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故宫失窃案的机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6-04-13 08:32:0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理

黄 润 芸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5.8”故宫失窃案的机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黄 润 芸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摘要:故宫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安防工作尤其重要。对“5.8”故宫失窃案进行机理分析后发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失窃应急管理预案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事件发生、发展、演化各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减轻事件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故宫失窃案;文化事业管理;应急管理;机理

2011年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斋宫临时展出的7件展品失窃,估计价值数千万元。5月11日23:00,北京警方宣布案件告破,部分失窃展品被追回,但失窃案带来的负面舆论给故宫及其管理者的形象蒙上了阴影。因此,研究故宫失窃事件的机理,发现该事件形成的规律和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在应急管理中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故宫失窃案的类型分析

对于故宫失窃事件,以事后为基准,按照被盗文物成功带离故宫与否进行分类,可分为盗窃成功和盗窃失败两大类。盗窃成功这一类又可分为事后成功追回全部失窃文物、事后未能成功追回全部失窃文物两类。例如,1959年8月16日“宝首案”属于被盗文物全部追回类;而本文着重分析的“5.8”故宫失窃事件属于后者,即被盗文物未能全部追回类。

盗窃失败是指嫌疑人在离开故宫前就被抓获,所盗文物全部追回;或尚未将文物盗走就被抓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记录在案的六次故宫盗窃案中,除“宝首案”和“5.8案”之外,其余的四起均属此类。如1987年7月的“向德强案”,嫌疑人意图盗窃珍宝馆养性殿中乾隆皇帝用过的一把匕首,还未进入即被安保人员抓获。

二、故宫失窃案的机理分析

一场突发事件通常包括灾害、承灾体、影响因子[1]等要素。对于“5.8”故宫失窃事件来说,灾害是指故宫文物失窃,承灾体是指受到故宫文物被盗事件影响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承灾体包括直接承灾体和间接承灾体,本次故宫文物被盗事件直接承灾体是受到破坏的西式化妆盒等文物、展厅墙体及展柜等设施类的有形物品,间接承灾体是无形的故宫管理部门受民众质疑的管理、安保能力、公众对故宫管理方的信任度与故宫博物院名誉。影响因子是指使文物被盗并引发恶劣舆论的一切因素,本次事件的影响因子包括故宫安保措施、嫌疑人主观犯罪意向、管理部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舆论导向等。灾害是指由影响因子作用于灾害源而形成的。对于本次故宫失窃事件来说,灾害源是指放置在斋宫的文物。

(一)故宫失窃事件的发生机理

故宫失窃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其影响因子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为有过因素。人为有过是人为操作中的一些疏忽大意、玩忽职守等过失。相比早前发生的五次故宫盗窃案,“5.8”盗窃案发生在监控比较严密的故宫中轴线附近的斋宫,这与工作人员的疏忽难脱干系。二是上报步骤繁杂。事发当晚,故宫内岗人员发现有可疑人物走动,但由于逐级请示的步骤冗杂、时间过长,在盘查汇报的过程中,嫌疑人趁机逃跑。三是技术与设备因素。“5.8”故宫失窃事件中报警器并没有及时报警,给嫌疑人留下足够的逃跑时间。

(二)故宫失窃事件的发展机理

事件的发展机理是事件在空间上和烈度上的改变。故宫失窃事件的发展体现在被盗文物空间上改变。主要包含文物未被带离故宫博物院和文物被带离故宫博物院两个阶段,“5.8”故宫失窃事件中文物被带离故宫后,警方仅用58小时即告破该案并缉拿住嫌疑人,但追查失窃文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失窃的文物中还有部分下落不明,至今仍在追查中。

(三)故宫失窃事件的演化机理

突发事件的演化是指突发事件由单一事件变为多事件的过程,演化包括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四种类型[1]。对于故宫失窃事件来说,四种现象都有发生。

1.故宫失窃事件的转化机理。突发事件的转化是指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导致了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1]。故宫失窃事件首先转化为舆情事件。由于故宫博物院的特殊地位,故宫保卫处号称“京城第一保卫处”,因此故宫失窃使得民众纷纷质疑故宫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安保能力。本次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具有“长尾效应”,即事件发生之后不久的时间段内关注程度较高,“5.8”事件主要集中于案件曝出的第二天,即5月11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程度逐渐减弱[1]。“5.8”故宫失窃案同时也转化为经济事件。“5.8”故宫失窃案中失窃的9件展品此前的购买价格为165万元,保险金额为41万元,其中至今未被追回的3个展品投保金额为15万元。此外,从失窃物品本身来看,其具有不可复制性,价值极高,遗失的珍贵展品后人将再无缘得见,这种损失是金钱无法衡量的[2]。除被盗展品本身价值之外,处理本事件消耗的社会资源也是一种经济损失。

2.故宫失窃事件的蔓延机理。突发事件的蔓延是指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导致了其他同一种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1]。在故宫发生的6起被盗案件中,嫌疑人主观意向均为“见财起意”,作案过程均为白天进入故宫躲在无人死角,等待夜晚降临实施犯罪。“宝首案”发生后的5起案件均存在模仿犯罪的痕迹。

