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芳 邓云华
(1.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汉英原因关系词“因为”和“because”句法的历时演变
(1.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410208; 2.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文章通过展示汉语“因为”和英语“because”的具体演变过程,揭示了它们历时演变的句法特征。汉语和英语原因词“因为”和“because”都结合自实词或较实的词,经历了语法化,基本上用作连词,结构越来越固化。对英汉原因词演变路径的历时了解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习得英汉原因词和句式,也有助于此语法现象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因为; because; 句法; 历时演变
一、引言
徐盛桓、李淑静(2005)通过“原因句嬗变理论框架”对英语原因句的嬗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原因句发生语用嬗变是语言运用常见的现象;邢福义(2001)描写概括了汉语因果关系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储泽祥、陶伏平(2008)基于“联系项居中原则”研究了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即因果关系词的位置和标记模式);邓云华、储泽祥(2004)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比较了英汉主从关系连接词(含原因关系词)的语法化特征和语法化理据;邓云华(2005)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跨分句结构(含因果复句)的语法化的特点、认知基础和语法化理据;牛保义(2006)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因果复句和关系词进行了深入的共性比较分析;董佳(2012)提出,“……,因为……”作为一种语用的凸显格式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所使用,表现出“语用法的语法化”趋势。这些相关研究都涉及英语“because”和汉语“因为”的句法和语用特征,但还没有从历时的角度具体比较英语“because”和汉语“因为”的演变过程,也没有细致比较研究英汉这两个因果关系词演变特征的共性和差异。因此,本文拟揭示英语“because”和汉语“因为”的具体演变特征,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显著句法差异,以使人们更系统地了解其演变概况并更好地运用这两个词语和英汉因果复句。
二、“因为”和“because”的来源和句法演变过程
复合句两分句之间一般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典型的原因句表现的逻辑关系为因果关系。“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辞海》)。
(一)汉语“因为”来源和演变过程
这部分主要描述汉语“因为”的来源和历史不同时期的演变特征。
1.单用的实词“因”
段注《说文》第六卷:“因,就也。因,yin,从囗(wei)从大。就也。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就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址,故‘因’从口大。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本义是车垫、座垫。 例如:
[1]“文茵畅毂。”(虎皮坐垫长车轴。)(《诗经·秦风·小戎》)
座垫是供人凭靠的,因此引申为凭借、依靠。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人家的帮助,反过来伤害他,是不仁义的行为。)(《左传·僖公三十年》)
凭借着什么东西就会随着它而走,因此由“凭借”引申为“随着、接着、因袭”。
[3]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当“凭借”等讲时,属于动词,但它的动作性不强,当它所在句中有其他动词时,它便虚化为介词,表示“按照”“根据”“趁着”“通过”“因为”等意思。例如:
[4]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史记·项羽本纪》)
[5]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由此“因”就其区域而扩充之。有“因袭”“沿袭”“原因”等引申义,都作实词,现代汉语仍有这种用法。因此,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先秦时期,“因”和“为”一般作实词使用。
2.单用的介词或连词
在古汉语中单用“因”或单用“为”表示原因,大多数为介词。“因”“为”单独使用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例如:
[6]嗔嫌岂可因缘就,欢喜方能智惠开。(《敦煌变文集》)
[7]圣谛本来修政信,凡夫因地自生疑。 (《郭煌变文集》)
[8]如是者,为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敦煌变文集》)
[9]既为诗人感悦之讥,又玷上客挂缨之笑,如何?(《汝阴人》)
[10]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因”和“为”的介词用法从古代就已演变为介词或连词,后来随着汉语词汇逐渐复音化的趋势,渐被“因为”“因而”“因此”等双音词所取代。但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因”仍可单独使用。
3.单用加合用
从宋代开始,“因”“为”除了可以单用之外,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合用。
(1)合用的介词
到了宋代,出现了“因”“为”两个词合用的例子,作介词。例如:
[11]秀秀道:“我因为你,吃君王打死了。”(《崔待诏生死冤家》)
到了明代,出现了“为因”的用法。例如:
[12]为因里役,一时间无处寻屋,央此间邻家范老来说,暂住两三日便去。(《古今小说卷·新桥市韩五卖春》)
这时合用的“因为”或“为因”作为介词,都表示引出原因,使原因的表达更清晰注目,同时也符合汉语双音化的倾向。
(2)合用的连词
明代“因为、为因”功能有所扩展,发展成其后可带动词短语,功能为连词。例如:
[13]为因到旧处寻访不见,正在烦恼。幸喜相遇。(《二刻拍案惊奇》卷 29)
