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茗
(商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726000)
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万茗
(商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726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政课较为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切实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意义重大。在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定位的基础上,对传统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整体综合式、课程主导式、学生主导式等三种创新模式,选定了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三大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际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科学提升和凝练。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责任,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政课当前较为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十分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方向引领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是9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转型之际,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多元冲击,逐步呈现出了以求新趋变、自我中心、现实功利为显著特征的价值追求趋势。毫无疑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必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为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
以总书记所喻,认真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构筑美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部分,是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完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实践环节,发挥着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是价值方向引领,其承担的价值导向作用绝不容忽视。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选实现途径
我们知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除必要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不断实践来反复验证、不断巩固和最终确立。“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3]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选实现途径。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其身临其境,反复体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变被动信息接受为主动认知体验,变课堂书本知识为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接受信息、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最终明辨是非,知晓荣辱,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深深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为铸造其时代精神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概念
截至目前,围绕“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争议,代表性观点有二:其一以教育部社政司的观点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切为配合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统称,“如参观访问考察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学雷锋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4];其二以部分学者的观点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必定是相对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而言的,与课堂理论教学无关的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不能算作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把团委组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教务处安排的专业课实习等与思政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也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5]
顾名思义,实践教学应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只有对理论和实践这一对范畴进行辩证考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同样体现着这一辩证关系:其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理论必然是根植于社会实践的科学真理,其实践教学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必然是用于验证其所学理论的普适性;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针对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而进一步展开的,以验证、体验、创造、升华为教学目的的,严格执行既定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统称。其关键应是看该活动是否与理论教学有关,即是否为了理论教学而开展,是否服务于理论教学,是否有助于解决理论教学问题。因此,既不要一概而论,说什么视频、讨论、演讲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也不要以偏概全,说什么参观考察、社会实践都不属于实践教学范畴。一次社会调查,只要是理论教学需要,怎么说都属于实践教学环节;一次课堂讨论,如果与理论教学无关,再怎么精彩都不能算作实践教学内容。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类型
搞清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概念,梳理其基本内涵就容易多了。不能说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比如“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义诊义教等活动,更不能说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包括社会实践。前者貌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通俗化,其实质是一种泛化、弱化和边缘化;后者貌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业化,其实质是一种具象化、符号化和异化。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是多样的,外延是广阔的,含义是丰富的。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凡是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并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都应纳入实践教学中来。为此,根据时空环境不同,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等四种基本类型:
其一,课内实践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有限的课内时间段内,通过现场模拟、案例分析、影视欣赏、讨论发言、情景体验、演讲辩论、角色互换、环节参与等各种形式来开展的与课堂理论教学有关的实践环节,借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运用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其二,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是指以课程开设为主线,通过设计与思政课相关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思想修养与文化素养,如主题调研、演讲辩论、专家讲座、社团活动、慈善募捐、征文摄影等。
其三,校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开设实际,利用寒暑假及周末,设计调查题目,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和担当意识。
其四,虚拟实践教学,是以网络及虚拟实验室为平台,在仿真环境中全方位模拟生活实践场景,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一种教育效果。它能有效缓解资金、条件、安全等因素的困扰,已发展为未来大有可为的实践教学新形式。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就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它内在地要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7]也就是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缘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需要,人们将其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其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更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问题干扰,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足够重视,学时班额设置及资金扶持流于形式
为进一步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15年10月颁布了《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规定了7项核心指标、9项重点指标、23项基本指标,甚至将“学校每学年开1次现场办公会,党政负责人每学期至少讲1次课,分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2次”的要求升格为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可谓高度重视。然而事实是,部分高校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以各种原因不断压缩甚至做空实践学时;不顾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过大设置班额,导致课堂如同大礼堂,上课如同作报告,实践根本无法搞;把教育部确定的最低经费标准当成了“高度重视”的标尺,根本不考虑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实际。试想:没有正常的实践学时做保障,教师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生均20元的经费如何支持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100多人的班额,如何组织校外考察活动?
(二)缺乏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活动降格为集体作秀
严格来讲,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要想把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好,实践教学大纲是关键。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顶层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形式来的,从表面上看准备充分,程序严密,内容丰富,效果极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支撑,甚至连基本的保障条件都不具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因陋就简、越俎代庖、缘木求鱼,最后不了了之。原本正常的教学活动,因为基本要素缺乏,甚至有无法控制的风险和无法收场的尴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就只能在形式上多做些文章了,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搞革命歌曲演唱,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做法制报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看经典电影,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组织考察活动。毋庸置疑,这些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组织起来也容易,新闻报道也好写,网上报上能露脸,领导也能看得见,就被越来越多采用,甚至有“标准配置”趋势,这不就是集体作秀吗?
