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四川 遂宁 629000)
皇家园林中的典型造园思想
李月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四川 遂宁 629000)
本文分析了皇家园林的特点,阐述了皇家园林中典型的三种造园思想的含义,并分析了这些造园思想在皇家园林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期能对现代造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皇家园林;造园思想;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占有者的身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由于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的礼法制度,这一制度渗透到皇家相关的政治、起居及生活环境之中。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受此种制度的影响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的独特风格。在山水布局上,皇家园林规模宏大,选址自由,真山真水较多。在色彩上,皇家园林集中在北方,气候寒冷,多采用红黄等暖色系色彩。在气势上,皇家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富丽堂皇,在造园中体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的思想等特点。此外,皇家园林在继承前代园林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精髓,使得皇家园林在规模宏大中增添了几分雅致。皇家园林中的造园思想大致分为“一池三山式”、“集锦猎奇式”、‘移天缩地式'三种模式。
1.1 历史渊源
一池三山是中国园林中的一种园林模式,其中一池指太液池,三山为中国古代神仙信仰中所描绘的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中居住有仙人,食用长生不老之药,与自然共生。秦汉统治者希冀抵达这三座神山,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至汉武帝时则将此传说拟仿于苑囿中,他兴建的上林苑开玩过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其分隔水面和划分空间的手法对后世造园有深远的影响。
1.2 运用与发展
继汉武帝首开一池三山式造园模式,后来的帝王多有沿用这一造园意象。如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阳宫城的西侧兴建了西苑。在历代帝王修建的园林中,西苑的规模与秦始皇的阿房宫不相上下,比洛阳城大两倍多。
西苑大体上沿用了汉朝“一池三山”的宫苑布局模式,但是山上的道观建筑只是游玩的景点,不再具有求仙的功能。自汉武帝、隋炀帝营造“一池三山”式宫苑后,史家多有抨击,故后世帝王直接运用这种造园模式的例子并不多,但是寓含三神山的例子仍然不绝于世。如元代在大内之西建太液池,万岁山坐落在其中,太液池中还有圆坻、屏山两个小岛,从一定意义上发展了一池三山的传统格局。
1.3 现存实例
现存的实例中依然可以见到这种造园模式的痕迹。如清代乾隆皇帝修建的清漪园即颐和园,它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历时14年,占地面积290公顷。清漪园的修建将其两边的四个皇家园林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二十余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昆明湖是清漪园的主要湖泊,湖中的西堤及其支堤将昆明湖划分为三块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块水面中都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鼎足而峙其基本的象征意象也是保留了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传统模式。清代皇家园林中另一个寓含了一池三山模式的园林则为圆明园。圆明园有有一处题为方壶胜境的建筑景观,与其相连的园中最大的水体—福海中就有蓬岛瑶台、北岛玉宇、瀛海仙山三个岛屿,此三个岛屿寓意为三神山。乾隆皇帝曾在《御制蓬岛瑶台诗》中写道“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一池三山这种造园模式对日本园林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日本园林枯山水中的一池三山意象。
2.1 含义
集锦式造园手法是指将天下最为奇特的景观与事物集中在皇家园林中,供帝王欣赏。
2.2 运用
最早的集锦式园林始于汉代皇家园林。汉武帝在建章宫中建“虎圈”。在虎圈内还建有宫殿建筑。因此,虎圈既是一个圈养动物的场所也是一个供帝王及后妃们观赏动物打斗的娱乐场所。除了圈养动物,皇家园林中还种植了种类繁多的植物,来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从而形成集锦猎奇式园林艺术效果,如唐代长安城禁苑中有梨园、葡萄园、樱桃园等。宋徽宗修建寿山艮岳时,命人在苏州、杭州一带,搜集花木与石料,运往东京,并在苏州特设应俸局,负责“花石纲”事务。在《宣和遗事》中记载:“凡士庶之家,有一花一木之妙的,悉以黄帕遮覆,指做御前之物。不问坟墓之间,尽皆发掘。石巨者高广数丈,将巨舰装载,用千夫牵挽,凿河断桥,毁堰折闸,数月方至京师。一花费数千贯,一石费数万缗。”因此,寿山艮岳中集中了大量的奇花异石,为集锦猎奇式造园模式的典范,尽管花石纲事件对百姓百般盘剥,引起极大民怨。
1.3 现存实例
现存最为典型的集锦猎奇式园林为清代长春园中建的西洋楼。这一景区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西洋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等人设计,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景区内包括六组仿欧式建筑、三组喷泉和庭院建筑,历时十二年完工。西洋楼景区基本上采用欧洲铜一时期巴洛克式风格,但在喷泉、建筑等装饰细节上使用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手法,如十二生肖雕像等。因此,西洋楼景区既有欧洲艺术风情,又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意蕴,是中西建筑的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佳作。
将自然界中既有的自然地貌和名胜景观运用拟仿和象征的方式通过园林艺术和地形景观处理再现到园林中的一种园林营造手法。
清代皇家园林中有很多将江南园林中的名胜景观拟仿到皇家园林中的做法。实例一,北京颐和园。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于北京西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模仿了西湖水体与堤岸的形式与轮廓。而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无锡的寄畅园。实例二,清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按照中国地理地貌的特点东南低和西北高来营造园林的。避暑山庄中分为宫殿区、山岭区、平原区、和湖泊区四大部分,用山林象征中国的高山峻林,用湖泊象征江南水乡,用平原的草地象征蒙古草原风光。其中许多景观是从江南名胜景观中拟仿而来。比如烟雨楼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形制在岛上修建的一组建筑,也命名为烟雨楼。金山是仿江苏镇江金山寺意镜而建,文园狮子林是仿苏州狮子林而建。“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长堤,“万壑松风”仿高山密林中景观,“南山积雪”仿北国雪霁风光。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围建有溥仁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等十余座藏传佛教喇嘛寺院,也就是外八庙。
其中普陀宗乘之庙仿拉萨布达拉宫样式建成,是为接待青海新疆各族上层人物而建。须弥福寿之庙系乾隆四十五年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形式兴建,是为了接待后藏宗教首领班禅六世而建。这两座寺庙规模最大,既有西藏喇嘛寺庙的风光,又融入了汉族建筑艺术,是臧汉建筑与文化结合的典范。普宁寺的原型则为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的桑耶寺。安远庙则仿新疆伊犁的固而扎庙旧制而建。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避暑山庄设计者构想的“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意象。
皇家园林的造园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园林。“一池三山”为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实质则为将自然山水引入园林之中。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是现代园林中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现代园林在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融入部分西方造园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风格。
[1]游泳.园林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良.园林建筑设计[M].郑州:黄河水利出本社,2010.
[3]赵书彬.中外园林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张隆辉
K928.73
A
1672-2094(2016)06-0057-02
2016-07-13
李月琴(1982-),女,四川雅安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