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力为导向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6-04-13 22:44:47邱畅
关键词:英语翻译课程体系技能

邱畅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以就业力为导向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邱畅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翻译人才市场对于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等院校所培养的翻译人才却因就业力不足而面临就业难的窘境。在错位的供需关系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就业力现状入手,分析英语翻译人才就业力不足的原因,发掘目前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构建以就业力为导向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就业力;英语翻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百余所,开设翻译硕士(MTI)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入翻译行业。尽管翻译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但是总体水平不高,高端翻译人才严重缺乏。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数字,我国翻译行业高水平的从业者仅占5%,仅能满足翻译人才市场10%的需求。面对翻译人才市场如此广大的需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大量翻译人才却经常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了翻译人才市场的供需错位,究其原因在于翻译人才的就业力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翻译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等院校,有必要及时认清形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适时稳步地做出调整和改革,一方面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英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力现状

就业力,即就业能力,最早由英国学者凯尼特和诺肯提出,指个体经过学习后所具有的获得工作、保持工作、胜任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就业力在大学生能力中的体现,指大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性格特质等因素获得工作、保持工作、胜任工作的能力。英国学者凯尼特将就业力划分为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个方面,形成十项核心就业力理论,通过创造性思维、组织协调能力等十项标准衡量个体的就业力水平[1]。

结合凯尼特的十项核心就业力理论,目前企业较为重视翻译人才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2]。企业比较重视翻译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主张企业的翻译人才以团队形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翻译工作。

从用人单位对英语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可以看出,目前英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英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市场出现供需矛盾。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新入职的英语翻译人才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上述英语翻译人才能够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但是他们较为缺乏将翻译理论和技巧应用于实际翻译工作的能力,尤其对于应用性翻译文本的处理过于僵化,缺乏实用性。尽管有些英语翻译人才在学校的成绩不错,甚至已经取得了翻译资格证书,但是仍然只能做一名“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人才。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在新入职的英语翻译人才中非常普遍,造成英语翻译人才就业力不足。

二、英语翻译人才就业力不足的原因

由英语翻译人才就业力的现状可知,英语翻译人才总体就业力不足,难以胜任用人单位的翻译工作。根据英国学者凯尼特的十项核心就业理论,结合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英语翻译人才就业力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不牢固

英语翻译人才的专业知识包括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和翻译理论与技巧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的现状,英语翻译人才在基本知识和能力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造成就业力不足。

听是接收信息的途径,也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听力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英语翻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单纯练习应试听力题型,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却没有从实质上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说是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是翻译效果的体现。不合格的口译译员经常会出现语音不标准、语调缺乏流畅和美感、带有方言发音习惯等问题,这与英语专业教学长期注重书面翻译训练而忽略口头训练存在直接关系。读是对原文的理解,是成功翻译的前提和基础。翻译是双向的,对原文的正确理解需要英语翻译人才兼具英语和汉语的扎实基础。

(二)知识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单纯局限于翻译本身,导致其培养的英语翻译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相关的辅助知识来支撑应用性文本的翻译[3]。

第一,英语翻译人才欠缺其他语言的知识。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英语翻译人才的主要学习语言是英语,对于第二外语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无法从事翻译活动。同时,英语翻译人才对汉语的掌握也有所欠缺,多年的英语学习使许多学生忽略了汉语水平的提高,汉语的使用频频出错,影响翻译质量,导致就业力不足。第二,英语翻译人才欠缺社科类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员遇到的往往是实用性文本,单纯掌握语言知识无法满足翻译工作的要求,然而绝大多数英语翻译人才单纯从事英语或翻译专业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少涉及。社科类学科包括经济、管理、法律、金融、新闻等,在实际工作中的文本多数来自于上述领域,大多数英语翻译人才无法恰当处理文本中出现的专业性内容,造成死译、硬译,偏离文本的原意,明显表现出就业力不足。第三,英语翻译人才欠缺理工类学科的相关知识。成功翻译理工类文本的关键不仅需要译员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而且需要译员具有理工类领域的专业知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英语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理工类学科的知识,对于理工类的文本难以驾驭,表现为就业力不足。

(三)实践能力不达标

由翻译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可知,大部分英语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专业技能、就业技能、沟通能力、解决冲突能力等多种技能和能力,英语翻译人才实践能力不达标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掌握知识过于死板,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英语翻译人才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掌握只是一种单纯性的理论掌握,无法运用于翻译实践之中。翻译技巧是灵活的,可以根据语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单纯的记忆并不能提高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直接表现为实践能力的薄弱。第二,缺乏实践机会,难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均以校内师资为主,极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将校外专业译员请进学校,向学生传授切合实际的翻译技巧和实践经验。此外,校内的人才培养通常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机会。即使在实习期间,由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不信任,实习学生也往往被指派从事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极少直接从事翻译工作,因此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第三,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在经历了由校园到社会的转变之后,英语翻译人才往往没有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缺乏解决人际冲突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单纯的专业技能只是一名合格译员的基本条件,尚不能胜任翻译工作。就业力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只有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英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力。

