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美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根基
王秀美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文化是粤北群众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粤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品格、价值旨趣、文化精神上的相似相通性是粤北文化发挥涵养化育、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根基,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粤北地区落地生根的深层文化基因。
粤北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梳理与掌握粤北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根基,是利用粤北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性工作。粤北文化为粤北地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本源性的优质资源,拓宽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是粤北文化建设、研究、开发利用的深层内核和灵魂。然而,现有粤北文化在建设、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未能彰显和发挥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价值意蕴和意识形态功能。因此,在粤北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深入认识粤北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全面梳理与掌握粤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积极创新粤北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路径,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粤北地区落地生根,筑牢粤北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粤北文化概说
粤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是指广东粤北地区,即包括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所辖区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生产、生活中所创造、传承下来的文化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粤北文化指粤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传承下来的器皿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狭义的粤北文化指粤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传承下来的观念文化,其中处于内核的是道德规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粤北地处广东北部,南岭山麓中段、北江中上游流域。两千多年来,粤北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粤北文化,如以“马坝人”遗址、石峡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南华寺、大鉴寺、云门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珠玑古巷为代表的广府文化;以满堂客家大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以丹霞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孙中山北伐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拜盘王、粤北采茶戏、石塘月姐歌为代表的民俗民风文化;以张九龄、余靖为代表的名人名籍文化等等。
(二)粤北文化是粤北地区人民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
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主题,也是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健在于其为各地区人民所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这种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往往是与作为特定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地方文化紧密相联的。因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1]因此,在粤北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借助粤北文化之力。因为粤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积淀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粤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粤北民众的心理意识、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折射出以价值观为内核的粤北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是粤北地区民众共同价值取向的基础,其内蕴的价值观信息,是“地方文化中最基本、最一致、最深刻、最核心的部分,它已经如此完备、如此深入地融合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2]。它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承载的情感关怀、心灵体验和审美体验内化到大众的心理世界,使大众在无意识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和审美共鸣”[3]。其因此而成为粤北地区民众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见”和丰富资源。
(三)粤北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实现生活化、大众化才能为融入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并为普通群众所感知和践行。因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 、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165。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大众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特别是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喜闻乐见的载体。就粤北地区来说,这个载体就是粤北文化。粤北文化作为粤北群众在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习俗的区域文化,是粤北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与粤北民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反映着粤北民众的世俗生活,诠释着粤北民众的世俗幸福和生活旨趣,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资源和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同时,“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 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5]如粤北文化中的开放包容、文明和谐、民主协商、平等待人、严明公正、爱国爱乡、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丰富的革命遗址(省委旧址、孙中山北伐纪念馆、双峰寨等)、古文化遗迹(马坝人遗址、石峡人遗址等)、丹霞山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地方特色的拜盘王、粤北采茶戏、石塘月姐歌等传统民俗民风和文化活动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170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到“百姓日用而不觉”,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粤北文化,发挥粤北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实现粤北文化的观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粤北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化为粤北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粤北文化能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和重要载体,是有其内在依据的。其内在依据在于粤北文化作为以价值观为内核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即有某些相同、相似或相通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在理论品格上,粤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这是两者相融相通的前提,也是粤北群众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粤北地区与湘赣相邻,自古以来是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上交通及关口,是中原汉文化迁移广东的必经之地,也是粤港澳文化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其区域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港澳文化等文化形态在此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如“考古学家推断距今约5 500-6 000年前粤北的前石峡文化和环珠江口区应与湖南洞庭湖的‘大溪文化’有过文化传播或交流的关系”[6]。