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角下高师院校UPS协同育人模式探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

2016-11-16 11:19:31郭瞻予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型协同

郭瞻予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心理学探微

转型视角下高师院校UPS协同育人模式探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

郭瞻予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的重点主要是聚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生长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如何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如何与职业任务和技能培训相融合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也是破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之处。UPS协同育人模式正是在高校转型背景下提出的教学改革设想与尝试,旨在探索一条以高校为主体,协同行业服务机构、中小学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跨界、跨部门的多方联动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转型;地方性高校;UPS;协同育人模式;应用心理学;组织架构

转型发展是高校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和特定阶段。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培养层次结构分离的结果,也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三大发展问题的必然[1]。师范类高校的专业也同样面临转型问题,但与地方高校主要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不同的是,其转型的重点必然聚焦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如应用心理学专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立在高师院校的教育学系或心理学系中,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专职教师。但在目前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生长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如何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如何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破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同类专业、同类高校需要共同审视的问题。

一、UPS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缘由

首先,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校一些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性大学,在办学定位上应服务于地方,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服务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以提升对地方的依存度、结合度、贡献率,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以心理学为例,辽宁省当前正处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会导致人们各种心理压力、心理冲突的产生,且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都有反映,因此需要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整。在社会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应用心理学应理所当然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人们的心理调节和疏导工作,为辽宁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成了影响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体现在教学方面,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时数多,实践教学时数少。学生获得的知识大多来自书本和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多于“程序性知识”。二是学校学习时间多,校外见习、实习机会少,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经历。三是教学评价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以背诵为主的书面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以动脑思考及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四是从师资配比来看,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师资多,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少。除了存在上述的不均衡问题外,应用心理学还存在“短板”现象,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场地与设备缺乏是一个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最后,师范类高校专业内部的激烈竞争构成了严峻的生存压力。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存在着专业设置比较扎堆的特点,同一个专业在很多高校同时存在,势必存在生源、人才培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内部竞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用心理学专业迅猛发展,一些大学在原有一级心理学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与此同时,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原有公共心理学的基础上也成立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根据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创立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以辽宁省为例,目前拥有应用心理学系的院校有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鞍山师范学院等。近年来,辽宁何氏医学院和沈阳城市学院也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目前,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或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心理学行业服务机构,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及行业服务机构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工作,等等。这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心理学实践技能,入职后能迅速适应工作要求。然而,从近些年应用心理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感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学生不得不通过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职业资格培训学习来提高职业所需要的技能。

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专业竞争带来的压力,在高校专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既能满足当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又能促进本专业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应用心理学转型过程中的UPS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把中小学校和专门服务机构等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格局,以“协作办学、协作育人、协作推广、协作就业、协作发展”为宗旨,实现各培养机构优势资源的有效互补。

二、UPS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

UPS(U-University,P-Professionalservice institution,S-School)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以应用型高师院校为主体,协同行业服务机构、中小学等部门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制度保障等诸多培养环节,形成跨界、跨部门的多方联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我国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UPS协同育人模式理念的建构

UPS协同育人的理念是基于对高校和用人单位各自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理念而提出来的一种育人模式。UPS协同育人模式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协同系统里,各子系统由于行业规范不同,导致子系统性质和发展理念也各异。要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首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系统内不同发展理念的融合。顶层设计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向应用型转变”为指导思想,高校要以此为核心,协同融合行业服务机构和中小学校,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同时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其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对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3]。与此同时,又受限于师资实践经验缺乏、培养设施不足和培养经费有限等现实问题,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知识转化与应用困难、岗位适应力差等问题。行业服务机构主要指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学专业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EAP咨询服务公司等。行业服务机构的特点是重视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心理测评等应用技术,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从业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操作技术和经验。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心理学知识需求的不断增多,由社会或个人创办的心理服务机构迅速发展,这些机构需要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些机构却苦于难寻找既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并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的专业人才。中小学及中等职业类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主阵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中小学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拥有业务水平较为成熟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心理训练设施。心理健康教师与青少年学生直接接触,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在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案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经验。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短板,即由于编制问题导致专业师资缺乏,师生比严重失调,满足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UPS三者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和互补的关系,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将中小学校和心理学行业服务机构等纳入培养格局,实现各培养机构资源优势的有效互补。UPS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把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各自发挥作用但又互相割裂的多方育人主体统合在一起。

(二)UPS协同育人模式组织架构

UPS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包括一套专门的协同育人组织机构——UPS协同育人委员会,下设秘书处,主要负责人是由三方主要领导组成的常委会,旨在保证该工作的有效运行。通过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将高校、中小学校、行业服务机构等统合在一起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其中,高校居于主导地位。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UPS协同育人模式组织架构图

UPS协同育人模式组织架构主要探索两方面的问题:一是UPS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问题。具体包括协同育人的理念碰撞,培养目标、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转型,经费来源,教师队伍转型,政策保障等具体问题。二是UPS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问题。UPS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是否能完成专业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予以监控。高校主管部门与行业服务机构、中小学主管部门在更大范围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与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和技术供需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主管部门应统筹教学管理,制定有利于产教融合、互促共进的政策措施,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对跨学科教学指导大学生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予以动态监控,重视行业对毕业生的职前、职后评价等。

(三)UPS协同育人模式组织工作内容

1.联合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发展目标融合

行业服务机构存在于商业领域,遵守商业运行规范并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发展目标;中小学校以义务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人格的养成,发展目标以升学为导向;高校为社会输送教育产品,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发展目标。可见三者发展目标的融合点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UPS协同育人模式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为内容,兼顾各子系统自身发展特点,形成UPS协同育人模式总体发展目标的协同效应。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技能强化型”专业定位,联合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新形势下培养目标的转型,将本科毕业生培养为能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能从事心理咨询与测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及企事业行政管理、心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心理学应用高级专门人才[4]。

