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琪
(沈阳大学国际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教师联合授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研究
□高佳琪
(沈阳大学国际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中外教师联合授课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本文剖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构建多层级沟通机制、优化考核方式和加强教学督导三方面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中外教师联合授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1 人员变动频繁
虽然在项目申报初期合作双方就培养方案已经进行了反复论证,外方教育机构承担的专业课程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由于外方教育机构的人员聘用机制与中方教育机构不同,外方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每学期担任相同课程的外方教师是不固定的。虽然这样会带来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但是这给中外教师的磨合增加了难度。
1.2 中外教师授课内容脱节
由于外方教师流动性比较大,所以任课教师的安排会相对滞后,一般在任课前1-2个月才会敲定最终人选。而此时第一阶段中方教师的授课任务已经开始,中外双方并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任何沟通。沟通缺失导致的问题就是中外教师授课内容的脱节。
1.3 中外教师缺少沟通
外方教师在中国停留的时间通常是1-2周,并且要在这段时间完成40-80学时的授课任务,以及考核和阅卷工作,时间非常紧迫,中外双方教师可以沟通的时间极其有限。中外双方教师的沟通主要集中在课程时间安排、考试方式、学生学习状态等这些管理范畴,而关于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科研等专业和学术方面的探讨少之又少,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无法达到最大化效果。
1.4 考核方式单一
由外方教育机构教师讲授课程的考核由外方负责。由于授课时间过于集中,考核方式只能采取单一方式,一张试卷、一份报告或者一个Presentation。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一来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另外,由于中方教师在考核中没有发言权,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也很消极,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2.1 构建多层级沟通机制
针对外方教育机构人员流动大的特点,中外合作双方应该构建多层级的沟通机制,保证外方教育机构中始终有相关人员对项目的运作是完全掌握的,避免出现外方机构每次更换项目负责人都要重新进行项目对接。此外,要建立中外双方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不仅局限于合作的教师,而是全部项目的教师,彼此可以就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科研等展开广泛交流,并鼓励双方教师展开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2.2 优化考核方式
虽然按照合作协议,双方负责各自承担授课任务的考核,但是既然课程已经采用了两阶段的模式,那么考核也应该由双方商定,这样能够避免单一考核方式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过程监督。鉴于中方教师负责第一阶段的基本知识讲授,可以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安排预备考试,对学生第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只有通过预备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2.3 加强教学督导
督导机制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的辅助措施,督导工作应该坚持“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工作方针[2]。中外双方各自的教学督导机制都已经比较健全,但是中外教师联合联合授课却是教学督导环节的一个盲点。中方的教学督导应该对中外教师联合授课进行强化监督,收集更多教学信息,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形成优化建议及时反馈给项目合作双方、任课教师和学生,促进两阶段教学过程的进步。
“双教师、双阶段”的模式是合作双方根据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这种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对于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为了让这种联合授课的模式发挥最大效用,项目合作双方必须加强沟通,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计,提高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优化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高佳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交际.2017(6):172.
[2]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5(1):76-78.
1004-7026(2016)18-0084-01
G642.4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8.065
高佳琪(1982-),女,东北大学,博士,沈阳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