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感悟需要老师的指导

2016-04-13 23:35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感课文语言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朱 蓉

学生的感悟需要老师的指导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朱 蓉

最近听了一、六年级的两堂课《冰花》和《浪淘沙》,感觉上课老师比较重视学生自身感受的宣泄,课上得很热闹,充分重视并满足学生初学课文后的情感表达愿望,但并未真正抓住教材的最本质的东西,对课文的深度把握不够。虽然课前预设了很多,但老师对学生的感悟仍不敢评价,学生的朗读只是一个穿插,生成的却很少。那么课堂上,老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久熏幽兰人自香

课文是一篇篇久经耐磨过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应该“文学化”。教者应当采用精当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让学生在学时能有所感悟。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感悟问题,我以为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学生的自读自悟,只要能自圆其说的,都是对的,老师不敢妄以评价,生怕担了扼杀学生个性的罪名。于是便只能迁就学生的感受,迁就学生现有的水平,让自己的课堂用语过于稚化,由此也削弱了文本的熏陶力。作为学有专术的老师,在文本的领悟上自然有其深刻之处,我们应该让其成为师生共有的资源,应该用自己的专业引导学生感悟,那才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才是平等的教学。

曾经听过《白鹭》这堂课,给我的感受就是我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课堂上老师语言优美,行文诗化,渗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思维被激活,表达被引发。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首老师、文本、学生互动共享的诗。老师问学生读了课文后眼前能浮现什么画面,然后出示艾青的诗:“云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然后学生仿写:“像画一样悠远/如歌一般的优美/似诗一样精巧/比白鹤柔婉/比朱鹭轻巧/比苍鹭清纯。”从艾青的诗中学生悟出了白鹭的美,从老师精美的语言中学生道出了自己对美的看法。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此时的学生不只是停留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而是达到了他的“最近发展区”,一堂课下来,终有所获。

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读一点古典、哲学原著,老师的语言有深厚的积淀,学生“久熏幽兰人自香”,感悟才会真正有所提高,有所新的认识,达到自己语言行为上的质变。

二、示范讲解促感悟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都很有限,往往很难一下子全面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蕴和主旨。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示范性讲解,逐步把学生带入课文中去,帮助、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去获取更高的感悟能力,获取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反复示范下,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体验,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在上《夕阳真美》一课时,其中在指导朗读夕阳西斜这一片段时,教师可用简笔画勾勒了这一景色,学生对照课文仔细读、仔细观察,发现图上有好几处地方与课文不符,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把图画修改正确,此时,学生对夕阳已有了初步的美感。追问:此时此刻,你在夕阳的沐浴下有什么感觉?带着这份陶醉开始阅读,有的把“天空一片深蓝”读得很深很慢,感觉天蓝得沁人心扉;有的把“天空一片深蓝”读得又轻又快,感觉苍穹是那么遥远。在“连绵起伏的西山”的朗读上,学生也各抒己见。通过这次朗读,学生明白了:原来读同一个句子,每人有不同的感觉,可以读出多种不同的语调。这就是让学生在得到了老师的示范引领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和套路后再尝试自主探究感悟的结果,符合《新课程》中要求的在自读自悟中展示学生个性的正确指导方法。

三、语言实践生语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悟,而语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有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教师就要善于运用一定的预料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性,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训练中慢慢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经常带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用心体会不同言语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把握语感。以《草原》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核心句、主旨句,通过反复默读,大声朗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反复琢磨作者选词造句步韵等方面的独特匠心,这样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在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一句中的“飞”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一个“飞”字如何传神地反映出了牧民迎宾的急切心情,令读者也不禁被牧民的热情好客所打动。其实,换词比较体验也好,删词比较体验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逐步形成感悟。切不可为朗读而朗读,为感悟而感悟,纯粹教朗读的技巧,感悟也就流于形式,应从字词的情境中深入,去做文字的感悟,感悟一定要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四、联系生活谈体验

感悟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指对课文有了接触后而引起的思考,有所领悟。亲身体验的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指通过读的实践,读的亲身经历,对课文中人与物的有所感触。两者都强调实践性。我在教学《四季的脚步》时,这一方面吸取的经验教训比较多。虽然课堂上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暴露出了朗读只是停留在了较浅的层次。在指导学生读好“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句中的“悄悄”时,只是悟出了字词的表面意义,应该读得轻而缓。学生依样画葫地去读,摇头晃脑之势,掩盖了“悄悄”的真相。为什么春天的脚步悄悄向我们走来?是因为季节的更换是悄然而至,从一草一木开始的。如果能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初春的变化,就能生成对“悄悄”一语的感悟。这过程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感悟,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才是最真切而深刻的。由此可见朗读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去读,有时真理在凭空想象中很容易变成谬论,一定要回到生活实践中检验。感悟、体会也一样,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语文的感受,即是对生活的感受。

猜你喜欢
语感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