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功能分析及运用策略

2016-04-13 08:35:28邱佩芝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交际语言英语

邱佩芝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功能分析及运用策略

邱佩芝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中国英语根植于中国文化,它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辅助语言媒介。通过对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功能分析,提出了几点运用策略。

中国英语;中国文化输出;功能;运用策略

1 中国英语的概述

近三十年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和英语学习者对于中国英语的分析研究从无间断。从最初的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与否,到对中国英语定义的界定探索,再到对中国英语的特征描述,以及近几年的对于中国英语的功能分析和语料库的建立等研究。所有的分析研究从具体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定义,与中国式英语、中介语的关系来探讨中国英语的性质;第二方面是从语音、词汇、句式和篇章等方面对中国英语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第三方面是通过分析中国英语的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阐述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所有这些工作都为中国英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理论依据。从相关的专著和期刊论文来总结,可以理解为:中国英语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在中国本土化的语言变体,它既保留了英语的基本共性特征,符合英语的规范和原则,又体现了中国社会现实、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色,具有充分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以及交际功能。

2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功能分析

功能是任何语言和语言变体存在、发展的依据和价值体现。对于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功能分析和研究能够深化和丰富英语学习者及使用者对该语言变体的认识。李少华指出:“中国英语是英语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只要存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就存在着中国英语”。[1]“中国英语是除汉语之外,中国文化输出最好的辅助语言媒介,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2]

2.1 中国英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标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

语言产生于自身的人文环境中,语言体现文化,它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中国英语的标记功能体现在它既标记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也标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民族性格和传统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中国英语通过语言创新,标记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国英语中的词汇最能折射出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社会特征。如:one c o u nt r y,t w o syste m s(一国两制),th r ee r e pr esents(三个代表),c hin a d r e am(中国梦),l i a n g h u i(两会),等词汇反映了中国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文化; s p e c i al e c ono m i c z one(经济特区),one b e l t,one r o a d(一带一路)则体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f en g sh u i(风水)蕴含了中国古老的玄学文化;gua n gx i(关系)折射出由于中国人自身文化影响下特别的人际关系;j i a o z i(饺子)能够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其独特的谐音内涵“交子”和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2.2 在中国文化输出中运用中国英语能够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平等和尊重

平等和尊重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侧重于强调对外国文化的适应。“帮助学生跨越自己的文化,以目标文化成员的方式看待事物”曾被列为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目标之一。这种观点也许只是在于说明学习和掌握外国人认知方式和习惯的重要性。但认知方式和习惯会深刻影响人的价值观。如果长期的“以目标文化成员的方式看待事物”很有可能会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弱化或者丧失自己的价值观。“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理解对方,而不改变自己。”[3]所以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对于外国的民族文化习俗,我们可以主动地进行欣赏和尊重。而在外国友人介绍或输出中国文化时,也应敢于让世界各国来接受和尊重中国文化。中国英语能够体现中国特有事物的本质特征,它能够保持中国文化的纯洁性和独立性。通过恰当运用中国英语进行文化输出,能够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认识中国特有文化,尊重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使得他们在文化交融过程中进行移情,而不是强制,从而实现交际的平等和尊重。

2.3 在中国文化输出中运用中国英语能够促进英语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交流的多元化

当今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涌现了很多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说法。这些新生事物同样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习俗。在现在的国际通用语英语中却无法找到对应的、恰当的表达方式。中国英语结合了英语和中国文化,它能够实现填补这些“文化空缺”的功能,能够在中外文化交融中架起交际的桥梁。随着中国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频繁运用和获得认可,这些代表中国特色的新词汇和句式能够作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成为英语的组成部分,促进英语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文化交流的多元化,并以此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和输出。

3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运用策略

当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已经发展成跨国的多元化交际,交际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英美国家,而是世界上的各国各民族,更多的是处于外圈或是延伸圈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英语虽为国际通用语,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和本土性决定了其无法全面体现各国各民族的全部文化和习俗,英美文化更是不能代表所有。而我们也不太可能去了解和掌握中国与所有国家的文化差异。“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做你自己’(b e yo ur se l f),做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你’。”[4]所以“在翻译中国特有事物时,如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就要尽量表达成中国英语。”[5]运用中国英语可以体现我们的文化人格和民族认同感,也能有效地输出我们独特的文化信息。

3.1 端正对中国英语的态度,理性看待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

语言即国家,语言即民族。语言是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个体对语言的态度体现了其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语言态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社会地位和语言政策的制定。”[6]叶莉以生物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从遗传变异、繁殖能力和自然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认为:“相对于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占有更优的遗传基因,拥有更佳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被大家广泛地在生活、学习、政治、经济和国际交流中使用。”[7]我们要充满自信地认识到:中国英语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具有交际功能,能为操规范英语者所理解。

