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研究

2016-04-13 09:43殷堰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石湖年画苏州

殷堰工

(苏州国际教育园 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研究

殷堰工

(苏州国际教育园 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104)

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合理开发、利用园内传统文化景观、现代文化景观、传统与现代人文交融类景观,使这些景观成为石湖景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并逐步形成品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吴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资源已成为苏州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2010年苏州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实施意见》,将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以期融合成新的文化业态、旅游业态。[1]

苏州国际教育园分南、北两个区域,其中南区坐落在苏州古城西南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石湖风景区内。根据把教育园办成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的文化教育旅游区的功能定位,以及《苏州国际教育园2013-2020发展规划》“构筑旅游文化特色”的任务,梳理和研究苏州国际教育园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园内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和利用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扩大苏州国际教育园的知名度,提升国际教育园的文化层次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对名城苏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州国际教育园利用园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大众参与,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有利于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其文化层次,进一步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品位”的国际教育园。

(二)有利于形成教育园与生态园双赢的合作发展态势

苏州国际教育园在“半湖碧玉”的石湖风景区内。石湖自古即被视为苏州最佳山水组合之地,南宋诗人杨万里誉之为“山水之胜,东南绝境”[2]。把苏州国际教育园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机融入石湖景区,既可增加石湖景区的观赏点,又能使国际教育园内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元素发挥作用,达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降低旅游开发经营成本,发挥旅游产品的群体效应,增强拓展旅游市场力度的目的,进而形成教育园与生态园伴生辉映的双赢发展态势。

(三)有利于为国内教育集聚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样板

纵观国内的教育集聚区,旅游资源均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尽管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辟了校内游的项目,但也只局限于部分校区。苏州国际教育园规划面积10.66平方公里,实际开发6.7平方公里,其中南区3.2平方公里,北区3.5平方公里。园内以职业院校为主,聚集了13所学校,在校师生近10万人,有本科、专科、普高、技工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等不同层次,为国内较有影响的教育集聚区之一。园内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呈现出上方山、石湖的自然山水、亭台楼阁与学校教育实景立体交叉的特征,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可以为国内的其他教育集聚区提供样板,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二、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所谓文化资源指的是“凝结人类文明和智慧的共性知识资源”[3],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能够吸引旅游者、诱发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使旅游者在获得一定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极大精神文化满足,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给旅游业带来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文化资源总和”[3]。在此,对苏州国际教育园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以期合理利用开发。

(一)传统文化景观

教育园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质旅游资源比比皆是,如新石器时代的越城遗址、北宋的楞枷寺塔、明代的申时行墓等三处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治平寺的春秋遗址及南北朝遗址、南北朝的顾野王墓、清代重建的范成大祠、行春桥、越城桥以及民国的渔庄等六处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择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贤和名胜古迹述之。

1.历史名贤

(1)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原名体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在光福,居亭林(今属上海金山),人称顾亭林。“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玉篇》”[4],其墓位于石湖的前下舟村,现村子迁出,已成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但墓地未受影响,墓占地约50平方米,封土存高2米,直径10米。墓上下有大石五块,传为陨石,俗称“落星坟”。内一石镌清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所题“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

(2)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晚年隐居苏州城郊石湖,其“文名素著,尤以诗名为盛”[5]280,“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6],其故居原址在石湖渔庄,著名的范成大祠位于石湖行春桥畔茶磨屿下。

(3)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号雪宦,江苏苏州人。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1904),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二字,赐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狼山。[7]距教育园近十公里的苏州古镇木渎在其故居山塘街中段的弘饮山房东园建有沈寿纪念馆。

2.古迹遗址

(1)吴王拜郊台:是吴祭祀之地,形状与北京天坛相仿,所不同的是拜郊台底层为圆形,作十二等分,列有12个生肖物;上层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拜郊台分4层,高12.5米,顶部面积为625平方米,视野较广。

(2)楞枷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由吴郡太守李显建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今塔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建,塔身为砖结构,塔壁留有多处宋代铭砖,七级八面,现塔高23米。在苏州诸塔中,该塔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而居第二位。

(3)申墓: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苏州状元申时行(1535-1614)之墓,坐落在吴山东麓周家桥西,亦称申家坡。该墓占地曾达百亩以上,原本墓前有墓表牌坊及石人石兽,均毁于“文革”前后。今除神道碑亭外,尚存墓穴、享堂及堂内巨碑七座,为苏州历代陵墓中规模最大又保存较完整的古墓。

(4)渔庄:原名觉庵,又名余庄、石湖别墅,位于石湖东北渔家村。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渔庄所在地传为南宋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一说天镜阁)故址。近代书法家余觉(1868-1951)建于1932年至1934年,占地约1 500平方米。1985年起全面整修,次年秋竣工,并按名人故居陈设布置,成为石湖风景区景点之一。”①苏州渔庄简介,参见http://suzhou.cncn.com/jingdian/shihubieshu/profile。

(二)现代文化景观

国际教育园内既有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景观,也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现代科教文化旅游景点。

