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红
消费市场有不少“专用”商品,给人一种特别的呵护之感,亲切、温馨,不仅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还展现出特别“专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事实上,这些“专用”往往含有商家的另一番用意,经不起仔细推敲……
不靠谱的“孕妇专用”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让众多商家看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各种“孕妇专用”产品不在少数,言之凿凿、充满诱惑的广告宣传让不少准妈妈心向往之。但是,“孕妇专用”真那么靠谱吗?
●孕妇防辐射服意义不大
孕妇与辐射引起人们关注大概缘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本工业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由3位医生联合署名的文章:《孕期女性使用视屏终端与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概率的关系》。他们在1981年至1982年间,统计了1583名来自美国北加州的孕妇的情况,发现在怀孕头三个月,每周使用VDT(计算机显示器)超过20小时的孕妇,流产率比不接触VDT的孕妇高。
这个研究成果在今天已经被演化成了N个版本,并出现在各种“孕妇防辐射服”的产品宣传中。但这些宣传材料无一例外地都有意无意地删除了原文作者的一句话:“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VDT产生的非电离辐射与流产率提高之间有直接联系,较差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可能的因素。”
到目前为止,发表于199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有关于VDT和流产相关性的研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科学家对2430名女接线员进行了4年跟踪调查。这些女性中有一半工作在显示器前,另外一半不在。4年中,有730人出现了882次怀孕。科学家们发现,与不工作在显示器前的女性相比,与显示器打交道的女性接收到了较多的频率为15kHz的甚低频辐射。最终的研究结果是:是否在显示器前工作,工作时间长短,都与女性流产率没有直接关联。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接触辐射的机会确实大了许多,也确实有研究发现一些非电离辐射与某些疾病的发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辐射。但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日常非电离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率、胎儿畸形率的提高,也不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产科医生就曾说过,临床上一些出生畸形的孩子,他们的母亲也穿了防辐射服。还有的商家推出了测辐射手环,声称可以让孕妇实时监测周边环境的辐射量。这种概念炒作出的东西毫无意义,徒增孕妇烦恼,反而不利母婴的身心健康。
●叶酸鸡蛋不如叶酸片
叶酸是水溶性B族维生素的一员,在人体细胞分裂增殖及新陈代谢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每千例新生婴儿中就有一名婴儿发生神经管缺陷,是我国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而叶酸缺乏已经被公认为发生神经管缺陷的危险因素。
补充叶酸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补。真正有效的补充应该在准备怀孕时就开始服用叶酸片,每天1片(0.4毫克),直至怀孕后三个月。因为胎儿神经管是胎儿大脑和脊索发育的基础,神经管发育的关键时间是在受孕后的24~28天,也就是通常说的末次月经第一天后38~42天,而大多数女性到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怀孕。
只要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第一,补充叶酸要早;第二,服用叶酸片又经济又实惠又方便,何必非要吃什么叶酸鸡蛋?更何况,叶酸鸡蛋中到底含有多少叶酸,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数据,只能听企业自话自说。
●孕妇奶粉不是孕期必需品
现在,宝宝离不开奶粉,准妈妈也跟着喝奶粉,当然还要喝专用的孕妇奶粉。企业宣传说,孕妇奶粉是低乳糖孕妇配方奶粉,富含钙、铁、锌、叶酸、亚油酸、亚麻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不仅是准妈妈需要,准备要宝宝的、哺乳期的妈妈们也都需要。
事实上,孕妇奶粉不是不能喝,毕竟它是一种不错的食品。尤其是对怀孕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食欲不佳、胃口很差的准妈妈来说,喝些孕妇奶粉还是很不错的。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孕妇而言,合理搭配、膳食平衡才是获取营养最重要的途径。从这个角度说,孕妇奶粉不是准妈妈的孕期必需品,当然也不是准备要宝宝的女性和哺乳期的妈妈们不可替代的食品。因为对于后者而言,合理搭配、膳食平衡同样是最重要的营养获得途径。
“婴儿专用水”只是
一种水
2015年,饮用水市场一个细分产品隆重亮相,这就是婴儿专用水。婴儿需要喝“专用”的水吗?