这是粤北文化与其它文化交流的最早记录。其实,粤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最深。而中原文化的传入是随着北方居民南迁而进行的,特别是秦以后,置郡县、徙民实边的举措促进了粤北文化与中原文化和其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正是在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派别、不同思想、不同学说、不同观点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如由六祖慧能发展革新的禅宗是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思想(外域文化)和道教思想相互交融的典范。此外,粤北地区自明朝中期就有西方文化的输入和影响,据文献记载,在韶州的外国传教士与修士有十余人之多,而其中有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与郭居静、龙华民等人,传教士们在粤北的传教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可见,粤北自古以来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文化具有多元厚重、内蕴广博、包容开放的理论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念体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由其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革命性和包容性所决定。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革命性在于其实践性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能根据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根基,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深层根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包容、整合和引导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次,在价值旨趣上,粤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旨归,即凝聚共识,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有宏阔的视野和微观的视角,它是国家梦、区域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在各个地区首先要实现区域梦。就粤北地区来说,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粤北梦。而实现粤北梦需要凝聚共识,让生活在粤北的民众都认同粤北、热爱粤北。然而粤北外来人口多,南来北往的人员流动性大,且粤北拥有广东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即连南、乳源瑶族自治县。因此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民族信仰和习俗在此汇集。这加大了在粤北凝聚共识,筑牢实现粤北梦共同思想基础的难度。为此,须大力培育新时期粤北人文精神,即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粤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粤北人文精神[7],只有内蕴这三种元素的新时期粤北人文精神,才是筑牢新形势下粤北人民热爱粤北、建设粤北的共同思想基础。筑牢新形势下粤北人民热爱粤北、建设粤北、实现粤北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实质上也是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有其价值旨归的,即凝聚共识,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前,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三期叠加’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健时期,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使其越演越烈,西方以历时态存在的各种矛盾在中国以共时态的形式存在,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利益格局、社会分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使得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出现各种各样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和相互交锋。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整合和引领多元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分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最大的合力和精神动力。也就是需要确立具有“最大公约数”,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因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4]168。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本身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伟大工程,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是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最后,粤北文化的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相通的地方。这些相似、相通的地方是粤北文化涵养化育、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层文化基因。这此相似相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第一,粤北文化所内蕴的对富裕生活、民主协商、文明和谐精神的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有相通性,是粤北地区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念的深层文化基因。如粤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岭南文化中历来有务实求富、追求世俗幸福的传统,这种“沉下来”的世俗幸福是以看得见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的。因而广东包括粤北地区的人民历来有既重农、又重商的传统,并通过亦农亦商的辛勤劳动使小家富裕,且把小家富裕、乡邻富裕、族群富强和国家富强统一起来。粤北文化对“富裕生活”内涵的诠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内涵是相通的。粤北文化中也内涵丰富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实践,如粤北连南县八排瑶族中的 “瑶老”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带有原始公社民主特征的少数民族民主形式。“瑶老”由瑶族民众民主推选德高望重、明辨是非、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并精通本民族瑶经和掌握相应的语言(如汉语)文化的瑶族老人担任,“瑶老”并非一人组成,而是由具有不同分工的“瑶老”构成。“瑶老”们民主协商共同负责处理瑶族对内、对外相关事务。“瑶老”制度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尽管是带有原始公社性质的少数民族民主形式,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民主”内涵具有某种相通性。此外,粤北文化中内蕴着丰富的文明内涵和精神追求。如马坝人遗址是粤北祖先告别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状态的标志。“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文明表征着人类进化的一定阶段和历程”[8],而文化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粤北人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体现在自唐以来建立的诸多书院,如“文献公书院”、孔林书院、濂溪书院(广东四大书院之一)等等。文明也承载着粤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粤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以包容宽厚的精神创造了绚烂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如以南华寺禅宗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珠玑古巷为代表的广府文化;以满堂客家大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以丹霞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孙中山北伐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拜盘王、粤北采茶戏、石塘月姐歌为代表的民俗民风文化;以张九龄、余靖为代表的名人名籍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样态中丰富的文明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文明内涵”具有相通性;粤北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内涵,如舜帝韶乐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丹霞山等生态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以拜盘王、粤北采茶戏、石塘月姐歌为代表的民俗民风文化中凸现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和谐”内涵具有相通性。
