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视角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2016-04-13 15:13叶芳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绍兴书院

叶芳芳

(绍兴文理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书院制视角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叶芳芳

(绍兴文理学院数理信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绍兴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借鉴国内外高校住宿制学院和我国古代书院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结合自身优势,完善配套设施,调整机构设置,构建了“学工主导、双院协同和队伍集中”的书院制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书院制管理模式。基于对该校书院制开展情况的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书院制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强部门联动,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厘清责任清单,加强学情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师生互动,完善书院育人体系;培育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归属感。

关键词:书院制;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中的一种新举措,近年来在不少高校逐步推行。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将学生住宿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氛围,期望通过文理渗透、个性拓展、专业互补、地域互补的培养模式,以及学生间的广泛自主联动和互助,达到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树立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但这一新型育人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文化氛围等新问题,需要积极探索与思考。[1]

一、古代书院制的起源及近现代书院制的发展

我国的书院曾是在官学遭到破坏、庠序失教的情况下兴起的一种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特殊教育机构。在唐朝,书院逐渐兴起,到宋朝渐趋完善,而到元朝、明朝逐步兴盛,直到清朝才最终被废止,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书院强调启发式教学和注重自学,一方面强调学生要踏实苦读,另一方面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书院作为当时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中国传统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3]

在欧美国家,类似于书院制的育人模式被称为“住宿书院制”。这类书院制最早兴建于12世纪的法国巴黎,之后逐步发展到英国、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如今,“住宿书院制”已成为欧美众多高校最主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书院制由于书院内师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成长经历,且朝夕相处,同时书院也积极组织集体活动,促使彼此交流非常频繁。这对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4]

进入21世纪,一种新的书院制在国内部分高校诞生了。2005年与2006年,上海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实行了本科新生住宿书院制,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养成教育。此后其他不少高校也纷纷效仿。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书院制下不同专业学生混合住宿的形式与相关活动组织的形式,同时积极融入西方书院制的博雅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学生;另一方面更注重传承古代书院“自主、自治、自由”等教育精神,将中国古代书院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做学问又重视做人的教育理念,与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依托学生住宿社区着力推进全人教育。[5]简而言之,目前国内高校试行的书院制是在继承古代书院教育精神、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书院制制度建立的一种基于全人教育理念,通过实施和谐互动的导学机制,充分发挥第一、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二、绍兴文理学院对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绍兴文理学院推行书院制的优势和条件

绍兴文理学院地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是绍兴唯一一所公办地方本科院校;自2012年春季开学逐步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至今已有4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和省内外各高校的关注。该院推行书院制改革实践主要基于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

1.体制机制顺畅

2003年,绍兴文理学院在思考和总结了后勤企业管理公寓引发的诸多弊端后,果断将学生公寓管理职能划归学工部,并成立副处级建制的学生公寓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公寓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以学工部归口管理,二级学院主体参与,保卫、总务等职能部门互相配合的寝室管理模式,并对住宿费收入实行封闭运行,切实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形成了多方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2.基础管理扎实

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管理细则》、《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寝室内务卫生管理规定》、《公寓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较为健全、完善、可持续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体系,涉及教育、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并将学生寝室日常管理工作纳入对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在寝室内的表现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条件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3.文化积淀深厚

绍兴涌现了许多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越地一代代学子。学校办学深受老校长鲁迅先生提出的“开拓越学,俾其曼衍,至于无疆”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一代代教育者的星火传承中,又绵延形成了“修德求真”的办学精神。学校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浙江省首创了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并将所有书院都以绍兴先贤的名、字或别号命名。

(二)书院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2012年春季开学,学校先以阳明书院、东山书院、羲之书院为试点开展书院制改革建设,之后逐步推广,至今已在全校成立了11个书院,全面实行书院制管理。2015年初,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深化书院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书院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等顶层设计做出了明晰的框定。

