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阈下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路径探析

2016-04-13 22:14:53张龚雪
山西农经 2016年12期
关键词:沙化荒漠化屏障

□张龚雪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昌都市委党校西藏昌都854000)

绿色发展视阈下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路径探析

□张龚雪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昌都市委党校西藏昌都854000)

本文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角度,分析了西藏实现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简要阐述了确保西藏生态安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要从体制、制度建设、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实现绿色发展,使西藏成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绿色发展;生态安全;路径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最根本的在于在发展理念上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我们党破解发展难题,培植发展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路径选择。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做好西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可见,中央关于西藏的战略定位,以及对于推进西藏发展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让西藏走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把西藏建设成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

1 西藏生态安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理念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它不仅重视经济健康发展,也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注重生态安全的保护,是一种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发展规律基础之上采取的“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发展方式,推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长久而持续的发展。实际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绿色发展要调和的矛盾,目的就在于是既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又要减少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积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环境的共赢状态。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注重对生态的保护,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居于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区位的“高位”上,“具有亚洲水塔和气候调节器的称号,高原物种的多样性和稀缺性特征,更是凸现了其在世界生态区位上的独特性”。1可以说,其生态环境的任何不良的变化都会对西藏自身的生态安全构成危害,也会对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影响,甚至会对整个亚洲的生态安全构成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促使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既要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又要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上看,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区域面积120多km2,是我国第二大行政区域(面积),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 000m以上,海拔5 000m以上的地区占到西藏总面积的45.6%。国境线长达4 000多km,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6以上。同时,西藏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生态源”。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高海拔低纬度的特点,使得西藏的气候总体上呈现出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特征,是我国、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呈现出特殊的生态区位性特征。这种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草甸与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等5大主要生态系统。2它的重要生态战略地位表现在:气候稳定、水源保障、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西藏绿色发展的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西藏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的状态,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等要素发展的前提,是各要素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遭到破会,就会危及到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甚至于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囿于种种原因,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虽然近几年都已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发展,但仍然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西藏经济社会实行了跨越式发展战略。快速的经济增长可能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会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此外,西藏的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对外力作用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一旦过度的开发或破坏将很难恢复。所以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推进西藏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2 西藏在实现生态绿色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粗放型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总体上看,西藏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如水资源的利用。西藏水利资源总量为4 482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0 056万kw,其中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可以开发水能资源的15%,达到5 659kw。但是,目前西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3利用率明显偏低。同时,西藏的部分资源开发仍然采用粗放型模式,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如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西藏的矿产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起步晚,开发不规范、开发水平低下、开采技术及工艺落后,开采规模小等问题。此外,由于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技术落后,实行了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部分采矿企业开采时没有及时处理采矿废水,导致大量废水流向下游水源,影响矿区下游人畜用水,情况严重时还与当地群众产生矛盾纠纷,并且,由于采矿的长期积淀的泥沙造成了下流操场面积较少,出现沙化、退化现象。森林资源采伐不当,造成了资源减少或浪费。目前,西藏拥有林地面1 949.40万hm2,森林面积1 684.86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4.01%,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09 024万m3,森林蓄积量为208 581万m3。4由于在林地管理上的不善,造成了个别地方由于采伐过度而森林成片伐尽;部分交通不便的天然林区,存在病腐率高,难以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的问题。

二是草场沙化、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草场沙化、土地荒漠化是危害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给当地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截至201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总面积为172.1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7.93%;西藏沙化土地面积为21.58万km2,占全国总沙化面积12.54%,排在拥有沙化面积的30个省份中的第三位。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1.16万km2,占到全国总面的27.20%;西藏荒漠化面积为43.26万km2,占到了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6.56%,5排在拥有荒漠化土地的18个省份中的第三位。目前,西藏土地沙化问题涉及了西藏自治区的7地(市)67个县(区),土地的沙化、荒漠化降低了土壤的肥力,缩小了河谷可利用土地面地,并且,出现的公路沙害、风沙等还影响到交通、航空通畅。据有关资料显示,土地沙化、荒漠化给西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8.6亿元。6

三是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西藏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40多万km2,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8 930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28.94万余人,潜在经济损失91.5亿元。7如,西藏芒康县境内318国道海通沟段,几乎每年都会因为地质灾害出现公路塌方、泥石流等等,导到交通中断。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呈现分布广、危害严重、活动频繁的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冻融、盐碱化、地震、碎石流、雪崩、冰湖溃决等类型。地质灾害的频发,会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

