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梅
诗画同源理论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插图选择的借鉴意义
⌾ 李红梅
诗画同源理论的具体表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画以诗句为题,以画境解诗境;当前语文教材插图选择存在背离插图宗旨和误导读者的问题;诗画同源理论及命题画对语文教材中古诗插图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插图;诗画同源;命题画;古诗插图
插图的概念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插图是指内容视觉化的附属物。狭义上的插图指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插图一般要有图题,居中排在图的下方。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插图。
诗画同源理论最早涉及者是北宋的欧阳修,他在《盘车图》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苏轼一句“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则将诗画同源理论发扬光大,使其广为人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画同源理论的两个具体表现。“诗中有画”的基本含义是诗歌必须在真切自然、生动形象的具体描写之中,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含蓄深远,余味无穷的如画般的艺术意境;“画中有诗”的基本含义是绘画必须在基本的形象表达之外做到“以形写神”,“求物之妙”,表现出事物内在的精神意气。
命题画,类似于今天的命题作文,其所命之题多为符合“诗中有画”特征的某一诗句,作画者需以该诗句为题,以画绘诗。命题画要想画得好,作画者必需了解诗句含义,并从精神气质出发揣摩句中意象与画中形象可能建立起的联系,以画的“形”表现诗的“意”。
在宋代,“命题画”常作为画院招考画师的考题。有一次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句命题,其中一个见录者只画了一只小小的篷船,船舱边上停着一只麻雀,正在招呼船篷上另一只麻雀下来啄食。画面很简单,但紧扣诗意,把旷野无人、萧条冷落的景象充分地表现出来,实为妙思。
笔者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中有图题的古诗课文插图进行了调查,共9幅,其中5幅是对古诗文字内容的说明,4幅是古诗作者的画像。对古诗文字内容进行说明的5幅插图,其形式颇似前面提到的命题画,也符合插图的基本要求。作者画像的4幅,严格依据插图定义,其作为古诗的插图是不合适的。
插图是用来说明文字内容的,从文字内容上说,这四篇课文中的古诗,其主要内容没有关于作者肖像的,何况古诗的作者传世的肖像画也大多是历代后人依据想象画出的,没有什么足够客观的依据。诚然,由其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我们可以建构起一个与作品相关的虚拟的作者形象,但这一虚拟形象的产生只是阅读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作者形象,读者由文字的意义通过联想和想象转化成的图象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作品的插画若选择人物画很可能限制读者思考甚至误导读者。何况,这几篇作品中都有与文字直接相关的足够丰富的意象群可供发掘,舍弃这些而去选择作者画像,实在是舍近求远。
这种为古诗配作者人物画像作为插图的做法已经造成了一些值得反思的不良影响。如2012年初,网络上风行“杜甫很忙”的恶搞涂鸦,其来源正是《杜甫诗三首》中的杜甫画像,以此为发端产生了“包拯很黑”“诸葛很忙”等对历史人物的系列性恶搞,一时间恶搞甚至亵渎历史人物成为了一种网络“时尚”。这一系列恶搞行为的发起者是谁不得而知,但其主要接受者,毫无疑问,都是高中生。从插图的角度说,杜甫画像很显然对作为读者的高中生造成了某种文字解读上的误导,或者为他们提供了比较大的寻求“被误导”的空间,这种“被误导”倾向已超出了语文阅读审美的范畴,是一种近乎病态的社会心理。如果这几篇课文也和另几篇一样,选择了命题画式的插图,一方面画面内容与作品文字内容明显相关,其对文字的说明效果将好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插图的图题同作品直接相关,其造成误导的空间和读者寻求“被误导”的空间也要小得多。
意象是诗人通过客观事物为素材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渗透诗人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它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抓住意象,情景再现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对诗歌意象领会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也是创造意象的过程,赏析诗歌时要反复诵读,通过“语象”去感受诗人的“意象”,探索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理内涵。
常见的意象有:冰雪、月亮、柳树、禅、草木、杜鹃、梧桐、梅花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古诗里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如:杜鹃往往和哀思、思归有关,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落日大多表示游子的羁旅情思或者人生迟暮之情……平时练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些诗人的意象选择。如离别时通常会选用长亭、明月、夕阳、杨柳、流水、芳草、渡口等等,边塞诗通常选用号角、烽火、长城、孤城、玉门关等。此外,在阐述意象的时候,要仔细区分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含义,如“浮云”,“浮云”既可以指天上的白云,又可以指黑暗的邪恶势力、朝廷小人等。
诵读是鉴赏的前提,平时多读诗词,会有助于在鉴赏诗词时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高中课本中的诗词数量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词。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本诗词的基础上,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名言名句,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在知道了某诗歌的出处,才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鉴赏和感悟的热情。
插图的宗旨是对文字作品中的相关文字内容进行说明。语文教材的插图选择应该更加严谨,避免限制或误导读者。从古诗插图的选择来说,诗画同源理论是很好的借鉴。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 74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