1.明确工作定位与建设目标

绍兴文理学院将各大书院作为和二级学院平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责任单位,把各大书院的基本工作任务确定为丰富和拓展学生第二、三课堂,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协同全校育人机制”作为改革的共识,以促进师生交往、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为核心任务,目标定位于建成符合文理实际、突出文理特点的书院制,全面构建运行机制顺畅、服务体系健全、生活德育强化、学业指导多元、师生互动密切、成长环境舒适的书院育人机制,从而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建立“学工主导、双院协同和队伍集中”的运行机制

学校继续坚持学工部直接负责公寓管理的体制优势,专门成立了与学工部合署的书院管理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书院各项工作,着力开发建设书院区综合服务项目。书院制改革坚持“学科融合、学院不虚、书院更实”的原则,厘清学院和书院的责任清单,实行学院与书院并存、协同推进学生培养的模式。学校逐步加强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加书院辅导员配置,最终将使全部辅导员进驻书院,促使辅导员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此外,在学生工作书记、学生科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学院学生工作体系,和以辅导员为主体的书院学生工作体系的融合与协同上下功夫,通过双院协同和目标融合,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块块相连、整体联动”的工作模式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

3.完善书院内部机构设置与配套设施

绍兴文理学院各书院的学生总量约1500人,初步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互补和交融。同一学院、专业的学生原则上入住同一书院。书院设院务委员会,由书院院长、副院长、院务主任等组成。学校选聘那些关心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的教授或干部担任书院院长,由他们负责设计并确定本书院的发展规划与特色,吸引各类育人资源参与书院育人工作,并积极指导各项活动;副院长由入住学生所在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书记兼任,致力于落实双院协同和目标融合;院务主任则在院长领导下,执行院务委员会决议,主持书院日常工作。各书院功能用房按“六室两房”配备,其中“六室”为辅导员工作室、学业指导室、心理辅导室、党团活动室、自修室、图书室(书屋);“两房”为病号房、亲友房。每一书院区配置书院讲堂、学生事务与就业服务中心、艺术工作坊(音乐琴房、绘画室)、健身房等学习服务场所。

4.突出书院“育人”、“服务”、“维权”三大功能

绍兴文理学院结合本校实际,着力实现书院三大功能。一是更加突出“育人”功能,实现育人平台由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的延伸。学校将书院打造成综合性的学生社区,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基础道德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践行德育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发展平台。二是更加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工作由“方便管理者”向“方便学生”转变。未来学校推进辅导员全部进驻书院,由书院直接负责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困助学等各项学生工作。同时推进事务集约,在各书院区设立“一站式”的学生事务中心,让学生可以直接在书院办理与各职能部门相关的事务。三是更加突出“维权”功能,在运行机制上充分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成长途径的权利。各书院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发挥书院为学生“代言”、为学生“维权”的功能,可以就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与学院和各个职能部门沟通,并协调争取各类资源服务学生发展。

三、对绍兴文理学院进一步完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改革已从“试点试水”转向“全面深化”,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尚存在通识教育如何开展、“双院”如何协同、书院特色如何凸显等诸多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该校书院制建设。

1.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联动,加大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改革强调地方文化熏陶和立德树人,其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诚然离不开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协同教务部门,建立与课堂专业教育相配套的通识教育目标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创新通识教育形式,研究制订《书院通识课程管理办法》,加强课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首先,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外名著读写与思考、谈话艺术、逻辑推理等内容为课程模块,形成全方位的通识课程体系,每一课程模块教育强调连续性、完整性。其次,创新教育方式。通识教育不同于课堂教学,可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形式,如讲座、辩论、讨论、试讲等,以提升教育效果。第三,改变教育理念。切实遵循“生活即教育”、“德育生活化”的理念,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书院学生社区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将通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

2.厘清“双院协同”责任清单,加强“学情通”信息平台建设

书院制改革的关键是明晰书院和学院之间的不同工作责任,以保证分工合作的效率与协同育人的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学院的主要育人责任在于第一课堂,包括课堂教学、考试测试、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和专业思想教育等;书院则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和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困助学、安全稳定等工作。笔者认为,学院应以“学科为本”,书院应以“学生为本”,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双轨制。同时,建立“学情通”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将学生专业学习、通识教育、课外活动、公寓内务、获奖评优等纳入“学情通”学生管理系统,通过平台建设,加强学院和书院信息共享与互动,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完善书院育人体系

