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银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一中 756500)
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赵占银
语文课历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基本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语文课中的字、词、句、篇以不断提高其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更要提高其文化修养,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这便涉及到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情怀。
中学生人文素质仍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其反映出来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缺失。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已升入高二的学生对“雅”和“俗”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有的班级交上来的自由命题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描写学生们心目中如童话一般的爱情幻想,绝大部分为港台版的影视作品再现,令人啼笑皆非,从中很难真正感受到中学生应有的那种鲜活纯真的闪光思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散发出的人性温暖和求真向善的思想行为。而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一道名句补充题“________共长天一色”全班仅有三人答对,而大部分对王勃的经典名句闻所未闻。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而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也只是按照教参将课本知识一带而过,接下来的便是无休止的试题训练。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升学率也很少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们应如何去思考社会、现实、人性、价值、理想……这不能不让人们联系到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在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重要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全面推广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教育模式也从单一的应试教育逐渐转为素质教育。但目前已处于这种教育转轨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仍未将语文的人文教育提升到一个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素质教育高度,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语文教学重心仍有较大偏离 考试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怎样强调、怎样淡化,中考与高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中考与高考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片面地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训练上、答题的技巧上等,只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处理语文问题的技巧性,忽视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结果学生成了答题机器。虽然,近几年在中考、高考试题中增加了一些诗歌鉴赏等内容,但多数只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无须融入自己对试题的“人文情怀”,只需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标准化试题使学生被迫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标准化训练,很少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这样的一种教学和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被悄然淡化,学生的人文情怀出现缺失。须知,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灵魂的教育,而并非智力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把学生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但人文精神是匮乏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2.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 可以说,现今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都深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对语文的工具性亦步亦趋,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关注较少。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教师们不断地抠字眼,常常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所教的内容肢解成一个个考试的零部件、练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思想火花、情感的共鸣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一篇课文涉及到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却没有加以展示介绍。另一方面,受教参制约、束缚的现象很普遍,很多教师上课仅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教学缺乏创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全班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玛蒂尔德”(《项链》);只允许教师讲其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性,而不讲作品所具有的丰富的人生意味。教师在批判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饱受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从小学到中学,教师们都在遵循着教参,学生经过这样十几年的教育后,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身上渐渐失去探求知识的欲望,缺乏了个性的张扬,最终必将导致他们身上既缺少适用的工具性也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应引起中学广大语文教师的警醒和深度反思。
3.中学校园及校园周边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 目前,有不少学校忙于抓升学,基本上不关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校园内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宣传栏、板报,讨论会、讲座等几乎看不到,致使学生的课外时间有越来越休闲化的趋势。然而在学校周围,歌舞厅、录像厅、网吧、麻将室等各种娱乐设施却比比皆是,学生的休闲方式更多地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作为一种消费性、娱乐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产业竭力追求商业利润。为此,它通过不断增强和更新其娱乐功能来尽可能地吸引消费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暴力、性犯罪等均被加以游戏化地渲染。有些文化产品甚至赤裸裸地向青年学生描绘了一幅幅“白日梦”一般的场景;没有规律,只有巧合,不用思考,只需感觉;一个个梦想成真,一次次化险为夷,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被演绎成一个个煽情场面或“动人”的“真实”故事。而现实的社会矛盾、生活的艰辛却被这些“美丽的假象”掩盖了。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多数缺乏真正的创造性和文化品位,它们是标准化、程序化、大批量复制的产物,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它们必然要迎合多数人水平不高的文化口味。在这种低水平重复的消费品味塑造中,不少受到影响的中学生的独立判断力日趋减弱,兴奋而盲目地追随“新潮”。更为可悲的是很多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突出的“非道德化”倾向,只追求感官刺激,不顾道德原则;只要个人情绪发泄而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一味追求享乐的同时,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如在伸张正义的幌子下竭力展示械斗滥杀场面;将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为充满铜臭的网络游戏等等。这一切都与校园文化本应具备的高层次文化不符,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丧失,不少中学生迷失在低俗的大众文化之中,甚至连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校园中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便是直接的受影响者。
当然,要真正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仅有以上几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多地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最终培养出具备人文情怀的为社会、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一中 75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