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世界上第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

2016-04-13 15:13付八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2期

付八军

(绍兴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MIT:世界上第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

付八军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纵览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她从未自我标榜为创业型大学。可是,MIT却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究其原因,正在于MIT广泛设立了各种创业服务机构,并且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这些工作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自己也登上了学术世界的巅峰。我国学习西方成功创业型大学的经验,离开这些工作与成效,都谈不上真正的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MIT;学术成果转化

MIT,全称为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通常汉译为麻省理工学院,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国际一流的私立大学。从正确的汉译来说,应该称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但麻省理工学院的译名起自清朝时期,沿用至今。另外,当前不少人常把MIT称为麻省大学。事实上,这是两所完全不同的高校。麻省大学的全称是马萨诸塞大学,英文全称为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简称UMass,虽然同样处在马萨诸塞州内,但确是一所规模庞大的多校区公立大学。现如今,MIT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甚至美国人常讲:“美国可以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但不可以没有麻省理工学院。”[1]这样的一所大学,被人们冠之为创业型大学。[2]

作为创业型大学理念的主要奠基者之一,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对MIT赞誉有加,极力推崇,指出该校“在美国学术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的模式并且将其推广到其他院校。……将基础研究、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3]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源自西方。我国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不得不学习西方。学习西方,不得不首先研究世界上第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MIT。

一、创业型大学发展道路的演进

MIT从未给自己贴上创业型大学的标签,甚至极个别学者都认为该校“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4]。但是该校从创建伊始,就深深地烙下创业型大学的文化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慢慢演化为一所与传统型大学战略定位有所不同的高校,而且以突出的业绩傲立世界强校之林。在这个时候,那些关注高等教育实践的理论家赋予了这所高校一个特别的名称——创业型大学。此后人们普遍认为,正因为MIT选择了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使得该校在短短百余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专科学校,一跃成为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从学理角度来梳理其发展历程,MIT登上创业型大学之冠,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艰难探索期。成立于1693年的威廉玛丽学院是美国历史悠久的一流学府,办学历史仅次于哈佛,素有“美国母校”之誉。1861年,毕业于该校的著名科学家威廉·巴顿·罗杰斯,为了应对快速变革与发展的美国,创立了MIT。离开一所一流大学,重新开创一所大学,往往注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或者有着更加高远的发展目标。确实,在MIT的成立宪章中,开宗明义地确立了这样的办学宗旨:协助科技进步,并且积极推进科学研究的商业应用。[5]这种办学定位,在MIT成立之初,就奠定了学术创业的价值取向。而且,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罗杰斯并不只希望将MIT办成一所局限于实用科技的高校,而是主张摒弃仅仅关注科学技术实用价值的旧观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罗杰斯提出的“Mind and Hand”(手脑并重),最后成为MIT的校训。今天回过头来再看罗杰斯的办学理念,可以说MIT被世人极为推崇的战略方针,例如迈上创业型大学之路、在以工立校的基础上先后发展理学与文科等等,都可以从罗杰斯这里找到思想源头。但是在创办初期,MIT的发展并不顺利。虽然MIT于1861年获得了州政府的办学许可,但是作为一所赠地大学,该校直到两年后才获得赠地,而且一直到1865年才迎来第一批学生。直到二战前,MIT一直处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师资薄弱。而这些正是一所大学最为关键的发展要素。在这段时间,MIT一直存在被哈佛大学吞并的危险。在最困难的时期,MIT曾考虑与哈佛大学合并,而且这个消息已经扩散出去。但是,该校学生对此予以强烈抗议,最后这个计划只得搁浅。可见,在创建初期乃至到了二战前夕,尽管MIT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困难重重,处在生存发展期。

