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探析

2016-04-13 20:26吕立邦黄恒学
关键词:权威主义公务员

吕立邦,黄恒学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人格心理学对研究公务员群体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权威主义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中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的概念、特征、形式与表现以及改革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索,这对中国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中的权威主义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1]5权威主义人格是众多人格中的一种,它是指“个人为了获取他已经丧失掉的力量,不惜放弃自我的独立而使自己与外在的他人或他物凑合在一起的倾向”[2]188。权威主义人格是一种复杂的人格,这种性格结构是许多矛盾特征的集合体。德国思想家霍克海默认为,所谓权威主义类型的人,他集合了以高度工业化社会的非理性和反理性的信念为特征的观念和技能。他是被启蒙过的,同时又是迷信的;为自己成为一个个人主义者而自豪,却又害怕与他人有所不同;自负于自己的独立性,却又倾向于盲目地屈从于权力和权威。[3]126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是指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顽固刻板的人格体系,包括种族偏见、政治保守性、盲目服从的传统观念等相互交织的反民主情感与意志。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与公务员的身份、权力和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不同于一般民众的权威主义人格。就对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崇尚与服从而言,一般民众的崇尚和服从表现为一种对外在力量的崇尚和屈从,而对于公务员来说,他们本身就是权力的行使者,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的权威主义人格体现为对其系统内更高权力的崇尚和屈从,以及对现有权力的极力维护和对下级或民众的统治与控制的欲望。

其次,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不同于企业管理者的权威主义人格。公务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是人民授予的,是一种公权力。而企业管理者的权力来源则是资本,权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拥有资本的数量,是一种私权力。因此,相对于企业管理者的权威主义人格来讲,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中所体现的对权力的崇尚和屈从在表现和程度上要更为深刻与强烈。

再次,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不同于公务员作为普通人的权威主义人格。公务员具有双重身份,在工作中,是国家公职人员,而工作之外,又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出现。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在双重身份下的表现有所不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公务员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而作为普通人,公务员必须服从各种社会规范,其所处地位较弱。

最后,中国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权威主义人格。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结构等因素的中西差异,中国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表现出更多的本土化特点。西方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与高度的工业化、思想的启蒙、个人主义的崇尚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中国工业化程度不高、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崇尚集体主义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二、以亦主亦仆为主要特征的权威主义人格

张分田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官僚群体的人格是亦主亦奴的权威主义人格。从近现代的历史考察来看,权威主义人格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和根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亦主亦奴仍是中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最为显著的特征。弗洛姆将这种人格戏称为“自行车性格”,对上面的人弓腰弯背,而对下面的人就用脚去踢。[4]136—137亦主亦奴的权威主义人格如犬狗一般,对主人摇尾巴,表示顺从,对生人狂吠叫,表示威慑。古代官僚的称谓演变亦能反映出这样的特点:“官”同“棺”,是自身的克制者,如同棺椁牢笼,有受奴役之意。“宦”是家奴,“僚”是官奴,他们的地位都极其低微。宰相中的“宰”,是指刑余而为家奴者,也是家奴的一种称谓。可见,官僚的这些称谓都经历了一个由卑贱到尊贵的演变过程。[3]143—144官僚介于君与民之间,他们亦主亦奴、亦贵亦贱、亦上亦下。相对于君,官僚是下,是奴,是臣子;相对于民,官僚是上,是主,是父母。[5]210在现代国家行政体制下,国家公职人员的称谓发生了很大改变,采用较为中性的称谓——公务员,但民众仍习惯称为官,高高在上。但从法律角度讲,公务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该是人民的公仆。这样来看,也能体现出公务员亦主亦仆的权威主义人格。这种亦主亦仆的权威主义人格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既屈从于权威,又渴望成为权威。“他仰慕权威,愿意屈从权威,但同时又渴望着自己成为权威,迫使他人屈从于他。”[2]217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得中国的官吏形成了两种思想倾向:一是对官场权力的崇拜;二是对官场权力的屈从。

第二,具有造反的人格,而不具有革命的人格。革命的结果是使自己的人格从权威的压迫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和完整,而造反的结果则是在摆脱一个权威之后,又屈从于另一个权威。从公务员角度讲,行政体系力量的强大,既是他们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依靠。因此,当这个行政体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而致使其失望和悲观时,公务员便会予以反抗,但只是造反的,而不是革命的。

第三,相信命运。对于权威主义人格来说,命运就是某种不随个人主观愿望而转移、而个人又必须绝对服从的较高层次上的权力。公务员虽然都有晋升的强烈愿望,但晋升条件的严苛和困难的巨大,又使得很多人消极怠慢,屈从于命运。他们能够承受其领导给他们所安排的一切,他们能够忍受而不抱怨,能够安分而不反抗,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与命运抗争的。

三、形成原因与现实反映

借鉴阿多尔诺《权威主义人格》的分析范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以下五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本我的被压抑。弗洛伊德指出,本我的形成在于人的本能,而人的本能则在于原始的欲望,是一种占用欲和控制欲。这种本能的欲望是可以遗传的,是人的一种天性。我国社会的传统构架给定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它是禁欲的,是束缚和压抑人本能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权威主义人格便成型了。