1.师陶园:坐落在苏州科技学院石湖校区内,是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一座仿园林的小型建筑。师陶园的主体建筑——求真书屋——中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塑像,楹联是陶先生的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捧心亭”与“行知亭”隔水而筑。捧心亭取义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师陶园的主题是师承陶行知先生的教书育人之路。

2.吴文化园: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由“苏州市职业大学于2006年初建,2014年移址文科实训楼一楼进行扩建,占地面积达2 300平米。按照吴地园林风格布局,根据‘融和、创新、典雅、精致’的吴文化精神,园内精心设置吴国馆、方技隅、城墙馆、文艺馆、嘉韵台、石湖书院、苏州水巷等七大特色板块,集中展示了吴地文化的精华,充分体现出吴文化的深厚内涵”[8]和历史积聚。

3.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于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中叶,称为‘姑苏版’,是中国民间起源最早、特色最鲜明的年画流派之一,它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对峙南北,有‘南桃北柳’之誉;又与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阳年画,合称‘中国四大木刻民间年画’。”[5]432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1956年,桃花大道廖家巷口有桃花坞木刻年画合作社。195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年画社迁到老阊门西中市115号。“文革”时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停产。1974年重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1985年被并入苏州艺石斋。2001年被并入苏州工艺美院。②《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谱亮相》:http://www.360doc.co。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置放于高等院校,是机制上的创新运行模式,以探索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发展新路。

4.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由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因其历史文化悠久、制作工艺繁杂等被称为“扇中之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中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绢宫扇和折扇,均以制作精巧而著名。制作和传习中心邀请苏扇制作大师入校成立工作室,与学校师生共同致力于苏扇技艺的传承与研发。

(三)传统与现代人文交融类景观

教育园内道路的命名匠心独运,无一不体现了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如南北向的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命名,像雪君路、圣陶路、顾公路、致能大道、伍员路、文梁路和范蠡路等;东西向的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诗句命名,如一川街、双清街、旅思街,[9]以及文耀街、年华街和丛霄街等,形成了教育园独特的路名文化,且都有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作为支撑,如致能大道取自于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的字号“致能”,蕴含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文梁路取自苏州工艺美院创始人、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梁先生之名;“旅思”街名出自生于苏州并曾任苏州知州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名篇《苏幕遮•怀古》“黯乡魂,追旅思”句。

上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使教育园成为抒发怀古之幽情,礼敬文明之精髓的圣地,而且为园内旅游提供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元素。

三、合理利用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研究整合苏州国际教育园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为园内职业院校师生提供探寻地域文化并在探寻过程中传承文化的载体,传承和研习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参与体验吴文化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苏州国际教育园现代旅游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在园内师生中组织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10],在科学设计教育园内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科教文化旅游景点观赏活动,广大师生可以了解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服务文明,品味吴文化的魅力,了解人文精神。游客到这里研学旅游,能够触摸、感受苏州文化匠师的绵长文脉。不仅如此,教育园通过科教人文的体验游,能够不断积累经验,为全面推出师生游乃至市民游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编写体现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特色的园本教材

编写体现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特色的园本教材,以文本的形式串联各部分历史人文景点,可以进一步凸显教育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方面使学生接受吴文化的熏陶,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不仅提高专业素养,而且充分感受和体验吴地工匠文化,弘扬匠人精神。

(三)科学整合旅游资源为构筑苏州国际教育园的文化特色奠基

把苏州国际教育园中的文化旅游资源纳入石湖生态园的整体旅游线路,可使人感受吴文化之韵,品生态自然之趣,领略现代教育之新气象,延续历史文脉精神。充分利用、发挥鲜明的文化特色,将使国际教育园成为石湖景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并逐步形成品牌,不仅能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而且能进一步提升苏州旅游的品质,为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添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冯颖.苏州:文旅融合相映生辉[N].中国旅游报,2011-07-22(1).

[2] 郑振铎.石湖[N].人民日报,1958-01-04(8).

[3] 章怡芳.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策略[J].思想战线,2003(6):58-61.

[4] 朱葆华.顾野王年谱[J].古籍研究,2003(3):122-131.

[5] 周治华.苏州全国之最[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6] 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701.

[7] 黄德荃.沈寿[J].装饰,2008(7):66.

[8] 吴蕴慧.基于吴文化特质的大学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1):4-5.

[9] 陶友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高职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J].职业技术,2013(11):27-28.

[10] 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7.

(责任编辑:时 新)

Study on the Exploitaton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t Resources in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YIN Yangong
(Administration Office,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Suzhou 215104, China)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in Shihu Scenic Area, is rich i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se resources and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of the tourist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modern culture resources, and humanist resources,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highlight or even a brand in Shihu Scenic Area,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tourism resources; Wu Culture

F590.3

:A

:1008-7931(2016)06-0035-04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07

2016-04-08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5SJD574)

殷堰工(1961-),男,江苏苏州人,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殷堰工.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35-38.

猜你喜欢
石湖年画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牛年画牛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文徵明诗咏石湖
“爱石家在线”微信群 石湖雅集记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