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圣杰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关于反季节旅游的探讨
□蔡圣杰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反季节旅游如今广泛的存在着,反季节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形式,不仅是旅游形式上的创新,也是针对时弊的良药。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反季节旅游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论断。
旅游淡旺季;季节性;反季节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14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旅游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集中了大规模的客流,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旅游旺季(peak season)、淡季(low season或offseason或slack season)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季(shoulder season)之分。季节性导致了旅游业需求和供给出现短暂的不平衡,从而出现淡旺季的供需不平衡现象,从而推动旅游地、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旅游的季节性可以被定义呈现周期性的反复变化,它通常是指通过游客的数量、停留天数和旅游交通等一系列指标为载体表现出现来的短暂的需求不平衡现象。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前往海南、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提前感受夏天的暖意;炎热的夏天前往黑龙江、俄罗斯等温带、寒带地区感受丝丝的凉意。反季旅游(antiseason tourism)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季节旅游(或应季旅游)而言的,指避开旅游高峰期而开展的旅游活动,目的是协调淡旺季旅游的需求不平衡,实现旅游资源在各季节的使用效率均衡,减少资源闲置带来的损失。反季旅游可以使旅游者拥有更充分的选择权,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在合适的季节以合适的价格选择出游,从而更直接的提升旅游的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也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的淡旺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另一种是旅游景区的淡旺季。
旅游市场的淡旺季指的是节假日为代表的黄金周旅游,如五一、十一等长假期。自从国家把假期集中于主要的节假日,导致旅游市场上淡旺季泾渭分明。一方面,人们为了较长时间的节假日而欢呼,但是另一方面造成了一系列旅游景点闭塞、交通混乱等社会问题。所以在此情况下开展反季节旅游,既可以避开旅游高峰期及拥堵的人群,又可以安心舒适的享受旅游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但是这一点需要政府相关有效措施的及时出台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及时转变,适应新型旅游市场的开发。
旅游景区的淡旺季通常与旅游市场的淡旺季相挂钩,但是又有所区别。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景区的淡旺季,但是反过来却不一定。如夏季不一定要去海边玩水嬉戏,冬季不一定要去北方观雪景打雪仗等等。
2.1鼓励积极发展反季节旅游,有利于转变旅游思维观念
传统意义上冬季寒冷,年期将近,普遍被认为旅游淡季即将到来,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如随着冬季的来临,我国大部分地区逐渐步入冬季,许多旅游目的地已经过了通常意义上最适合旅游的时机,但是随着旅游地硬件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变化,反季节旅游悄然诞生,部分游客选择在通常意义上的淡季出游,以相对低廉的旅游成本享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感受不一样的风光美景。因为旅游地为了提高旅游资源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在旅游淡季时采取低价格策略,并且游客少,易于管理和控制,旅游服务的质量会有显著提高。
2.2鼓励积极发展反季节旅游,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意义上的季节性旅游通常导致导致某个旅游景区或地区常常超出其合理的承载力,不仅与旅游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相违背,而且显著影响了了旅游者的旅游服务质量感知和评价,并且经常引起破坏社会秩序的问题。如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出现“爆棚”、“拥堵”、“滞留”的现象。10月2日,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4.78万人次(最大承载量为4.1万人次,最佳日容量为1.8万人),部分游客因不满候车时间过长而情绪激动,翻越栈道,强行拦车,以致观光车受阻并引发连锁反应,最终4 000多名游客滞留景区;又如最近上海外滩事件,排除其他因素不说,很大一个客观因素也是由于当地旅游客实在太多所导致。
2.3鼓励积极发展反季节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当前社会旅游淡旺季十分泾渭分明,节假日后,旅游资源闲置的现象并不新鲜,也非特例。如2006年10月20日,由于游客数量减少,乌鲁木齐与柳园(原敦煌火车站)之间的旅游专列停运。一方面,大力发展反季节性旅游有利于使旅游资源在旅游淡季时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为防止资源闲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又能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旅游景区或地区的相关人员加紧旅游创新,充分更进一步深层次的挖掘当地旅资源,并以此作为跳板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当地旅游空白,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如木兰天池景区为唤起游客出行热情,借助当地农副产品,景区推出了“草莓园”、“板栗园”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体验游”项目,力争在淡季获得一定受益,扭转入不敷出的局面。
3.1为实现潜在旅游产品的开发
