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城镇化路径探析——以安顺市关岭县路支村为例

2016-04-13 15:05付秀芸杨通邦赵伶俐
山西农经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安顺山地规模化

□付秀芸杨通邦赵伶俐

(1、3.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离退休处贵州安顺561000)

西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城镇化路径探析——以安顺市关岭县路支村为例

□付秀芸1杨通邦2赵伶俐3

(1、3.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离退休处贵州安顺561000)

山地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历史性封闭因素的影响,交通滞后,土地分布零散,生产不发达,产业形式单一,人民生活贫困。加之,随着新生代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更加重本已贫困的山地农村地区在发展上又面临“生产后继无人,知识技术匮乏,社会养老及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凸显”的局面。为此,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以生态文明、持续化发展的理念,走非城镇化发展路径值得探索。

山地偏远地区;农村经济;非城镇化;发展路径

西部山地地区占其总土地面积80%以上,不利于城镇化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西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发展虽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是其生态自然景观保护良好,环境怡人,中老年农业劳动者吃苦耐劳,基层干部认真负责。因此,探析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升级山地偏远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引导一定的外出务工新生代农业劳动者返乡创业,走可持续化的非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该类地区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

1 重要概念界定

1.1西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统称。西部山地农村地区是围绕我国西部山地地区,以村为单位的经济发展落后,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

1.2非城镇化发展路径

非城镇化发展路径是指针对以农业发展为主且不适宜规模化发展现代工业及服务业的偏远农村地区,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等客观因素,以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指导,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生态科技农业的发展路径。

2 路支村经济发展概况

安顺市关岭县路支村是典型山地偏远型农村地区,发展滞后,距离城镇中心较远,缺乏区位优势,对外道路仅有1条且沿途路况不佳。全村耕地总面积87.73 hm2人均占有耕地426.67m2,且分布零散,水利建设滞后,交通不便,山间耕地多为狭小泥路、山石路。全村共有8个村名组共476户2 055人,贫困户135户552人,小学适龄生372人,3~6岁学龄儿童160人左右,外出务工青壮年每家1~2名共810名。该村产业以玉米种植业为主,分散分布的养殖、经济林木、中草药种植为辅,缺乏现代服务业、工业。据调查了解,该村种植产业、养殖产业,规模小且分散,成本较高,特别是运输成本较高,市场销售渠道狭窄。

3 山地偏远农村地区非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1生态脆弱与区位条件不佳造成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生态环境各元素间的综合协调、相互互动,以获求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与生存环境协同进化、共同发展的文明,二者相辅相成,共进共生。山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相较于农业生产形式而言,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加工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可能性更高。可耕种土地零星分散,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难度较大,实施成本极高。在不适宜且生态较脆弱的山地农村地区开展规模化工业不利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新型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姿态走非城镇化发展道路。

3.2受区域主要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客观事实决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西部地区大量年轻人也逐步走出大山,脱离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而这也造成了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过度流失,大量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根据在路支村的调查,村内主要劳动力为47岁~9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家庭留守结构主要为“两个老人+几个孙儿”的情况,青壮年子女多在外务工,具年轻化趋势。家中留守老人整体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收入来源渠道狭窄,收入水平低,劳动能力有限,生活负担较重。该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平均年龄48.3岁,文化程度最高为初中,致富产业多为养殖业,致富路径单一。因此,受主要劳动人力资源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应用新技术能力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偏远的农村地区走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困难重重。相反,走山地生态科技农业的非城镇化发展路径阻力较小,发展潜力却较大。

3.3缺乏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设施资源基础

山地偏远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历史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落后,远离城市中心,思想保守,缺乏受教育水平高的知识分子,高水平人力资源力量缺乏,经济发展封闭,产业形式多为种植业,无工业,缺乏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同时,该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交通不发达,网络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化发展的配套设施缺乏,加之该类地区,开发程度低,山地地形致使公共设施等投资成本高,城镇化难度大。

4 西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非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4.1转变农业发展生产和销售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量低、效益低,销售方式单一,销售渠道狭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支撑和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山地偏远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山地资源丰富,发展山地特色科技经济林木果木种植业和山地地区生态养殖业,走非城镇化的山地生态科技农业发展生产道路是有效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抓住村内致富能手的带头作用,支持已有规模的致富带头人科技化、规模化、生态化深入发展。对处于市场推广期的产品,政府不仅是找项目,还可责成相关部门指导,帮助寻找销售市场、打通销售渠道、进行品牌建设。

4.2区域联合与资源产品整合发展

山地地区受地形条件限制,可开发的产业类型、规模化发展力度有限、竞争力不强。运用区域内外各地优势资源及区位条件,整合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形成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甚至产品互销和资源产品打包推广的联合优势,降低发展成本,提升产品销售效率。

整合已有的分散资源和产品,寻求生态化、规模化与特色化共存的山地农业生产方式,发挥规模效应,生态环境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逐步完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整合当地农户养殖现有资源产品,以股份制、合作养殖等形式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养殖模式,推向市场。

4.3逐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

由于长期封闭性及山地地形条件的限制,山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内整体与外界交流少,村民思想保守,经济封闭性、落后化发展问题突显。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快速流通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销售量,提高收益率,完善品牌建设的重要保证。逐步改善山地贫困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通村公路、机耕道、物流服务站、网络通讯覆盖项目、照明等项目与当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相契合的项目投资,促进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与产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1]秦成逊,王杰.西部地区基于生态文明的山地经济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2(10):62-65.

[2]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02).

1004-7026(2016)10-0007-02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2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0.004

付秀芸,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省安顺市;杨通邦,原安顺学院党委副书记,贵州省安顺市,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教育;赵伶俐,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贵州省安顺市。

猜你喜欢
安顺山地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山地草甸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寻味贵州——安顺
山地之旅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