其实,如果婴儿吃母乳的话,几乎不用喝水,更不必喝什么婴儿水,因为母乳中90%是水分,已经足够满足婴儿的需要了。有研究表明,即便在热带地区,只要婴儿能吃到母乳,就不会出现脱水现象。所以,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即便是用配方奶,只要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浓度冲调,通常也能令婴儿获得足够的水分。当然,在盛夏时节,可以适当地在两顿奶粉中间喂些水,但也不必强迫宝宝喝。6个月以后,宝宝要添加辅食了,这时候可以适当喂水,白开水就可以了。关于饮用水,世卫组织多年来提倡的只有一条:烧开水,它适用于婴儿,也适用于孕妇。美国虽然也有婴儿专用水,但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没有要求给婴幼儿喂食专用水。
有企业宣传:用婴儿专用水冲泡奶粉可提升50%的溶解力。其实,现在奶粉的溶解率都很好,能够留给企业再提高的空间微乎其微。至于企业热衷宣传的婴儿专用水可以“缓解”什么、“预防”什么的功能,您就不要相信了,水肯定是没有这些功效的!因为水存在的价值主要是它的生理功能,即构成人体细胞和体液,参与人体内物质的代谢,调节体温和起到润滑作用。
婴儿专用水还特别爱强调“无菌”。要知道,水里的营养物质微乎其微,因此细菌在瓶装水中几乎不可能繁殖,因而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ICMSF(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BWA(国际瓶装水协会),以及欧盟等相关标准法规中均没有对包装饮用水的菌落指标进行专门控制。我国新施行的饮用水新国标也只要求控制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总数”这一指标已被删掉了。
另一方面,婴儿只要一降生就已经进入了微生物世界,无论是含母亲的乳头或奶瓶,还是吮自己的手指头,都会将细菌带进小肚肚中,其实这也是宝宝构建自身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无菌”并不是健康概念,过度强调无菌,孩子得不到一定的细菌锻炼,将来很可能向过敏体质发展。
老年食品未必都适合
老年人
市场上专供老年人食用的饼干、奶粉、保健品等也很多,不少产品也都打着“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旗号,宣称“高钙、无糖”等等。选购老年食品,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于有“高钙”这种功能的产品,您要注意看其是否真的“高钙”。有些产品号称“高钙”,但钙含量甚至还不如同类普通食品高,但价格却高于普通食品。一位消费者给母亲买了一款专供老人食用的“高钙奶粉”,价格比普通奶粉贵了不少,但“营养成分表”中每100克奶粉的钙含量是700毫克,比该商家的普通奶粉还低200毫克,而且蛋白质含量也比普通奶粉低。买这样的老年奶粉,真不如买普通奶粉,价格合适,营养还更丰富。
第二,当心陷入“无糖”陷阱。为了预防慢性病,老年人乐于选择无糖食品,一些血糖高的人更是青睐无糖食品。所谓无糖食品,是相对于常规含糖食品而言的。无糖食品不应含精制糖,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无糖食品的甜味来自于甜味剂,如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食品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市场上有一类“无蔗糖食品”很常见,是指该食品中不应含有蔗糖。那么,不含蔗糖就等同于无糖吗?其实,在很多无蔗糖食品的配料表中,我们的确找不到“蔗糖”,但却能发现“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的字样。无蔗糖食品虽然没有使用“蔗糖”,但却使用了升血糖更直接的葡萄糖和升血糖最快的麦芽糖、麦芽糊精。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糖尿病人吃了这样的“无糖”食品后血糖波动反而更大的原因了。所以,您在选购时一定注意:无糖绝不仅是无蔗糖,无蔗糖也不等于无其他糖。一定要紧盯配料表。
第三,选择粉糊类食品要注意高营养食物排名。很多老人都很喜欢核桃粉、黑芝麻糊、中老年人营养麦片等粉糊类食物,又方便,味道又好,还有营养。这类产品也多号称适合老年人补充蛋白质、膳食纤维、钙质、维生素等。粉糊类食物中的营养素密度较高,黑芝麻、核桃被磨成粉后,除了损失一部分怕热的营养素外,其余绝大多数营养都得到了保留,所以单纯用黑芝麻和核桃磨成的粉状食品营养价值确实是比较高的。
但现在市场上很多粉糊类产品不是“单纯”的原料,而是加入了白砂糖、麦芽糊精等调味成分,一来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二来可以改善口感,使人更喜欢。但有些产品,含量高的往往是白砂糖、麦芽糊精,黑芝麻、核桃这样的主角有可能会排在后面。麦芽糊精是以淀粉为原料制成的分解产物,易被消化吸收,其升血糖速度极快,可与白糖媲美。所以,选择这类食品一定要选择高营养食物排在第一位的,白砂糖和麦芽糊精这类的东西位置越靠后越好。
其实,您在选购任何“专用”商品的时候,都要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和营养标签,这才是选择产品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