开展反季节旅游并不是一件纸上谈兵之事,而是要切实的落实到旅游规划上,思考如何创新旅游产品使之在反季节的层面上让广大旅游者欣然接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故此不仅要思考现有旅游产品的提升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开发当地潜在的旅游资源,使之成为新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优势,并且能够适应反季节旅游市场的需要。
3.2为转变游客思维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长期形成了旅游淡旺季的观念,不仅旅游者愿意选择在旺季出行,连政府管理者在管理职能的行使上也有所偏向,会使得旅游者花费大量的金钱与期望相符合的心里享受不成正比;如果推行反季节旅游,转变游客思维观念,将大大减少了政府社会管理的难度,减轻了管理所带的巨大压力。而对于旅游旅游产品经营者来说也有利于其转变经营观念,合理分配旅游产品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产品价值不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3.3反季节旅游可以适当开展,并不是完全盲目而无目的消耗大量打人财物进行开发
因为其适用的范围有限,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符合要求,反季节旅游毕竟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开展反季节旅游必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大多数自然景观尤其最佳的节气时段,开展反季节旅游必然要与其反其道而行,会失去最佳时机。如观赏瀑布最佳时间应是其河流的汛期,而在枯竭期前往便事与愿违;又如三四月份武汉大学的樱花初开,吸引无数慕名者前往,如错过这一时间段便失之交臂了。所以对于反季节旅游适合在一些以人造社会文化景观为主的地区而不太适合依靠自然的天然自然景观。
3.4开展反季节旅游可能会增大景区的压力,要做好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
反季节旅游毕竟不同于季节性旅游,其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呈现与季节性旅游可能需要不同的或者更高的要求和维护。同一个旅游景点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其开放和维护可能完全不一样,故要做好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
4.1重新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转变淡季思维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象征,是文化内涵与理念的集中体现。由于受到淡季旅游思维的影响,许多旅游目的地淡旺季泾渭分明,如哈尔滨,导致淡季时旅游资源大量闲置,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因此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重新定位,避免过于依赖季节性。
4.2加强宣传,推广反季节旅游营销
反季节旅游相对于传统的季节性旅游而言,大众对其认识程度和认可度极为有限,甚至众多景区管理者的各种旅游举措都仅仅针对旺季而推行。因此要借助以媒体和网络为手段和平台,大力加强和推广反季节旅游,强化大家的认识;同时也要推广和运用相关反季节旅游的营销策略。
4.3加强国家政策支持,推广淡季旅游消费
旅游市场是一只无形手,而政府则是一只有形手,推动反季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手的支持和指挥,因此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应该根据市场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指定相关的旅游政策、方针或者法规,支持和引导非季节性旅游的发展,让广大消费者和旅游企业真切的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共同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反季节旅游作为一项与传统季节性旅游截然相反的旅游活动,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和认识上的缺陷,这需要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技术上的支持和援助才能突破难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4.4利用反季节性的差价吸引广大旅游者,发挥反季节旅游的优势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可是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价格对人们来说还是一项重大的负担。而反季节旅游因为其季节性的差异在价格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支付最少的钱获得相对满意甚至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景点方面要根据季节性的差异指定浮动价格满足不同时间的价位差,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4.5相关专家的建议对策
格雷厄姆和丹尼斯(Graham&Dennis)对地中海岛国马耳他调查后发现,发现低廉的旅游交通花费极大吸引了旅游者目光,提高了出游率,为了提高反季节旅游的吸引力,旅游地往往通过深度挖掘当地特色的特色地方文化、旅游创新,来进一步填补旅游市场的缺失,协调旅游供需矛盾;菲吉尼和维西(Figini&Vici)通过社会人口统计学分析,期望获取不同地区对于旅游吸引物的作用,以此作为反季节旅游开发的吸引物[2]。
对于旅游的季节性的问题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探讨,但是对此看法不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对其进行了缓和。旅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这一特征具体通过旅游者人数、停留天数和旅游设施设备的使用率等量化指标表现出来。这一特征可以使得旅游供给者重新思考和配置旅游产业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对非季节性旅游的问题作了相关的叙述,希望对以后该问题的解决作出一定的贡献。
[1]冯学钢,孙晓东,于秋阳.反季旅游与旅游季节性平衡:研究述评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4,01:92-100.
[2]李扬.反季节旅游的机理、空间布局与对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40-42-47.
1004-7026(2016)06-0024-02中国图书分类号:F59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