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陈蓉欣 顾燕萍
论教师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陈蓉欣 顾燕萍
【摘 要】
聚焦教师学校生活现场(上课、听课、评课)学习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体教学实践能力。现场学习力提升的互动机制,成为了策略保障,保障了教师在“扎根课堂,面向课程”的研究活动中——“同课异构”“协同课堂”“拓展课程”,都能使相应现场所对应的学习能力获得提升。
【关键词】
教师现场学习力 同课异构 协同教学 拓展课程
本文所讲的“教师现场”,是教师的工作现场。根据当前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工作,我们可以将教师的工作现场划分为如下三类:其一,是教师听课或听讲座的现场;其二,是教师评课或研讨的现场;其三,是教师上课或教学实践的现场。据此,华东师范大学王占魁教授在《从“个体教学”到“集体教研”——论当代教师的现场学习力》一文中提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三个方面内涵:其一,教师“在现场”的“模仿—发现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听课或听讲座现场,通过置身他人的教学现场,以“旁观者”的身份感知课堂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以及重新发现自己和他人教学设计、进程和特点的过程;其二,教师“通过现场”的“反思—理解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评课或研讨的现场对自身既往实践现场的反思,并在与同行一起评课的过程中增进自身对教育实践现场问题的理解,进而洞悉和发现自身成长点的过程;其三,教师“为了现场”的“转化—重建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完成了听课和评课现场的学习之后,努力将两个现场学习的心得与自身教学现场发生关联并努力推进和改善自身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促进自身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过程。
对于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实践而言,如何促进和有效提升广大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呢?换言之,我们如何从“课程实施”的层面找到一个具体落实这一教师现场学习理念的“抓手”或者“载体”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个学校发展和科研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从教师自身、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三组关系,我们可以为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配置三种有效的实践策略:其一,面向每一位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其二,面向教师个体之间的协同教学;其三,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拓展课程。
“同课异构”的提出已有多年的历史,这并不是我们的创新。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看到了 “同课异构”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与内化的魅力,因此用之。
同课异构,通过置身他人的教学现场,以“旁观者”的身份感知课堂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以及重新发现自己和他人教学设计、进程和特点的过程,很好地提升了教师 “在现场”的“模仿—发现力”。“同课异构”的过程还是让我受益匪浅的,不管是认识上还是方法上,我觉得给了我太多的启发,首先,原本我以为,我需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上更高点,后来我明白了,我可以走一条自己的路,在这条属于自己的路上,我可以想办法比别人走得更高。其次,相信自己的团队,也依靠自己的团队,这样,个人才能更出色。第三,战胜自己,就是成长。我想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老师要少讲,要给孩子质疑的机会,把更多思考时间留给他们。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现行教材是分科设置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这就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对零散、片面和孤立,较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运用;同时,一个知识点可能会在不同学科中多次出现,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我们的协同课堂,主要是基于同一主题的多学科整合式协同教学,即围绕同一学习主题,对不同学科内容的统整和不同学科教师在同一课堂中共同实施教学的课堂。
多学科的整合式协同教学对提升教师全学科视野、进行课程再造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构建一个相对立体、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成长、优势互补、增效课堂提供了可能。也为提升教师在评课或研讨的现场对自身既往实践现场的反思,并在与同行一起评课的过程中增进自身对教育实践现场问题的理解能力,进而洞悉和发现自身成长点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课堂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半是没有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只有接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才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课堂的能量,课堂才能成为“学堂”。
拓展课程,是我校打破教材本位思想,从课程视角发现课程与生活的连接点并加以放大、组合,让课堂对接儿童天性与生活,让老师眼睛看着学生,心里想着学生,课堂上让位于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立足于国家课程背景下的生本化开发。
拓展课程的研究,从课程的高度找到了一条变革传统课堂,让课堂更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通道;为教师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找到了落脚点,为教师在完成了听课和评课现场的学习之后,努力将两个现场学习的心得与自身教学现场发生关联,并努力推进和改善自身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促进自身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过程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占魁.从“个体教学”到“集体教研”——论当代教师的现场学习力【J】.教育发展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