(三)实践场地大都局限于校内甚或课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要问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想必你一定会如数家珍: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辩论赛、视频播放、情景模拟、课后研讨等等,请注意,这些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局限在校内甚或是教室内进行的,这样做的苦衷我们大家都清楚,但这样做的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确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也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说这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甚或是主要手段,的确令人十分遗憾。与其说是坐而论道,想通过象牙塔式的虚构和模拟来让大学生切身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刻洞察社会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倒不如说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误人子弟的纸上谈兵。
(一)模式创新
就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来看,较为成熟的不外乎以下三种基本模式:整体综合式、课程主导式和学生主导式。
1.整体综合式
整体综合式是指超越思政课课程设置本身,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依据综合设计方式展开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一所大学为单位,结合开课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系统的实践题库,所有学生来选择和实施,有效避免了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和形式的重复,较好实现了实践教学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可控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优点是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挤干实践环节的水分;缺点是如何有效地与课程、学生、时间、基地实现有机协调,如何计入学分,须知学生的成绩都是以课程为单元记录的。
2.课程主导式
课程主导式是指以思政课自身为主导而开展的旨在体验、验证、运用、升华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如根据开课时间安排,利用相应假期,结合实践要求设计实践题目,经过开题报告、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撰写报告、成绩考核等环节进行活动。优点是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间的边界比较清晰,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活动;缺点是每门课程都要相对专业地设计实践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都比较大,教师的课时和必要的经费难以保障;学生大量在外实践,还有人身安全、有效指导等问题。
3.学生主导式
学生主导式是指以学生为主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业发展实际,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一到大四,可分别设计专业践履、认知感悟、角色体验、实习实训的不同主线;可以学校层面设计为主导,由各二级学院具体组织实施,思政课教师以专业指导教师身份参加其中。优点是教学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缺点是如何依据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分区域的特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有难度,弄不好就成了学生群团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路径选择
对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除了要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类型进行合理取舍与有机组合外,还要进行正确的路径选择。
1.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程特点,选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针对学生实际和结合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在整体综合式、课程主导式和学生主导式中进行选择,选定实践教学模式;其次,根据不同模式的侧重点进行权衡取舍,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教学重点,编制实践教学方案;再次,组织实施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做好考核与总结;最后,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要适时根据考核与总结反馈,对原有方案进行反复修订和调整。
如选择课程主导式后,兼顾思政课四门课程既各具特色又各有侧重的实际,方案编制可考虑:“《基础》课主要引导学生参与道德与法律方面的体验性实践,《纲要》课主要引导学生参与历史考察的认知性实践。”[8]
2.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协同思政工作队伍力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创建大思政格局
通过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等方式,使实践教学活动同校园学术活动、校园文体活动、校园庆典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建立学校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学校党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思政课教学研究部等单位为成员,协同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实践教学活动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各类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通校内校外的壁垒,使学生冲破校门的束缚,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舞台,积极创建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格局。
3.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指导委员会等管理机构,以学校领导为组长,以思政课教学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校内外专家、基地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分别完成顶层设计、具体实施和指导咨询任务。
其次,建立健全有效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实践研修和考察培训力度,确保思政课教师素质高、能力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工作,又能完成实践指导任务。二是建立有效经费保障制度,要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实践活动及相关研究的顺利开展。尤其要用活政策,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积极创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研修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师生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
再次,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和有效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包括咨询专家委员会、学生信息反馈员、教学督导、教学部、教研室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式质量监督和有效评价机制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二是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考评教师,也要考评学生;既要有量化标准,又要便于操作执行;三是要用好监督评价结果,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胡敏.青年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N].中国青年报,2014-05-26.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41.
[4]教育部社政司.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
[5]王思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1):61-6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6-58.
[7]肖建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9(4):51-53.
[8]陈其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2(2):66-69.
(责任编辑:彭治民)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in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 Ming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ivision,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as the major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shoulde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ffectively apply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is course for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Based on positioning the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practical teaching,there are three creative models:integrated formula,course-oriented formula and student-centered formula,and three creative approach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in order to actively explor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 this field.
socialist core values;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creative models
G641
A
1674-0033(2016)05-0059-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6.05.013
2016-05-29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项目(SGH140752)
万茗,男,陕西洛南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