“为因”和“因为”是由“为”“因”两个因果连词复合而成,出现于晚唐五代;用在后一分句解释事件的原因,也用在前一分句叙述原因。
①唐宋时期
[14]果然今日抛我去,为因西行见死尸。(《太子成道经讲经文》)
[15]杜将军曰:“尔等以浑太师薨后无人统制,丁文雅恣其酒色,稍失训练,因为掠闹,想无叛心。”(《西厢记诸宫调》)
例[14]中表示原因用的是“为因”,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佛学经文之中。然而,在书面的文学作品里,已明显实现了由“为因”向“因为”的过渡。
②元明清时期
“因”“为”的分工已经很明确,“因”表示原因,“为”表示目的,到了元明时期“因为”“为因”仍然合现,主要用在前一分句句首表示原因。清代以后,“为因”逐渐淘汰。例如:
[16]为因路阻,不能得去,数月前写书来唤我同扶柩去。(《西厢记》)
[17]我是桃花庄主刘太公,因为老汉只有一女,年方一十九岁,被桃花山的二头领看中,今晚要来强娶。(《水浒全传》)
上面说到在向词义分化的方向进行中表示原因的有“为”跟“因”的复合形式,在进行复合的时代,“因”也单独用于表示原因。例如:
[18]因做商贾,到此扬州东门里牌楼巷居住。(元曲《东堂老·楔子》)
根据上述分析,就分工明确而言,“因、因为”表示原因,不管是介词还是连词都有双音化发展,是受到汉语词汇双音化“沿流”的影响。文言中“为”具有兼表原因、目的和动机的用法,通常译为“为了/着”,可是,要对原因和目的或动机进行严格的区别却绝非易事。但从其功能的分化来看,旧白话中出现了用“因为”和“为因”来专门表示原因的复合词,其最早见于晚唐五代,其中,“为因”可由元代及明初的资料作为旁证,而清代的资料拟古色彩很强。
上文追溯了在句法上连词“因为”如何从实词“因”虚化为介词“因”,再与“为”结合,最后固定为“因为”用法的演变和语法化过程。明确了“为因”和“因为”是由“因”“为”两个因果连词复合而成,都已见于晚唐五代;用在后一分句表示申释原因,也用在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到了近代,元明时期“因为”、“为因”仍然并出,主要用在前一分句句首表示原因。清代以后,“为因”逐渐淘汰。
③现代汉语:单用或合用,大多为连词
从CCL(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提取 500个自然句,其中“因”的原因句有17例,作介词的为5例,作连词的为12例,“因”大多起连词的作用。“因为”有20例,作介词的为1例,作连词的有19例。“因为”基本上后跟句子,起连词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语料统计分析,汉语由“因”“因为”引导的原因复句的语用演变有以下几个特征:(1)语用频率从古至今逐渐递增,从古代汉语作品中使用的寥寥无几到随机的500句中的几十例(34例,6.8%);(2)从古代汉语“因”或“为”的单用到“因”的单用和“因为”合用的并存,再到框式连词“因为…所以”等的使用,这种框式连词在因果关系意义表达上更加显性,更加凸显了因果关系的逻辑意义。
三、英语because的演变
英语原因词“because”比汉语的要简单,可以说是一步到位的。
(一)实词和虚词的结合
在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时,because 开始使用,来源于短语by cause的合成,这个合成用法源于受古法语“par cause”的影响,意思为“by reason of”(http://www.iciba.com/because/)。根据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和Oxford Dictionary,because由原来的bi(by/be)同cause结合为一个词,然后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因果关系,其词义为by cause that。(徐盛桓,2001)因此,原因词“because”来自于实词“cause”和虚词by/be的合成。意为“通过/依据……原因/缘故”,“……是……的原因/缘故”。这两种对“because”来源的说明基本一致:来自“by cause/reason of(that)”。例如:
[19]Because he was of carpenter’s trade,a little anger in his heart remained.(TheCanterburyTales)
这里“because”引导的原因从句的内容是后面主句的“原因”,或后面主句“a little anger”的原因来源或依据是前面原因从句的内容。“because”连接了事件间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结合后为虚词——连词
“because”由“by cause”结合后成为合成词,表示后接原因或理由,意义和词性虚化,词性为连词。
1.单用作连词
古英语里,“because”一般单用,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
[20]The priest of the town,becauseshe was fair,proposed to make her his heir both of his property and his house,and particular he was about he espousal.(The Canterbury tdes)
becausehe did not grant
any other man(Beowulf)
上面例子表明,从古至今,英语的“because”一般都单用,引导原因分句,到近代时可以加上介词“of”引导表原因的名词短语。
2.because和of 合用作复合介词
古英语里没有发现because加of的用法。在Beowulf中,because的原因句只有4例,The Canterbury Tales中只有11例,Henry V& Hamlet 中只有 1例。
而在现代英语BNC语料库中任意提取500自然句,其中because的原因句就有19 例,作连词使用,只有2例是后加了of作介词词组使用,其他都是作连词。because是连词,其后接原因状语从句或回答以why开头的问句;而because of是复合介词,其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或者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例如:
[22]If an event or situation occurs because of something,that thing is the reason or cause.(BNC)
[23]Because of the law in Ireland,we had to work out a way of getting her over to Britain.(BNC)
“because of”引导的是原因名词短语,一般是结果的直接原因,整句的意义结构比“because”引导的原因分句要简单,要具体客观。