3.故宫失窃事件的衍生机理。突发事件的衍生是指应对某突发事件的措施导致了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1]。当“5.8”故宫盗窃案发生后,尽管借展方两依藏博物馆的负责人表示相信故宫博物院管理方的管理能力,愿意继续借展,但是此事件给其他同时或后续的借展方造成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使得其他借展方对于向故宫借展存在疑虑。

4.故宫失窃事件的耦合机理。突发事件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最后引发突发事件或导致突发事件更加严重[1]。2011年5月10日故宫失窃事件被曝光后,引发了民众陆续的关注,话题大多围绕事件本身展开,评价较为客观,多表现为关切之意,希望尽快破案;5月11日,前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爆料建福宫成为私人会所的信息后,民众互动舆情走高;5月13日该案告破,为感谢警方迅速破案,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所赠锦旗将“悍”写为“撼”,受到网友质疑;5月14日,故宫官方辟谣称“撼”字没错,显得厚重;5月16日,故宫对错字向民众道歉,并再次否认私人会所一说。正是从这一节点起,民众舆论开始从“技术性”偷盗探讨向“价值型”文化水平判断转化,触发了网络争议;5月18日,故宫官方微博陷入口水战,事件最终以故宫官网道歉结束。至此,网络舆情再次变得严峻,网民对故宫的舆论态度由争议变成了批判[3]。故宫管理部门在失窃事件发生后,面对媒体曝出的诸多问题点,其消极避讳的态度、连续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失窃事件与后续事件的相互作用、持续发酵,产生了大量负面舆论。

三、故宫失窃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故宫失窃事件发生的防范策略

根据上述的机理分析,故宫失窃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引发故宫失窃事件的各种影响因子作用于灾害源造成的。因此,故宫失窃事件的防范可以通过减少或消除一些影响因子来实现。第一,人为有过因素,即工作人员的疏忽,可以通过加强法规制度和监管执行力度来避免一些利用法规、制度漏洞玩忽职守、明知故犯的行为。同时可以通过两人合作分组行动、相互监督的方式,来减少渎职的可能。第二,针对上报步骤繁杂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加强故宫巡视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开展应急演习;另一方面可以简化层级,直接上报决策者。第三,针对技术与设备因素问题,要对博物馆内的照明、电梯、报警器等设施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检修,在博物馆内进行电子监视器的全面覆盖[4]。同时应该加快报警器、监视器的更新换代工作。

(二)故宫失窃事件发展阶段的应对策略

从故宫失窃事件发生点开始,该事件就进入了发展阶段,故宫管理方就需要对故宫失窃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指处置主体采取措施,减缓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挽救承灾体损失,使承灾体恢复到某一水平的过程,共包含三个主要过程即减缓、挽救和恢复[1]。在本次故宫盗窃事件中,减缓、挽救和恢复过程主要集中于对斋宫展厅被破坏的墙体及展柜设施进行维修,对受损文物进行修复、封存处理。本阶段措施可以通过提高对故宫建筑体的修缮频率、增加被展览文物的更换次数来执行。

(三)故宫失窃事件演化阶段的应对策略

“5.8”故宫失窃事件中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转化、耦合两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设计。

1.故宫失窃事件转化的应对策略。从“5.8”故宫失窃事件来看,故宫失窃事件主要转化为舆情事件。故宫失窃事件发生之后,不可避免会引起民众的关注与议论。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控制和降低民众舆情恶劣程度。对于故宫失窃事件引发的舆情,如果采取沉默不言或者封锁消息的策略,当民众知情后则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对舆情控制更加不利。本次事件中,案发5月8日,媒体曝光集中于5月10日,危机公关的最佳时间是事件发生后24小时之内,然而空白期的两天时间内故宫管理部门未采取任何积极应对措施。因此,作为管理方故宫管理部门在故宫失窃事件发生后应采取信息公开与控制力度适当的策略[1]。

2.故宫失窃事件耦合的应对策略。故宫失窃事件的耦合均是可以控制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消除耦合因素的方式来避免更大的影响。在“5.8”故宫失窃事件一系列耦合事件中,这些事件之间相互作用、持续发酵是故宫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当造成的,只有完善故宫博物院的管理制度,拓宽监管渠道才能减少耦合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迟菲,陈安.海上溢油事件机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

[2]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等.“故宫大盗”昨一审获刑13年[N].新华日报,2012-03-20.

[3]故宫深陷舆论漩涡: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EB/OL].http://news.sohu.com.2011-05-19.

[4]时兰兰.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丝绸之路,2014(12).

【责任编辑:李维乐】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5-0084-03

作者简介:黄润芸(199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0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机理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中国煤层气(2019年2期)2019-08-27 00:59:30
雾霾机理之问
营配信息集成的客户停电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元和有色Petri网的应急实施流程优化方法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36:45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04:10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10:07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5:54:59
大数据技术及理念在国际石油合作应急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07:31:26
球形ADN的吸湿机理
火炸药学报(2014年1期)2014-03-20 13: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