三、构建以就业力为导向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许多人认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翻译,精通外语的人就是一名合格的翻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4]。我们不能将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更不能将外语人才等同于翻译人才。从总体上说,翻译人才是专门性非常强的特殊人才,而外语人才则具有一定通用性。

首先,翻译人才需要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以及相关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承载,语言将失去其应有的光泽。对于翻译人才而言,没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其译文只能是干瘪的文字,缺乏丰腴之美。其次,翻译人才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将翻译技巧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最后,翻译人才需要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进取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应对压力和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素质。由此可见,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努力实现夯实语言文化基础,提高翻译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此外,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各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区院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对于外贸、工业等领域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辽宁地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着力培养能够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5]。完善的课程体系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满足专业的教学需求,涵盖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体系内的相关课程要吸收和借鉴相关人文学科的精华。在设置翻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虽然翻译专业是实用性专业,但是任何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撑。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实践性课程主要突出技巧的讲解与运用,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占据更大的比重,使学生所掌握的技巧能够学以致用,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次,全面的原则。翻译是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活动,作为译者要同时精通两种语言,因此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涵盖两种语言的相关课程,并且适度增加汉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再次,多样化的原则。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辅修、选修等多种形式[6],在保证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应该尽量开设一些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或者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通识课程,打破单一课程体系的局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基于上述原则,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相关的课程;技能模块主要包括与翻译技巧相关的课程,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基础模块与技能模块并无程度高低之分,基础模块偏重理论基础,技能模块偏重实践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和技能模块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包括与职业相关的课程,为学生从事翻译行业提供前期准备,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就业力。

(三)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

为了打破校内培养的单一局面,各院校可以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有效整合学校、企业、市场中的有效资源,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和就业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在目前校企合作的各种形式中,校企共建翻译实习基地是最直接、最实际的选择[7]。通过建立校外翻译实习基地,高校可以了解市场的需求,逐渐摆脱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局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市场需要的人才。

通过搭建校外翻译实习基地的实践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在三个方面展开合作:第一,校企双方共同开设课程体系中拓展模块的相关课程。根据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翻译市场的需求,校方和翻译企业可以共同讨论决定拓展模块中职业翻译培养的相关课程。翻译企业长期从事翻译行业,可以从市场的角度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力。根据辽宁经济发展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校企合作制定的拓展课程可以包括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职业伦理等。上述课程的讲授应由授课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与翻译企业协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以及考核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翻译行业的从业实践。第二,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翻译企业多年积累的翻译资源建立语料库或者资源网站,以此弥补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点。通过资源平台的建立,学生可以共享大量资源,既有利于积累知识,又有利于丰富实践经验。第三,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完成翻译项目,一方面企业可以降低项目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选拔人才,节约招聘成本,降低招聘风险。

(四)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承担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翻译专业的教师普遍经历了由英语专业讲授翻译课程的教师到翻译专业教师的角色转换,因此翻译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翻译学科的认识,巩固理论基础,转变观念,摆脱教学翻译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鼓励翻译专业教师成为专业复合型教师,既具备科研教学能力,又具备翻译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鼓励翻译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翻译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经验,总结经验,并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贯彻实施以就业力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在积极培养学校专任教师的同时,高校还可以从翻译企业聘请资深译员或专家为学生授课或者开设讲座,将翻译的实用技巧和翻译行业的从业经验传授给学生。高校还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由一位校内教师和校外优秀从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既弥补了学校师资专业化不足的缺点,又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四、结语

根据目前英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力现状,就业难仍然是未来英语翻译人才所要面临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局,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要深刻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机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障碍,亟待解决。高校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才能摆脱象牙塔的禁锢,着眼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因此,以就业力为导向构建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着眼于现实的明智选择。只有构建该模式,高校才能切实地与市场需求对接,了解市场需要,关注市场变化,真正培养出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英语翻译人才。

[1]江岩,张体勤,耿新.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维度与测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5-54.

[2]余亚萍,邵丽珍.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6-118.

[3]白莹.市场需求视阈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70-172.

[4]武光军.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观念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外语界,2013(1):72-78.

[5]许钧.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问题[J].中国翻译,2012(4):5-6.

[6]王宏,张玲.中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成绩、问题与对策[J].上海翻译,2016(2):13-17.

[7]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Establishment of Em ploym ent Com petence-Oriented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Qiu Chang
(College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With the developmentof economy and society,the demand for high-level translation talents increas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the translation talentmarket.Immense as the demand in the market,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ed b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facing employmentdilemma on accountof lack of employment competence. Under thedistorted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the shortcomingsof talentcultivation pattern gradually come into foc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mploymentcompetence,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ausesof lack ofemployment competence,expose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transl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expound the ways of establishing employment competence-oriented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cultivation pattern.

employmentcompetence;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s;talentcultivation pattern

H159

A

1674-5450(2016)04-0094-04

2016-03-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课题(JG14DB171)

邱畅,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学及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践 责任校对:张立新】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课程体系技能
高级技能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