四、“因为”和“because”句法演变的比较
“因为”和“because”的演变特征是共性多,差异少。
(一)词性
“因为”和“because”都来自实词或较实的词,蕴含因果逻辑关系。现代语言中基本上都用作连词,为虚词:汉语“因为”为介词或连词,大多为连词;英语“because”为连词,后接分句,个别情况加of后为介词短语跟名词词组。
(二)结构
汉语的“因为”经历了从单个的词到单个词和合成词并存的演变;英语的“because”直接由“by”和实词“cause”合并为一个合成词,只能连接句子,如果后跟名词性成分,需在其后加上介词of。两者都源自2个实词或较实的词的合成,都经历了语法化的虚化过程且结构越来越固化,尤其是汉语的因果复句到现代的框式连词如“因为…所以”等。比较而言,英语的因果复句一般不用框式连词,如“because”,“as”,“since”等一般不能和表结果的“so”同时使用,只能使用要么前者,要么后者。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和英语原因词“因为”和“because”都来自实词或较实的词,蕴涵因果逻辑关系;基本上都用作连词,为虚词;都由2个单个的词合成,然后为虚词——连词,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结构越来越固化,尤其是汉语的因果复句到现代的框式连词,语言结构越来越严谨,人们的思维越来越有逻辑性。
通过比较“因为”和“because”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一窥原因句的发展脉络,也探寻到一些语言结构和人类思维的演变方式。对英汉语言演变路径的历时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更有效的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
参考文献:
[1]Hopper,P.J.& Traugott,E.C.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Himmelmann,Nikolaus P.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Opposite or Orthogonal?[C]//Bisang,Himmelmann & Wiemer,(eds.).WhatMakesGrammaticalization-ALookfromitsFringesanditsComponents.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4.
[3]Sweetser,E.2002.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邓云华,储泽祥.英汉连接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1):21-23.
[5]邓云华.英汉跨分句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31-33.
[6]储泽祥,陶伏平.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J].中国语文,2008,(5):410-422.
[7]董佳.汉语因果复句的原型表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3):141-145.
[8]牛保义.英语因果复句的认知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6,(11):338-343.
[9]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徐盛桓,李淑静.英语原因句的嬗变[J].外语学刊,2005,(1):56-62.
[11]李艳.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78-81.
The Diachronic Syntac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usal Words “yinwei” and “because”
GUO Chun-fang1, DENG Yun-hua2
(1.Changsha Nanfang Professional College, Changsha 410208; 2.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By demonstrating the specific evolutional process of Chinese “yinwei” and English “becau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ir diachronic evolu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causal words “yinwei” and “because” are both combined from content or rather content words which both have undergon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are used as conjunctions. Accordingly, their clause constructions tend to get more and more integrated and solidified as a whole. The diachronic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Chinese “yinwei” and English “because” contributes to the more efficient acquisi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ausal words and clauses.
Key words:yinwei; because; syntax; diachronic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H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2—0089—05
作者简介:郭春芳(1980—),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南方职业学院航空服务系讲师。邓云华(1964—),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C0091)
收稿日期: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