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寿”字起源于“神”字推论
王颖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福、禄、寿、喜、财等五福代表生活的最高水准,而“五福”之中“寿”又是最为看中的,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长寿的期盼。那么我们最看中的“寿”字最初起源于哪里呢,它为何能进入到民众最为普遍而崇高的理想诉求当中?文章就从文字学角度探析“寿”字来源,认为“寿”字应该是“神”字的衍生字,并且解答“寿”字反映的是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又希望能得到“神”的庇佑、实现长寿的美好愿望的问题,“寿”与“神”紧密相连,因而能够成为人们最崇高的理想追求。
寿;神;文字学;源流考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福、禄、寿、喜、财等五福代表生活的最高水准,而“五福”之中“寿”又是最为看中,那么“寿”字起源与何时何处?它为何能成为传统社会中民众最崇尚的理想诉求?本文就试从文字学角度解析“寿”字的来源,认为“寿”字应是“神”字的衍生字,正是因为这种关系导致传统社会中民众对“寿”的追求更为迫切强烈。
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器上,“寿”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其字形的异体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这五种字形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年代,或许可以反映“寿”字在上古时期的发展脉络。本文从两周金文和战国简文搜集了众多“寿”字的字形,并得到“寿”字可能是商周之际从“神”字衍生出来的字体,并且用来表达希望天上神灵能赐予寿命、予以长寿的结论。笔者秉着“小心求证”的精神,在查阅了众多文献的基础之上,力求从新的角度来探析“寿”字的结构与形成历史,并且得出“寿”字可能是“神”字的衍生字的结论。
在现在所有能查到的铜器金文上,“寿”字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这些所能见到的“寿”字它们形态各异,其字的结构大致可以归为下面几种:
2.无“耂”部,只从“”、“口”的“”字形,或者是从“”、“口”、“又”的“”字形。这两种没有“耂”部的字形结构大致出现商周交替时或者是周朝初年的金文上。因为在商周交替时期出现过无寿觚和西周早期的不寿簋都把“寿”字记作“”[3]器号(P4060)。到了周中期的室叔簋也用“”[4]器号(P1957)的写法,西周中期的豆闭簋则有“”、“”[3]器号(P4276)两种写法,但是这些写法在后期就几乎见不到了。商周交替时期所用的一些寿器和眉寿鼎上把寿记作“”[3]器号(P10558),这个字形在能查到的金文刻文中最晚是记录到了西周中期的卫鼎金文中的“”[3]器号(P2831)字。
这些所有的字形中,第3种字形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不仅在当时的青铜器铭文上而且在出土的楚简上该字形也最为常见,比如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包山楚简第68简就写作“”[5](P201),上博楚简《采风曲目》第1简和《平王问郑寿》的第1简都是用的这个字形。第1种字形出现的次数稍微少于第3种字形,这两种字形在铭文中都有出现个几百例,相比之下,其他的字形出现次数就少很多。
这两个同时期的卜辞记录的都是一件事情,问的问题、出现的地名和巫师名都一样,而前面的叫“耤”和后面的叫“耤”,所以可以推断这二字是异体字。
如果从字的演变的问题来讨论,那么不会是全部的“神”都在周铭文上刻成“申”,也会有一些别的写法,还有刻成从二“口”的,比如《集成》中记载的:“用作朕皇考葵公尊鼎,用享孝于文神”[3](P2821-2823)中便把“神”记为“”,《集成》中“先神皇祖”中的“神”就记作“”。[3](P9717)
在前人的统计中,在周铭文里“神”字只出现在了八处,除了西周时期初年的宁簋盖铭文中将“神”记为从“示”部的“”[3]器号(P4121-4122)字以外的其余七处都没有“示”旁。而在其余的七处中,有三个地方写成从二“口”的“”,其他四处写成没有双“口”的“申”。如果从数量上看的话,西周铭文中的从二“口”和没有二“口”的字形可以通用,如果从时间上来看的话,没有“口”的“申”(神)都不早于有“口”的“”。而“”是商朝铭文中的“神”字,所以总结来说,周朝的“”和“申”(神)可能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
为什么“申”应该理解为“神”之意而不应该理解为“雷电”之意,因为甲骨文的“”字的字形应该来源于古人对龙的形状的想象,并且还突出了龙的口张开,记为“口”。而,中间的“申”的部分则是模拟了龙的躯体主干,在今后“申”分化成两条线,一条线保存了表意功能,作为义符存在继续存在,另一条线则是被假借过去,作为声符存在,表示声音。所以“”字在后来兼顾表义和表音的功能。
至于“寿”从“耂”省的意义,如果从西周时期的各种铭文来看,“寿”字有从“”、“耂”的字形构造,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寿”字的写法,也就是从“耂”从“神”的字形结构。周人造的“”字,从“老”的含义来说,也是作为“寿”的一项义符存在。
所以综上所言,“寿”字很可能是商周交替之时从“神”字衍生过来的,并且在周朝时就已经成为了常用字。在这种衍变的背后,“寿”的最大意义承载体就在于“”(神),是希望“天神”能赐予长寿的美好期冀,是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的庄严的诉求。这种对生命的诉求在人的各种诉求当中是最为直接而强烈的一种,因此,“寿”能作为五福当中最被人们看中的一项而存在。
文字衍变背后的动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的变化,是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认识不断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改变性的力量。我们远古的祖先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各种灾害甚至是族人之间的自相残杀时,人的寿命普遍很短,于是乎有了对长寿的强烈追求。自然灾害、人类之间不停的战乱从来就是生命的最大敌人,于是躲在长寿背后的实则又是一份对安定生活的美好期冀。放置今天,尽管我们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终究谁也逃不过“神旨”,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但人们还是祈愿在这种规律下生命能得到最大的展现,因此“祝你长寿”“万寿无疆”这种话相信永远都不会过时。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王世民,主编.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修订增补本,2007.文中所有来源《集成》的例字均来源于此书.
[4]钟柏生,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
[5]张光欲主编.包山楚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7]郭静云.甲骨文中神字的雏形及其用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靳开宇]
H028
A
2095-0438(2016)09-0088-03
2016-04-22
王颖(1994-),女,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