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忠新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段忠新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法治观念属于法律层面,契约精神属于道德范畴,尽管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吸收契约精神的理论构造,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促进高校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理论体系还不成熟,还需要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谋求高效、和谐的进取之路。本文将分别阐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相关性、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理论的构建、以及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方法论。
大学生;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研究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是依法治国战略的体现,契约精神和法治观念的相关性决定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研究要同契约精神的养成研究并举。我国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推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支柱,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必将推动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的形成。限于我国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理论还不成熟,我们亟需相关人才的积极探索,潜心研究遇到的难题,使丰富的理论架构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加快高校的发展建设,造福全社会。
第一,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含义。大学生法治观念即是大学生对法律的内涵、意义、主客体等的界定和认知。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就是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坚持法律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规章来约束社会。同时形成对法治精神的信赖和崇尚,摆脱陈旧法制理论的束缚。只有时时刻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才能保证法治的有效实施,才能带动全民懂法、守法。故而,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前提和核心步骤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推崇。检验大学生是否形成了基本的法治观念,是否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就是看大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能否运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思维。契约精神理论产生于商品经济时代,运用于商品的买卖、交换、互易中,其中包含了公平、正义、诚信的精神。契约精神在私人和政治领域均有涉及,两者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第二,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相关性。法治观念属于法律层面,契约精神属于道德范畴,尽管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法治观念的主要部分是对规则的敬畏和推崇;契约精神要求重信誉、讲诚信等有关理论,二者都崇尚对规则意识的敬畏。法治观念包含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契约精神从互利平等出发,要求双方明诚信、知规则;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都涉及诚实守信原则。因此,尽管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两者却有很大的关联和一致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届全体会议》明确法治理念和契约精神并举,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二者相关性的认定以及二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作用。所以,关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探讨是当代迫切的问题,是依法治国政策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环。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吸收契约精神的理论构造,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
首先,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共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事项的决议》中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步骤和理论框架。决议的第三篇名为“养成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着重强调了对法律的敬畏和法治精神的时代要求,还指出了对法律的敬畏来自于法律权威和法律的保证实施。只有人们心存敬畏,维护法律权威,这养的法律才是充满生命力和有价值的法律,而不同于传统教条的呆滞和僵化。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让广大民众保持对法律的敬畏,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加快法治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家一致致力于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激发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远远不够,仍需在让民众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方面做出努力。
其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于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继承。但是用着深厚底蕴的大国仍然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要用的理智的头脑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在古代,崇尚讲诚信、守信誉,不能出尔反尔。但是由于封建社会按照个人身份区别化对待,并不是契约精神所要求的平等、自由的环境,导致长久以来我们的契约精神和西方的契约精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最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社会吸纳优秀人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挖掘新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转变培养人才的侧重点,经历了从政治方向明确到学术和科学领域方面造诣培养的转变。只有确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侧重点,才能慢慢想成成熟的高校育才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积淀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需要国家、高等院校和大学生的一致努力才能完成。
3.1 国家提出相关的调控政策引导高校的管理和实施
教育部门领导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文件,系统科学的指导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在全国重点区域实行典型示范,给其他区域提供参考,地方教育主观部门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央的指导方向,制定合符地方要求的养成模式。
3.2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重要场所并处于支配地位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要大力弘扬校园法治文化,让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让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3 大学生是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的关键主体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了解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含义、作用以及地位[3]。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活动,在日常事物的处理上渐渐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观念,用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实质锻炼独立的人格,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异人才。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分别属于法律、道德范畴,尽管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吸收契约精神的理论构造,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重要场所并处于支配地位、大学生是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的关键主体。
[1]刘博敏,刘丹.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J].教育与职业,2015,12:53-55.
[2]彭江辉.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4:129-131.
[3]饶婷.探析契约伦理思想影响下大学生契约法治意识的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S1:54-56.
1004-7026(2016)12-0071-02
G64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2.063
段忠新(1986-),男,汉,学历:研究生,职称: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