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春
□专题: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社会项目开发》评介
周晓春①
我国社会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社会工作的实务与理论研究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鸿沟。而笔者认为干预研究可以作为一项联结社会工作的实务项目和专业研究的有效策略。本文介绍了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马克·费雷泽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撰写的《干预研究——社会项目开发》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什么是干预研究、怎么开展一项干预服务、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什么等等。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指南性教材,对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人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干预研究;社会干预项目;项目实施;社会工作实务
近年来,国内社会工作发展迅猛,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政府购买服务规模逐年攀升。①然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承认②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河北学刊》,2013(6)。,既包括政府、部门领导的承认,也包括其他专业以及社会大众的承认。社会工作者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的服务有效吗?你的服务和其他专业,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有什么区别?为何开展某种干预?干预是否有效?干预中的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干预是否可以推广?如何推广?这些和干预有关的基本问题,往往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要想获得广泛的承认,社会工作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而干预研究应该成为重点方向之一。
干预研究是回答诸如为什么、如何为某一群体提供干预、干预有无效果、为什么有效之类问题的,有助设计和发展干预,对有意图的改变策略开展的系统研究。现有文献的情况表明社会工作中干预研究较为薄弱。截至2016年8月,中国知网收录主题为社会工作的论文12359篇,其中核心期刊1915篇,但关于为什么、如何为某一群体提供干预,干预有无效果、为什么有效这些方面的干预研究数量不多。在中国知网以“干预研究”和“社会”为主题词搜索,核心期刊发文191篇,主要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使用“干预”和“社会工作”为主题的搜索,在核心期刊发文52篇文章,关于干预研究的文章为4篇。③李丹、吴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行动干预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16(3);沈再新、龙少林:《农民工法律心态特征与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基于湖北省武汉市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578个案例的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3(6)。王君健:《社会工作介入“受艾滋病影响的失依儿童”抗逆力养成——基于河南省ZMD市的循证研究》,《青年研究》2011(3)。吴世友、朱眉华、苑玮烨:《资产为本的干预项目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设计——基于上海市 G 机构的一项扶贫项目的试验性研究》,《社会建设》,2016(3)。可喜的是,虽然干预研究不多,但是介绍某种干预方法,讨论某种干预在某个人群、某个社会问题上应用可能性的文献比较丰富。①吴世友、朱眉华、苑玮烨:《资产为本的干预项目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设计——基于上海市G机构的一项扶贫项目的试验性研究》,《社会建设》,2016(3);苏祥:《学校社会工作在灾后学生PTSD干预中的应用研究》,《教学与管理》,2013(24)。
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研究还比较缺乏,但是学界已经有发展干预研究的动向,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就曾邀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的马克☒费雷泽教授(Mark W.Fraser)讲授《干预研究》这一短期课程。
费雷泽教授在美国的社工领域很有影响力,他和其研究团队所开展的促进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发展的一项干预研究,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多年支持。这项干预项目并被引进到我国的天津,由南开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进行本土化后,在天津开展了该项干预项目,并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基于该干预项目,费雷泽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结合他们多年的干预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撰写出了《干预研究——社会项目开发》一书。②Fraser, M. W., Richman, J. M., Galinsky, M. J., & Day, S. H.. Intervention Research: Developing Social Program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该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安秋玲博士主持翻译成了中文,将于近期出版。
该书是简明扼要又内容丰富的一本讨论干预研究及其操作步骤的指南式作品。作者在不长的篇幅里面把问题的概念化、干预的开发、对项目有效性和项目影响的评估、干预研究多重成果的传播扩散方面紧密整合。它的贡献还在于通过对不同层次框架和步骤的编织,清晰地描述了怎样设计出一个有价值、可持续完善的干预,并让干预变得值得评估,进而进行广泛的传播。该书包括七个章节,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干预研究。干预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干预“产生改变”。干预的研究是一个包括研究人员、机构和从业人员合作的动态的过程。该书定义干预为对发生在不同层面的有目的性地改变策略的系统研究。通常包括对不同层面的风险过程的阻止和对保护性因素的增强,往往还涉及对变量间关系的检验。干预是否有效和有影响力,需要进行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不同层级的循证证据。本章还讨论了项目的保真度与适应性之间的张力,并指出项目调整又可以催生新的干预研究。
第二章介绍了干预研究的步骤。干预研究具有完善项目、确定作用因素和形成理论(中介效应)三个目标,因而需要一系列而非单一的研究。干预研究涵盖从个案研究到实验研究多种研究方式,兼备归纳和演绎逻辑,并重定量和定性研究。这些研究过程还经常是反复、连续的。干预研究包含着研究设计和干预设计两类不同的设计过程,也对研究者提出知识、扮演角色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本章还简要介绍了干预研究的五个步骤。
第三章对步骤一——“明确问题并发展问题理论”——进行了介绍。早期社会干预因只聚焦长期效果而成为黑箱研究,为了能够有所突破,干预研究开始注重项目成效和干预中的假设变化过程。因而需要开发问题理论(Problem Theory)和项目理论(Program Theory)两种工具。问题理论常见对目标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兼具风险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描述,进而定义问题,界定中介机制。本章还用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定义了项目中介机制。项目理论包含了确定项目的目标、主要活动、改变或干预媒介以及期望结果。本章对常见的项目理论工具逻辑模型和变化理论也提供了具体的示例。