3 推动西藏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是从政治体制上下功夫,推行绿色政绩考核,建立绿色政治模式,着力建设绿色善治政府。通常来讲,所谓绿色政治就是把生态和环境作为了政治目标,通过社会注意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行,构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和发展的政治模式。善治是政府治理的最高标准,善治下的政府是高效率的政府,是高效能的政府,是公民参与广泛的政府。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是绿色善治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用来考量政府是否进行了善治的标尺之一。绿色善治政府必须在规范社会治理行为、引领绿色发展方向、推进绿色消费方式等各个方面起着带头牵引作用。在推进西藏生态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的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从制度构建、财政支持、教育投入和人才任用方面都要注重“绿色GDP”的考量,使其深入人心。同时,最重要的是,西藏政府要做好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既要在做好资源开发以保障经济发展,又要让西藏的碧水蓝天不会遭到破坏,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

二是从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走新型化工业道路。生态经济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实现其基本形态就是低碳循环经济。西藏在发展经济时应该选择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把经济中心和发展方向从污染大、不可持续发展和对大自然的掠夺中解放出来。要借鉴前人之经验,不要是后人又复哀后人。西藏在发展中要始终走绿色的发展路子,把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时,应向生态产业倾斜,下大力气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上,下力气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产业如:旅游业、特色加工业、特色农牧业、藏文化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推动西藏产业结构升级,更加的有了利于绿色发展。

在资源开发上主打“绿色牌”。西藏120多万km2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各类资源,在开发资源时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标准化的评定分类。根据各类资源的稀缺程度、可再生程度、对环境影响程度来确定其开发系数。开发系数较大的资源,要不断扩大其开发规模;开发系数较小的资源,要对其开发规模采取限制、禁止等方式。也就是说,要通过科学的规划资源,把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此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进行资源开发时特别应该注意的。在整合的具备运作方面上要取得真正的成效,就必须以资源为基础,以产权为纽带,把重点凡在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整合上。

三是从规章制度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西藏自治区发展的现实需要。西藏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时,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为支撑,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具体来讲,就是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要重点清理现行法规中与推进绿色发展不适应的内容,做好相关法律间的衔接。同时,要制定完善节能评估审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土壤环境保护、草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法规,利用法治的力量和法治的思想为西藏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此外,相关法规出台后,要着力加强监督,确保法规真正得到执行,确保法律的严肃性,确保法规真正得到实施,让法规深入人心。

四是从具体措施上下功夫,加大治理力度,遏制土地沙化、荒漠化。西藏治理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任务艰巨,在遏制土地沙化、荒漠化必须下狠功夫,使大力气才能见到真成效。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严守沙区生命线,全面落实水土资源管理、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草原保护责任。其次,要大力推进治理工程。要进一步推进西藏防沙治沙工作建设,完善工程的不具,加大土地沙漠化比较集中地区的治理,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率。最后,要做好预警检测。源头治理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在防沙治沙时,要加大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健全预警检测体系,对荒漠化、沙化动态变化进行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

结束语

西藏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健全政治体制,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才能真正的实现绿色发展,才能真正促进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才能使西藏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1]杨松.西藏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藏学,2004(3).

[2]国家林业局.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R]. [3]陈晓华.绿色发展视阈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策略[J].当代经济,2016(7).

[4]冯强,甘世书,等.西藏荒漠化现状及防止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2).

[5]高述超,王景升.西藏森林资源现状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7(5).

[6]西藏发改办.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R]. 2008~2030年.

注释:

1.陈爱东.构建西藏绿色财政体系的设想——居于西藏生态安排屏障的视角,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30-35,2012.7.

2.西藏发改办.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

3.胡向阳,何子杰.西藏水能资源开发前景浅析人民长江2009.8

4.旦增平措.西藏森林资源实施全面管护纪实:绿色高原的“守护神”西藏林业信息网2016.3

1004-7026(2016)12-0038-03

F127;F205;F812.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2.030

猜你喜欢
沙化荒漠化屏障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一道屏障
艺术评鉴(2020年5期)2020-04-30 06:47:57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2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4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2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46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绿色中国(2017年7期)2017-08-02 17:47:11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