第二个阶段:发展机遇期。发展机遇期并不是从严格的时间节点来设定,而是在综合时间因素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MIT发展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使得她为国家所企盼,为世人所瞩目,让全校看到了既定战略定位的光辉,从而更加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最后走向全面而又耀眼的辉煌。这个发展机遇期,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际。1916年,MIT从波士顿市迁往查尔斯河对面的剑桥市。此时,美国为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极为重视高校对军事人才的培养以及军用武器的开发工作,尤其在1917年宣布加入一战之后,军工产业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这个时期,MIT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多年打造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彰显出来,主动承接了国防部大量的业务工作,诸如培训空军与无线电工、开发军工产品等。而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师生员工直接奔赴前线。一战中,近5000名MIT的学生(含校友)服务于部队,其中军官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约有50%。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于2300名MIT人,在各级政府部门担任各种文职官员。[1]二战期间,MIT与军方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受获的资助也更大。例如,承接或者参与了包括雷达、航空设备以及核武器等二战中标志性的军工研究项目。二战结束时,亦即在1945年之际,除了那些具有军工产品生产传统的工业部门外,全美国防工程承包业务最大的供给者当属MIT了,该校与军方达成了75项军工合同,在全美高校中遥遥领先,排名第一,合作经费高达11700万美元,接近排名第二的加州理工学院与排名第三的哈佛大学争取到的军工经费之和。[6]正因为此,MIT赢得了“战争学府”之美誉。

第三个阶段:全面转型期。MIT的发展与美国的历史颇有相似之处。经历两次世界大战,MIT从一所以教学为主要职能的高校,一跃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而且,这种强调学术创业的办学理念,在新的时代气息下进一步发扬光大。拥有了雄厚的办学实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声誉,MIT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全面转型。例如,勇挑历史使命,服务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战时“大学—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发展模式;重视人文和艺术学科的发展,实现了MIT从理工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力求培养学生更高的领导才能[7];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MIT加大了本科教育改革力度,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风格;UROP、IAP、EIP等一系列本科教学和科研方案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该校的本科教育质量[8];等等。可以说,正是在二战以后,MIT凭借良好的学术声誉与办学实力,进一步发掘与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得该校一跃成为世界顶尖高校。

二、创业型大学建设路径的探索

分析MIT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其远远要比国内创业型大学复杂得多。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走上创业型大学道路的高校,不少已经高高举起了创业型大学大旗,那些为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而采取的举措,很容易将她们与传统高校区别开来。可是,MIT从未标榜自己属于创业型大学,甚至在分析该校多位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中,我们都很难断定该校是否属于创业型大学,或者他们心目中的创业型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从而难以全面而又准确地圈定该校推进创业型大学的路径。例如,从就职演说、公开论文等文本分析,20世纪上半叶MIT的校长们认为:理想的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公民,因而首先是公民教育;同时,现代大学教育必须开展良好的科学教育,而且这种科学教育,第一使命不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为民主社会培养现代公民。[9]但是,从学术成果转化的视角分析,MIT确实具有许多创新而又成功的举措。从两大机构的设置便可看出MIT具有健全的学术创业服务与运行机制。

一是创业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既注重理论教育,又注重实践锻炼,还为企业家与创业者提供交流平台,通过资金、提供咨询等服务催生新企业。[10]例如,1990年,MIT设立了1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 10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这项教育计划设立的初衷,正是为了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展现创业才华,支持与鼓励学生开创未来优秀的企业。时至今日,该计划培育了120家公司,其中包括十多家利润过亿美元的公司。又如,企业论坛(Enterprise Forum)为全球范围里的创业者提供网络平台、知识分享平台和财富创造平台,推动产业与学术的联姻,加快科技与教育的合作,构建创业教育方案,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如今,该论坛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创业网络。再如,1994年,全球最多产的发明家之一杰罗姆·莱梅尔逊(Jerome Lemelson),在MIT创立了莱梅尔逊计划(Lemelson-MIT Program),该计划奖励并宣传那些通过发明创造改善我们生活的英雄,激励创新者在重大项目上取得突出成就。该计划分设研究生创新奖、重大贡献奖、可持续性发展奖三大类,分别给予3万、5万、10万美元的奖励。除此以外,MIT还有多种多样、各有侧重的创业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例如主要开展咨询业务的创业辅导服务(Venture Mentoring Service)、专注于发展科学工程和技术业务的企业家俱乐部(Entrepreneurs Club)、正在展示热点技术的科学工程和商务俱乐部(Science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Club)、提供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斯隆管理学院(Sloan)以及最大最亮的跨校园组织——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VCPE)俱乐部等。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最主要的是技术许可办公室(the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 简称TLO)。早在二战前,MIT就开展了专利申请活动。1986年,“专利申请办公室”更名为“技术许可办公室”。TLO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新技术、新药品、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基础工作是帮助教师进行发明披露,每年约有500项发明披露。同时,TLO在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经营家、天使资本家等各界人士投资大学研究。在长期的实践中,TLO制订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基本程序,共有十个步骤,可以称为十步商业化:①研究;②预披露(非正式的交流与指导);③披露(正式的文本登记);④评估;⑤保护;⑥营销;⑦现有的或新创公司业务;⑧授权;⑨商业化;⑩收入结算。[5]近年来,在这些申请商业转化的学术产品中,大约有十分之一的较具市场前景的成果被TLO挑选出来,并由TLO牵头将它们推入市场。从整个运作过程来看,MIT的教师仍然以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为天职,而具有丰富经验的TLO职员们,则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水准负责完成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与市场推广。