第四章对步骤二——“创建和修订项目材料”——进行了介绍。该书注重强调干预手册等项目资料对干预研究的重要性。虽然干预手册的开发工作从干预研究的第一阶段就开始,且其主要工作在第二阶段完成,手册开发工作通常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干预手册的制作包括四个(和干预研究的五个步骤交织在一起的)步骤:制定阶段,决定干预目标、意图和内容;调整阶段,通过专家评审、试点测试和效果实验(对手册)进行修订;差异化阶段,对内容、实践情景和干预中介进行差异化;转化和调整阶段,通过专家审查等方法,对干预手册做出翻译和调整。
第五章对步骤三和步骤四——“从精炼项目元素到检验干预有效性”——进行了介绍。介绍干预研究的实验逻辑的研究设计,提出该类实验设计需要平衡的问题是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的关系。选择偏误和后随机效应会影响实验效度。尤其在准实验设计中,本可以用来提高效度的回归中断设计、中断时间序列方法却很少被采用。干预研究的步骤三是优化和确认项目元素,这主要通过试点测试(Pilot study)进行,主要任务是在实践背景下开发和完善干预,探讨中介变量会否变化以及此变化会否导致近端结果的变化,此步骤需要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步骤四则是对干预的效果测试,解决干预项目在现实条件下能否发挥作用的问题。主要讨论实验的干预本身的测量问题和干预的保真度的测量问题。项目可衡量的保真度标准通过提供关于干预的次数、频率、强度以及服务时间相关的信息,在项目的可复制性上提供帮助。对项目保真度的开发主要依靠项目模型、专家和定性研究来开展。
第六章对步骤五——“研究结果与项目材料的传播:循证实践的挑战”——进行了介绍。循证为本实践(以及循证为本治疗)是解决干预实践落后于研究知识的良好策略。本章讨论了循证项目实施的五个阶段,分别是:(1)探索和采纳;(2)项目安置;(3)基本实施;(4)全面操作;(5)持续发展。其中第五阶段,讨论项目的保真度和本土化改变之间的平衡是研究成果和项目材料传播的重点。在此过程,需要一方面提升项目对组织差别的兼容性,一方面剪裁项目以提升项目的文化一致性。尤其在干预的风险因素和保护会被文化影响,以及干预被认为社会效度较低时,干预项目需要被改编。这些改编都应该基于细致的研究,在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开展,才能保证干预的有效性。本章还讨论了循证实践在考虑文化背景影响方面的采纳模型。在文化因素以外,基于中介机制的新证据也可能带来项目的改编。
本章介绍了影响项目实施和采纳的因素,即传播的五个标准:(1)优于常规服务;(2)与机构实践相协调;(3)不会比现存服务更复杂;(4)容易去做(失败了容易驳回);(5)可能会产生被权威认可的可见成果等。弥合研究和实践的差距并非某一方的问题,因而需要系统的努力,本章介绍了评估研究扩散的RE-AIM模型和一个系统努力的例证——哥伦比亚大学的循证治疗宣传中心(EBTDC)。
第七章讨论了干预研究面临的挑战。本章从方法论角度讨论干预研究面临的四大挑战,并给出了发展的方向。在应对干预改编和保真度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tension)方面,作者建议开展系统化的改编和文化改编来应对该张力;使用小组随机抽样的方式应对人类行为的聚类和群体随机设计的挑战;使用统计学新发展的倾向值匹配的技术,来应对当随机分组失败或不能实现时的选择偏差;应用创新的高自由度的建模技术,比如广义混合模型、动态的和仿真的算法来应对持续性改变干预内容的项目效果评估问题。本章讨论了干预研究者的独立性问题,提出研究者高度参与可以带来更好的测量和更严谨的项目,但在客观性、利益冲突等方面也有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作者建议在经过早期的有效性和效果检验之后,通过独立性评估来回应这个伦理问题。
从内容来看,该书具有三个特点:首先,脉络清晰,简明扼要。对干预研究给出一个五步骤解决方案。其中对步骤二和步骤五又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可以让读者较为系统地快速掌握干预研究的框架。其次,内容丰富,富有启发。对处理不同研究问题的先进方法的介绍,对处理干预的保真和改编之间的张力的讨论,都对读者富有启发。再次,深入浅出,示例清晰。该书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给出具体的案例,解释其核心观点,从而有助于读者理解。
干预研究具有多元投入、多元产出的特性,开展干预研究能够较好的回应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两大需要,即开展学术研究和处理好教学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关系。①王思斌:《加快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中国社会工作》,2016(16)。干预研究是合作研究,需要社工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干预研究需要对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和社工实践开展整合,其产出成果既包括对实践的系统总结,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
该书对实务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乃至政策制定者,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实务工作者来说,通过该书可以了解如何发展特色干预服务,如何检验项目、提升项目、在更大的范围扩散项目。对研究者来说,通过该书可以了解如何和实务领域结合,开展具有实践意义和知识传播意义并重的研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该书可以掌握如何整合自己的直接和间接方法,为特定人群设计科学的干预方案。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该书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有效的干预从何而来、政策对象和其他主体在社会干预项目中的合作,以及干预研究对研究方式和研究周期和经费使用方面的特殊性等。
由于篇幅所限,该书对很多知识点难以详细讨论,故而要想更好发挥该书的效果,建议读者对研究方法、项目设计、循证实践领域的知识有所掌握。
A Book Review of “Intervention Research: Developing Social Programs”—An Analysis Based on PSM
ZHOU Xiao-chun
Mainland China’s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have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two. To address this gap, developing intervention research could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link the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e article reviews a book“Intervention Research∶ develop social program” by Professor Mark Fraser. The book system describes what is intervention research, how to develop an intervention services, specifi c implementation steps, etc. It can be used as a guideline in terms of learning how to design, 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intervention research for Chinese social work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
Intervention Research; Social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implementation; Social Work Practice
周晓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100089)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607/20160700001136.shtml,2016-07-11。
(责任编辑:贾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