其二,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宣传。阿多尔诺认为,领袖对于权威主义人格的最终形成具有引导的作用。与此相似,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我国公务员或官吏的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思想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种政策和思想的推行与宣传,使得民众包括官吏或公务员处于无知和困惑的状态,这样个人便无法成为反思性的主体,权威主义人格逐步形成。

其三,权威主义人格的社会性。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是家国同构,封建的等级专制文化盛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由于其角色扮演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地位,主奴关系在不断转换,张分田认为,几乎一切社会个体都会历时性或共时性兼备主奴双重角色。[3]144民众的权威主义人格是一个“蓄水池”,它始终“滋养”着中国公务员或官吏的权威主义人格。

其四,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文化,集中表现为儒教。其“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等思想已经深入民心。尽管现代社会,这样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批判和摒弃的对象,但其思想残余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作用,同时传统社会下所形成的特有的官场文化一直存在,其对于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其五,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经百年屈辱,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深受列强的侵略和奴役,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样的民族情绪使得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崇尚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希望能够有强有力的力量将社会组织起来,并自愿服从于它,政府便是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为实现国家目标,作为公务员必须服从组织,服从上级,服从集体,服从权威。同时,由于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任务实现之艰难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进,这便使得政府强势成为一种必然,而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也在这一个过程中得到了强化。

从历史角度来考察,我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是在不断演变的。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我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先后经历了鬼神敬畏、君主专制、领袖独裁、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五种不同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就是以官僚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与行政体制的改革,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正逐渐减弱,但仍然广泛存在于整个公务员队伍当中,并在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的现实反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将公权力私有化。在对权力的认识上,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始终围绕着权力的支配力而行动,屈从权力是因为其畏惧权力对社会资源和他人的控制力,崇尚权力是因为其渴望拥有那种他所屈从的权力,至于权力的来源,其实并不关注。控制欲和占有欲已经将责任心和权力的公共性完全遮蔽,公权力因此而私有化。在现实行为上的反映便是唯上唯权,而不是唯民唯公,很多公务员所从事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权力的争夺和占有来进行的,谋求官位的晋升和权力的占有成为其行政活动最根本的动因。

二是官僚主义作风突出。当前权威主义人格在公务员的行为活动中集中反映为官僚主义作风。对权威的崇尚和屈从使得公务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上级组织和领导盲目跟从,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和工作为目标,而不做理性的判断和辨别。这样便将自我主体与上级领导捆绑在了一起,并逐步消解自我意识,依附于权威,甚至成为权威的工具。而对于人民群众,则是疏离关系,脱离实际,背离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主观主义严重,独断专行,以体现自己的控制力和权威。

三是服务创新意识淡薄。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使得他们的官本位观念形成并不断强化,官位所代表的权力是满足自身对权力的渴望和对他人的控制欲,而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责。服务在权威主义人格中只是对上,而不会是对下,为民服务的宗旨是很难根植到权威主义人格的公务员的思想意识当中的。而对上的服从和依附,也使得应付工作成为一种常态,个人所具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都被压制或消解,改革意识缺乏,创新动力不足,对抗权威更是不可想象的。顽固、保守、刻板、效率低下、缺乏活力成为这种人格氛围下行政管理体系的现实反映。

四是腐败现象滋生。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在心理需要、行为动机、价值观念等方面都集中表现为对权力的崇尚。将公权力视为一种自我控制欲满足的私有工具,其结果必将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权力寻租、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在他们看来,权力不是为民服务的,而是满足私欲的,能够获得多少社会资源,能够控制多少人、财、物,能够拥有多少权力才是他们衡量自身成功与否的标尺。这种权威主义人格让很多公务员和领导干部更深地迷恋于钱、权、色等而不能自拔。

四、改造方向:现代行政人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首先,中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更多是历史和制度作用的结果,外在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这使得改造中国公务员的权威主义人格成为可能。其次,中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必须改造它。再次,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权威主义人格表现出极大的不适,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而且,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世界性趋势和中国公务员的理想人格——公仆人格的追求——也客观要求公务员必须进行权威主义人格的改造。

中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必须做出的回应就是改造自身,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从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改造的方向就是要形成新的一种人格,即现代行政人格。

所谓现代行政人格是公务员政治道德意识的升华,是行政人员把法律、行政道德规范和监督机制积累、沉淀、内化而生成的一种优良素质。它集中表现为公务员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6]塑造现代行政人格要求公务员努力培养自身的公仆精神、公共精神、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而这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需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现代民主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公务员从权威主义人格转变为具有现代行政人格的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当前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反对四风、惩治腐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诸多政策措施,正是改造我国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塑造现代行政人格的具体实践。

[1]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 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美)弗洛姆.生命之爱[M].王大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5] 张分田.亦主亦奴——中国古代官僚的社会人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 李颖,赵有声.论公共行政精神与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塑造[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权威主义公务员
新写意主义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近光灯主义
篮球公务员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