三、创业型大学建设成效的评析

从一所濒临被兼并的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MIT的建设成效都不容置疑。尤其将MIT冠之以创业型大学之后,其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可以归入到创业型大学建设成效中来。在此,本文主要从经济效益与学术效应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MIT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评价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绩效,毫无疑问离不开该校师生员工的创业业绩。只不过对于那些财力雄厚的创业型大学来说,她们并不像华威大学[11]初期的学术创业一样,将学校作为整体推向市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潜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学术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MIT的学术创业发展道路正是如此,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只从学者们常常引用的一则报道,就可以体现MIT不愧为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在几乎所有研究MIT创业业绩的学者那里,都会提到美国波士顿银行于1997年发布的一个报告,该报告题为《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的影响》(MIT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她以令人震撼的数据向世人昭示MIT创新创业的成绩:MIT校友创办的公司遍布全球,合计4230家,并且这些公司活跃度极高,现约3998家仍正常运转。仅从1994年来看,若视这些公司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其创造的产值可以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排名中位列第24位。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都属于知识型企业,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大学学术创业的特质。

另一方面,MIT登上了学术世界的巅峰。传统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注重从理论出发,最后提升到一个更高深的理论,力争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MIT却特别注重从实践出发,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随着办学实力的增长,再逐渐发展理学与人文学科,其方向就是一个:“积极推进学习、研究与行动的整合,并力争在这种学术创新模式中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学术团体的联姻,协同创新,共同攻克社会与世界难题”。这种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让MIT登上了学术世界的巅峰。综合《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QS排名》以及《万维网排名》四大权威机构各自发起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在总平均排名上,能压倒麻省理工学院的,只有哈佛大学。MIT不仅在国际自然科学及工程学领域世界一流,而且注重文理渗透,在人文社科领域同样出类拔萃,例如管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同样享有国际声誉。截止2015年,先后有84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MIT学习或工作,在全球和全美高校中分别列第五名和第四名。这样一所创业型大学,不仅对我国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可以在自己的独立王国内获得同样的腾飞。在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之后,技术与科学、理工与人文、自然与社会,等等,就会自然实现新的联姻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森.MIT创业型大学发展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2,55.

[2]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4-8.

[3]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4]陈霞玲.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8-29.

[5]胡微微.解构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MIT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21-125.

[6]Leslie S W. 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 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IT and Stanford[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14-15.

[7]别敦荣,李晓婷.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2):52-60.

[8]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7):19-22.

[9]王孙禺,曾开富,陈丽萍,等.20世纪上半叶MIT校长们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观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52-63.

[10]杨聚鹏,王志强.创业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89-93.

[11]付八军.华威大学:教学型迈向创业型的成功典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2):3-5.

(责任编辑邓颖)

收稿日期:2016-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教师转型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研究”(BIA130062)

作者简介:付八军(1976-),男,湖南岳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1.001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1-0001-04

MIT:the First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Fu Baju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she has never labeled herself as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throughout its development, MIT was hailed as the first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The following are possibly the reasons: MIT widely set up various business services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hen these transformations have created a huge wealth in society, she has boarded the peak of the academic world. If we intend to learn from western university’s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it is of no real learning and reference without these work and accomplishments.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MIT;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