第二,粤北文化中所内蕴的对自由、平等、公正、契约精神的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具有相通之处,是粤北地区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价值观念的深层文化基因。如粤北文化中的禅宗对心灵自由的彰显,禅宗的心灵自由主要是佛性的自由,佛性的自由在慧能看来是“顿悟成佛”,“人心即佛”,“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9]12即众生成佛不向外求,而是明心见性,各自观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9]42尽管禅宗对佛性自由的理解是脱离物质生活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灵自由,但他对佛性自由的诠释,即心灵自由与现代意义的自由,即摆脱各种枷锁束缚获得心灵自由有相通之处。此外,粤北瑶族的婚恋自由、民主推选“瑶老”的自由与现代意义的自由有相似之处,也是粤北民众理解和践行“自由”价值观的基础。
粤北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平等”精神。如慧能禅宗中的佛性平等思想,即佛性不分南北,不分高低贵贱,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种佛性平等思想反映了生活在低层的平民百姓在成佛问题上机会均等的愿望;“瑶老”制度中的民主协商、共同决定瑶族内部事务的平等精神;通过瑶族习惯法和社会风俗固定下来的瑶族在婚娶、财产继承、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男女平等思想;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包容、和谐相处的平等精神。这些平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价值观具有相似的地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理念的文化根基。
粤北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公正思想,如“瑶老”制度中瑶老们在处理瑶族内部事务时必须有公心、公正尽职,否则会被替换;粤北客家人的“公偿”财产制,即各族客家人共同拥有以田地和山林为主的公共产业,这些“公偿”产业通过出租收取租金,把租金用于本族公共事务,如祭祀、修路、兴修水利、本族子弟教育等等,特别是对本族子弟教育,粤北客家人把它看成是族中的公共大事,族中所有子弟教育费用都由“公偿”所得租金供给。这些公正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价值观具有相似的地方,是培育和践行“公正”价值观的基础。
粤北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契约精神,这些契约精神体现在与粤北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地族规、家训和乡规民约中。这些族规、家训和乡规民约具有规范粤北民众的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契约作用,可以看成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如八排瑶的“瑶老”制,“瑶老”们的名称和职责不一样,其中,“天长公”是一排之首,其职责是处理排内大小事务,处理排内纠纷,维持排内秩序; “头目公”管理龙(排之下的社会组织)内事务并协助天长公缉捕盗窃人犯,办理纠纷事务;此外,还有管事头、掌庙公、放食水公等等;又如粤北始兴隘子镇官氏客家人的“族庭”制,“族庭”由族长和三大房的代表组成,主要处理族祠内部事务,同时依照族谱对族人进行规劝和惩罚式的管理教育,其族谱具有约束族人的契约作用。可见,粤北文化中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行业规范对粤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法的作用,是培育“法制”理念的文化基因。
第三,粤北文化中内蕴的爱国爱乡、爱职敬业、诚信友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上的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相通性,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如粤北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爱国爱乡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粤北人对故土、骨肉乡邻和民族国家的眷恋、依赖和热爱上,也体现在近代以来粤北人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联的革命爱国精神上。前者的代表有以南雄珠玑巷为代表的广府文化,从珠玑巷发展而来的广府文化是维系遍布全世界广府人的精神纽带。无论广府人身在哪儿,无不心系南雄故土,无不把南雄珠玑古巷作为自己的发祥地和祖居地。改革开放以来,心系故土的广府人通过后裔联谊、捐资建祠、慈善、创业、投资等合作交流方式推动着南雄故土的发展。此外,粤北名人如唐朝宰相张九龄(为官时为国为民敢于谏言献策、回乡后开凿大庾岭梅关古道),宋朝既善谏又善于解决边境忧患的名臣余靖,明朝援朝抗倭名将陈璘凸现的令人敬仰的爱国爱乡精神;后者有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孙中山北伐纪念馆、南雄烈士陵园、乐昌红七军烈士纪念园、第157师抗战将士阵亡纪念碑等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所彰显的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粤北文化中内含的质朴的爱国爱乡精神具有怡情养志、涵育当代爱国价值观的基因作用。
粤北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爱职敬业、诚信友善精神。如粤北珠玑移民向来有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拼搏传统,他们不畏艰难,向南迁移,分布珠江三角洲及全世界。并在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拼搏进取中书写着具有涵养化育的珠玑人精神:如爱职敬业的职业准则、异姓一家、同舟共济、诚信友善的为人原则和亲情和睦的家庭伦理等等。又如粤北客家人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中彰显的对自己人生事业、职业的负责态度等。此外,粤北是山区,民风质朴纯厚,粤北人民向来团结和睦、待人诚信友善。如珠玑移民的“异姓一家”,客家族群的一族一村或多村一族的亲情和睦、富则惠亲等等。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419.
[3]邓伯军.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12(4):48-5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14.
[6] 陈泽泓.岭南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24.
[7]韶关市贯彻《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N].韶关日报,2010-10-15(A2).
[8]郝立新.文明理念的价值意蕴和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47-50.
[9]徐文明.六祖坛经:智慧之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Study on the Inner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Generated by the Northern Guangdong Culture
WANG Xiu-mei
(College of Marxism,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The culture is the masses understanding, selection,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deep soi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mportant carrier of life and popular; the culture a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value and cultural spirit of 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l play cultivates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t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deep cultural gene in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air plant.
the northern Guangdong culture; breed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G12
A
1007-5348(2016)11-0132-06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10-16
2014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以粤北文化为例”(G2014012);韶关学院第十五批校教改项目“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育教学创新研究”(70312-000015)
王秀美(1975-),女,黎族,贵州关岭人,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