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刚
试论怎样营造文章的波澜
⌾ 李国刚
“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意思是说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高低错落,张弛有致,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平淡的章法,营造文章的波澜呢?
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营造文章的波澜。“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情节发展中设置谜底,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四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营造波澜。《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节,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范例。这个故事的主旨通过林冲大胜洪教头,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和谦抑大度。作者并不急于一下子尽显林冲的威风,而是先写他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不理,这是一纵;洪教头说林冲是假冒教头,诱讨酒食,林冲不作声,这是二纵;后来洪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称不敢,这是三纵;洪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退避,这是四纵;接着开枷,拿出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这是五纵。最后,林冲一棒打翻洪教头,终于一“擒”。这样欲擒故纵,设置波澜,惊心动魂,扣人心弦,文章显示出山重水复的沟壑之美。很显然,“纵”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结局。
巧用抑扬法形成文章的波澜。“抑扬法”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唐弢的《锁忆》就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后文逐一解除了先前的种种误解,推翻了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学者,确实是很有“脾气”、也是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颠覆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一个爱憎分明的“斗士”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同样的还有杨朔的《荔枝蜜》、鲁迅的《范爱农》等。
采用一波三折的谋篇技巧营造文章波澜。要避免平铺直叙的毛病,就得给文章增加波折,使情节回环推进,波澜迭起,摇曳多姿,只有这样,才能激起读者强烈地阅读兴趣。我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和现代电视连续剧,在回与回、集与集之间巧妙利用情节张弛起伏的变化,紧紧扣住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正是运用一波三折的典范;文章叙写陈伊玲的两次“考试”。“初试”时,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严格要求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那些评选时带着“苛刻”和“挑剔”神情的专家们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应该是陈伊玲。”至此,陈伊玲仿佛是稳操胜券了。然而,故事却出现了转折,“复试”时,陈伊玲“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她很可能名落孙山,令人叹惋;后经苏林教授的访问,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陈伊玲也终被录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文章就在这一起一伏、曲折变化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新时代舍己为人的优秀青年形象。
营造文章波澜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果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作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一定会收到有张有驰,摇曳多姿,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湖南省常宁市官岭镇鹅院学校 4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