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志清
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文/于志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已成必然,它已成为架设在教室、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创设情境,可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向学生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对种子的传播感性经验很少,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够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再如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感悟詹天佑的创新发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看着生动形象的“中间凿进法”“两端凿进法”和“人字形路线”的动画,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现代信息技术突出的优势是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一课时,为使学生真正认识刘伯承,课前笔者让学生到网络上搜集刘伯承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和课文中记叙的这次手术前后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基本了解了刘伯承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教学中,学生踊跃交流,笔者又适时地补充了从网上下载的一些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荷花》一课中,放映一段视频:“一池荷花开放的各种形态”的画面,教师再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在课前、课上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有关的内容资料。如教学《东方之珠》一课,可以在网上找一找有关的图片、视频;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学会了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去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也可以利用网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达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能者为师,共同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合作的学习能力。
放眼未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追求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辅助教学,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让语文教学插翅添翼。
(作者单位:河南省汤阴县第二实验小学)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离生活现实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学生谈到“自然放射线”“工业废渣冶”以及“物理学”,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到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把跨越百年的时间与空间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感受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与艰辛,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