2.协同开发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群,变知识导向为能力导向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转型进程中,突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显然,高校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专业转型的要求。UPS协同育人模式就是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抓手,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行业人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也应走进大学课堂,承担专业技术与技能培训课程,同大学教师一样发挥其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引入慕课、微课或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3.协同修订培养方案,开发转型课程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根据转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应用性特征,加强能力与技能训练,与之相应的是对课程计划做出调整。初步设想将课程划分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实践技能课程群”两种类型。“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由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等课程构成,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课程群”主要由心理咨询与治疗、问题行为矫正、家庭治疗、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心理测量与心理档案建设等若干门选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的设计会根据研究的推进状况适度调整,并进一步调整课程群内部各类课程的结构,研发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对接。通过有效的评估将课程群有效整合,形成互补机制,明确各门课程的定位,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适用性,防止内容的交叉重复。

4.协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转型

转型期心理学专业的UPS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将对教师资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教师首先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变为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并有意识地从象牙塔中走入社会,更多地了解专业技能需求。教师专业能力的转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鼓励并要求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或职称资格考试[5];还可以实施教师参加实践制度,要求教师要有实践教学工作量,通过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式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专业技能,如利用指导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小学期活动等多种途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5.协同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

UPS协同育人模式将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三方组织机构协同对课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综合立体化的评价。对教育者评价不以单一的学生满意度为标准,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采用、课程评价是否科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也不能单一由管理者完成,应该由育人主体给出综合的评价;对学业成就评价也要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同时,通过专业满意度年度监测机制不断完善对教学管理的科学评价。

三、UPS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前景

(一)为高校或专业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理念和可操作性经验

高校或专业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对这一目标的思想认识还存在不同的声音,这直接导致了转型进程中各种阻力的产生[6]。本研究通过UPS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构建,将来自高校内部与外部人才培养的不同思想进行统合,产生出新的专业指导思想和理念,并可指导省域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转型。同时,UPS协同育人模式是在协同理论指导下提出的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该模式下的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制度保障等内容均具有可操作性,这些都可以为省域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转型提供经验。

(二)有助于改善高校教师的专业跨界能力不足及实践师资缺乏的现状

高校教师队伍是专业转型进程中的主力军,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受专业旨趣和职业能力差异性影响,导致出现其学缘知识结构局限、与行业所需实践指导能力脱节等专业跨界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UPS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高校教师与心理学行业服务机构培训人员、中小学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方面的磨合与碰撞,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理论素养,而且还能获得更多实践与应用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可以聘请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和行业服务机构人员做实践导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中小学和行业服务机构可以成为高校见习与实习的基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受编制限制,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任或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做心理教师,这部分教师只受过短期的职业资格培训,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这势必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比例不尽合理,为数不多的心理健康教师难以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对象不仅仅包括全体学生,还有学校的教职工及家长等社会成员。与此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还面临着自身业务提高问题。中小学校通过与高校的协同合作,可以解决学校心理健康师资不足、教师需要业务进修等问题。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也可以学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方法,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衔接,并通过短期培训或定向考研的方式,提升自己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另外,双方教师通过开展定期的业务交流,可以彼此促进、取长补短。

(四)有助于提升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UPS协同育人模式通过采取高校与行业间通力合作的方式,将提高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能加强对社会行业服务机构的专业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学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三者关系中,心理咨询专业机构与中小学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心理咨询行业机构经常接待前去咨询的中小学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中小学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缓解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中小学可以从心理咨询机构那里了解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于在学校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行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通过转介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来访者,拓宽业务范围。

此外,本研究中关于专业转型中一些制约因素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一些政策制度保障内容的提出,将为政府制定关于高校转型、促进产教结合等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UPS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运行将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通过UPS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可以按照行业服务机构和中小学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不必过多花费人力物力对新入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再培训,缩短人才培养周期,降低培训成本;高校教师到行业服务机构进行调研并参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可以了解社会和市场的用人标准,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能到行业服务机构去顶岗实习,可以弥补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且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作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受益方,行业机构和中小学也委派富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高手到高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操作技能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水平。在高校主导下的UPS协同育人模式运行中,各系统最终都是受益方。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7-159.

[2]张斌,蒋怀滨,谢静涛,等.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27-28.

[3]杨虎民.心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78-79.

[4]张林,李伟强.心理学专业“双证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88-90.

[5]岑延远.从“教师胜任力”的视角看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11(1):65-69.

[6]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8-160.

UPS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 ode of Norm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App lied Psychology M ajor

Guo Zhanyu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In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a number of local universities are transformed to educ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which is also one of themajor tasks of themajor of Applied Psychology.Thismajor is confronted with greatchallengesofsurvivaland development.Therefore Applied Psychologymust tackle such pressing issuesashow toaccommodate the regional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how tomeet theneedsof the industry,and how to integrate occupational tasks and skill training.UPS(University,Professional Service Institution,School)Education Mode,a theory propo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takes universities as themain body,and incorporatesProfessionalService Institutions,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in the courseofdesign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developing curriculum,evaluating talents,and providing intuitional provisions.Thus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a multi-channe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to mee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needsplaced on themajorofApplied Psychology.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localuniversities;UPS;collaborative educationmodel;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structure

G649.1

A

1674-5450(2016)04-0098-05

2016-05-10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453)

郭瞻予,女,辽宁黑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颖 责任校对:杨抱朴】

猜你喜欢
心理学应用型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