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华 祁智
(南京江地土地开发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36)
浅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现状困局及破解措施
□王炳华祁智
(南京江地土地开发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36)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农村地区,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本文通过对当前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局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破解困局的措施,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参考建议。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困局;破解措施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16
1.1涉农资金众多,缺乏统筹安排使用机制
当前我国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众多,发改委、国土、水利、农开、农委、财政等部门都有专项资金可以用于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由于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都是分散管理,缺乏集中统一使用的机制,难以形成合力,致使有的区域重复投资,有的区域又没有投资,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又没有发挥涉农资金的最大化效益。
1.2土地平整工程力度小,土地综合整治效果差
我国大部分耕地田块小、不规整,零碎化严重,另外沟渠、田间道、田埂曲曲折折,占地较多,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但是目前只有国土部门的资金可用于土地平整工程,其他部门资金主要用于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而国土部门的资金虽然可以用于土地平整工程,但是土地平整受施工期、群众意愿、权属调整等各方面影响,致使土地平整工程规模有限,零散的地块没有的到有效的归并,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较差。
1.3权属调整滞后,制约高标农田的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土地所有权大多以现状的河道、沟渠、道路为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权属界线犬牙交错,造成了土地不规则,而且目前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仍以家庭承包为主,如果进行土地权属调整,矛盾多,压力大,造成了目前农村土地权属调整滞后,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制约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1.4公众参与度不够,缺乏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有效监督
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确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过程,中间还需反复征求意见、论证方案,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话语权,最终确定适合当地条件的一个方案。但是目前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渠道不沟通通畅,往往是群众只了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具体的工程布局、工程建设规格不很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督。
1.5土地流转意愿不强,机械化普及困难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仍以家庭承包为主,土地流转的规模比较小,粮食种植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粮食,而国内粮价又大幅度下降,致使种粮利润微薄,土地流转的积极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不够健全,土地作为农民生活最后的保障,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的稀缺也导致了土地不断增值,农民更加感觉土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安全、有保障。由此,导致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不高。
1.6注重工程设施建设,忽视地力培肥
我国耕地长期被耕种且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产品,一方面使我国的耕地得不到休养生息,造成了地力透支,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造成了土壤板结,而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力,不利于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而我国目前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注重对田间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的改良、培养地力方面重视不足。
2.1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形成土地综合整治的合力
坚持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格局,统筹规划,集中资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形成土地综合整治的合力,争取规划一片、投资一片、建成一片。
2.2加大土地平整工程力度,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效果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以及规划后的地类情况,科学设定田块大小以及田面高程,以满足农业机械使用和科学种田为目标,采用推土机推土与汽车运土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土地平整力度,挖高填低,对一些废弃的坑塘、沟渠进行填埋,废弃的房屋、工矿用地进行复垦,以减少造成耕地零碎化的因素。土地平整时,要结合表土剥离以及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来实施。
2.3积极引导土地权属调整,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坚持按照公众自愿协商、公开公平、依法依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改变目前部分农村土地权属界线不规则的现状,减少飞地及插花地,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耕地的同时,为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破除权属上的障碍。
2.4加强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的各项权益
公众参与是保证规划方案符合当地实际的基础,通过公众参与,让相关权益人参与到规划方案前期的调查、制定初步方案、监督工程的实施以及实施后工程的后期管理,切实保障公众的各项权益。
1004-7026(2016)04-0030-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