平等地沟通对话,发挥教师理论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内化。理论教学旨在通过各方展开合作与竞争性的对话,使大学生通过各自思考、充分论证、讨论争辩等过程,自觉地理性选择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红色教育、中华文化周等多种形式,通过运用情感感染和情操陶冶的方式,使大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和当代价值。

在具体操作中,为使思政课与自媒体更加有机地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时代化,建议教师运用自媒体手段查阅社会热点、焦点,或拍摄微视频,结合理论解释和说明,还可组织互动教学,运用理论剖析社会现实,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自媒体手段,如QQ、微博、微信等方式布置作业、设置讨论话题、网上答疑、师生交流等,及时发现并转载那些与思政课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争议话题,在此过程中加强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把控。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创新作业形式,如学生自拍微视频,或利用自媒体进行网络调查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微沟通”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 周源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分析及引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32.

[2] 李桂芹,陈相雨.自媒体传播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J].传媒观察,2014(11):18-19.

[3]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 邵雅利.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6):72.

[5] 孙正林.对开展“主题推进式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87-89.

[6] 袁霞,王爱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3(11):129.

[7] 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27.

[8] 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

[9] 凌小平,周艺.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挑战与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41.

[10] 范玮琪“晒娃”被骂:道德绑架也是绑架[N/OL].[2016-02-23]http:∥news.youth.cn/jsxw/201511/t20151119-7325599.htm.

[11]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化与社会合理化: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

[12] 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7.

Three Changes of the Teach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media

MA Shujuan1,JI Shengbao2

(1.SchoolofMarxismStudies,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Xuzhou221008,China;2.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We-media casts three major challenges upon the teach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challenges, the teaching reform should undertake three corresponding changes. Firstl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and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theoretical rationality and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secondl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recognizing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role in self-selection and self-confirmation of their values; thirdly, changing the teaching form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by introducing we-media and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between students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heir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rising and practic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teaching reform;we-media;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public space

2016-03-21

马淑娟(1982-),女,山西大同人,徐州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吉生保(1982-),男,山西怀仁人,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G642

A

1008-6285(2016)08-0031-0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展研究”(13AKS008);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师生‘微沟通’互动式教学研究”(YGJ1526)之成果。

猜你喜欢
理性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