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呈现了独特的语言特点。语音方面:在单词拼读中:会出现长短音不明显、音素替换、音素增减等现象。在句子朗读中:会出现重音过多,语句的音高较高,语调较平,缺乏起伏变化等现象。对于远离英语语境的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养成所谓的“标准腔调”是不切实际和无必要的。周立芳指出“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根植于中国人的血液,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名片。我们应该对中国英语的语音特色持宽容的态度,理性对待中国英语。”[8]词汇方面:中国英语中的词汇所负载的中国文化内涵是最丰富的。它主要以音译(即根据汉语的普通话为语音基础直接转译而成)、译借和语义再生等方式来表达中国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和变化。中国英语的句式更多地体现了汉语的句式结构,即: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它还表现在主语或是谓语的缺失。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是采用衬托和铺垫等方式层层递进,最后才点明中心主题。

虽然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汉语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影响,但是它仍能表达说话者的含义,能为操规范英语者所理解,能实现有效交际的目的。

3.2 夯实中国文化基础,制定个性化标准

以往的英语学习者过多地关注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造成“文化失语症”。在表达中国文化特有事物时,即使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也生搬硬套,逐字翻译,出现表达不当、扭曲事物本质的现象。中国英语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语言变体,我们通过借助中国英语这个语言媒介向世界各国输出中国文化,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那么英语学习者和运用者就必须要熟悉自己的文化。熟悉和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前提。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先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在充分理解主题对应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延伸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再将两者进行结合对比,找出中国主题文化的独特性,运用中国英语进行表达,实现中国英语的中国化,提高个体的文化自觉性。学习的素材可以选择融入更多的关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鉴于交际对象的多元化,在夯实个体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关注也要多元化,除了英美等国家,同时更要关注处于外圈或是延伸圈国家的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信息量大。个体掌握文化的运用目的不同。对于专业翻译者来说,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中国文化是必须的。职业的特点要求他(她)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掌握是“泛而准”。而对于普通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和交际目的,对特定领域的文化进行精确把握则更为现实,做到“精而准”。

3.3 实践“文化自觉”性,进行有意选择和提升运用能力

“文化自觉”可以理解成为“一定社会范畴中的人对于自身文化的现状体悟、体系认知、主体实践和自我批判。”[9]运用中国英语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在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实践。中国英语基于规范英语,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涉及中国特有文化和事物的介绍和活动中就要敢于进行有意选择,采用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文化节、中国电影节、中国文化巡演活动,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翻译,中国的本土企业、本土产品的品牌翻译等等。

在实践中提升对中国英语选择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同为迫切和重要。中国英语语料库(C E C)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它的建立和发展对推动中国英语的发展和应用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对语料库中大量相关的语料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英语的使用情况和规律,把握中国英语的发展态势,以便有效地进行运用。此外,通过阅读C hin a D a i l y等相关报纸杂志,观看CCT V9电视台,收听V oi c eo f C hin a等渠道来积累可理解可接受的中国英语词汇和句式。逐步提高辨别中国英语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专家学者和英语工作者还应尝试基于英语构词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英语的词汇特点,探讨符合英语语言标准的中国英语词汇构词方法和规律,并加以实践运用和推广。

对于中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不足和不完善,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挑剔,而是应在输出中国文化过程中不断改善和进行有意选择和运用,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语言媒介。同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尽力保证所使用的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保障其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和交际功能,使其在由各种英语变体组成的“复数化世界英语”时代中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潮还在继续升温,国外友人对中国的国家策略、民俗习惯、地方美食等文化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实现全球文化层面的大融合,中国英语的发展和推广运用将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功能和进行有效的运用能有助于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1]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64.

[2]王昌芹.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输出研究[J].外语交流, 2012,(344):45.

[3]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69.

[4]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87.

[5]孙莉华.论英汉互译的“胆大”和“心细”[J].中国科技翻译,2000,(3).

[6]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 2008,(2):30.

[7]叶莉.从生物进化论看中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132.

[8]周立芳.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中国英语教学探究[J].研究探讨:276.

[9]郭健,刘坤.从“文化自觉“谈”中国英语“[J].作家.2012,(2).

责任编辑:周哲良

H319

A

1672-2094(2016)02-0068-03

2016-03-10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重点课题“中国英语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应用研究”(J Y CK Z1309)的阶段性成果。

邱佩芝(1979-),女,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听说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交际语言英语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酷酷英语林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