强化正面引领,邀请校内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与书院学生一起开展座谈、文娱等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在思想上给予书院学生正确的引领和积极向上的影响。推行书院“导师制”,根据书院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书院导师在专业学业、学科竞赛、考研考级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书院辅导员则通过进驻学生书院,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通过积极与学生互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而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通过举行师生互动球类比赛、互动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将师生置于宽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密切师生联系,尝试建立“教师家长朋友”式的新型书院师生关系。改版建立并不断完善“可思可学、有趣有用”的集“教育、引导、趣味、服务”于一体的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同时创建书院QQ群和书院微博微信平台,通过积极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丰富书院育人方式,提高书院育人效果。在书院网站开设“书院信箱”、“师生交流专区”等板块,加强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保证互动的即时性、学习的及时性,使之成为书院师生分享、沟通、交流、学习的电子平台。

4.培育书院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归属感

在书院制模式下,传统学院和班级概念将被进一步弱化,而各大书院要别具一格、各有千秋,重视培育并逐步形成自身文化品牌和特色,得到本书院学生的普遍认同,增强书院学生的归属感。首先,要对书院文化内涵进行顶层设计,确定本书院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确定书院院训、形象标识、书院简介等。其次,要跟进软环境建设,在书院环境、社区楼道、寝室美化等各个环节,开展各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建设活动,营造温馨舒适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书院的文化熏陶和隐性德育功能,构筑书院学生的“精神家园”。此外,以书院为单位开展修身养德、文明有礼、清洁卫生、艰苦朴素等系列教育活动,并结合书院学生的学科特点和书院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一院一品”,即一个书院至少拥有一个品牌的活动,建立各书院的文化特色,宣扬各书院的文化理念,扩大各书院的文化影响,从而加强学生在学科竞赛、职业规划、团队合作、心理成长、体能储备等方面的素质拓展,促进书院学生的个性化培养。[6-8]

5.优化学生组织体系,促进书院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服务自主”是现代书院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学院制下,学生组织主要由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组成,即学校层面的校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二级学院层面的院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在书院制模式下,由于学院和书院职能的转变,学生自治组织成为发挥书院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应逐步取消或简化学院学生组织,建立书院学生会、书院党员之家、书院团工委、书院社团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通过学生自治,提升学生修身伦理素养,严肃学风学纪,维护自身权益,积累社会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同时,加强对书院学生自治组织的指导和引领,明确职责,适度管理。此外,还可通过让学生参与书院内部设计与管理等方式,树立书院学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书院建设的参与度。[9-10]

参考文献:

[1]曹洁.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2]王涵.中国历代书院学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成宗达.“书院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4.

[4]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8-113.

[5]杜丽娟.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与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0(17):32-34.

[6]梁标,邓言平.新形势下构建学习型书院育人的路径选择——基于大学生生活书院制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2(8):111-112.

[7]张治湘,冯林.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39-42.

[8]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76-83.

[9]孙国锋,许成安,樊士德.基于比较视角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105-112.

[10]崔海浪,李昆峰.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11):81-87.

(责任编辑邓颖)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项目:2015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5SCG147)

作者简介:叶芳芳(1986-),女,安徽无为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1.010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1-0043-05

On Innovation of Students’ Management Mode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Perspective of Academy System——An Illustration of Practice of Shaoxing University

Ye Fangf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the boarding college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academy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integrating our own advantages, improv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adjusting institutional settings, Shaoxing University, a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has constructed an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academy system under the “learning and work-oriented, college and academy-collaborative, and group-concentrated” principl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featured academy system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academy system in Shaoxing University, specific 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academy system in this paper, namely, strengthening the department linkage and intensify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larifying the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offering particular learning situations, promo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academy education system, and nurtur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augmenting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Key words:academy syste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mode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绍兴书院
绍兴
朵云书院黄岩店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绍兴大闯关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白鹿洞书院记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