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川市第四中学 李 明
更新教学思维,使哲学更加“平易近人”
文/吴川市第四中学李明
教师要创新哲学教研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研习哲学的兴趣,使哲学的思维逻辑与方法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哲学是中学生社会意识形成的老师
高中学生处于社会意识的形成阶段,研习哲学对于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如何处理好自我与自然以及自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意义重大,这便是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哲学教导学生的不仅仅是认识事务,认识问题,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逻辑,在学生社会意识形成阶段,教导学生如何明是非,辩真理,如何明智慎行。
2.哲学的思维逻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哲学在学生眼里往往等同于“柏拉图”。社会上甚至存在对于“不理解的事物即为哲学”的调侃。当然,不少哲学上颇有造诣的哲学家将哲学定义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科。因为它的起点是督促人们进行不断思考,由最初的思考自然,到关注人类社会以致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它促使人类蒙上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用大脑去认识世界;教导人们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它的渊源所在;教会人们学会看清来龙,弄清去脉,把握规律,预见未来。可以这么说,现代各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思想精髓的影响。就用当下最为人们吹捧的经济学科来说,哲学的历史观、人性观、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无处不在。
3.哲学促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精神过多的集中于应付各类选拔、评选类考试。知识体系结构单一,思维逻辑简单,思想状态固化,对教师对课本的依赖性日渐严重。这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在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倡导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经济时代,固化的思维逻辑无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哲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批判力以及敢于质疑、敢于说颠覆的勇气。
兴趣意味着质效。即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兴趣培养是排除学生因个体因素产生的兴趣爱好,从加强供给侧入手,增强课堂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1.使课堂教学讲义平实化
学生群体将哲学等同于“柏拉图”无非基于以下几点,第一,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先哲之一;第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早期哲学,思想内容抽象,晦涩艰深,难懂难理解,以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难以踏进苏格拉底、柏拉图似的精神殿堂。这就对于哲学的教学者提出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即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教学讲义制作,深入可以,但必须浅出。例如,在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体系中,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课堂讲义时,可以列举身边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什么是理念世界,而什么又是现象世界。而柏拉图认为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区别在所列举的实例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如此便实现了化抽象为具体,这是讲义的第一个阶段,将理念落地,实现浅出;但是教学毕竟不是讲故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把握事物的规律,学会归纳与演绎,因此教学者在使学生明白是什么之后,还需要深入进去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2.使课堂教学讲义系统化
哲学作为人类历史长河的淘沙珍品,有着上下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思想产生、发展,到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至最终形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发源地从古西方的希腊跨越万里至古东方的中国,智慧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因此,哲学的思想体系的丰富且庞大的。对于中学生而言,哲学的思想精要已经是艰深不易理解了,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相对也更容易退缩。因此,哲学教研人员在哲学教学时应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梳理,哲学知识殿堂的建设就如同高楼大厦的搭建,钢构骨架尤为重要。知识体系的构建维度又有很多,不一而足。比如,依照时间顺序存在古典哲学知识体系和近代哲学知识体系,在这个维度下划中外,主要是中西哲学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体系覆盖下的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一列举出来,对其精要精神的概括与梳理,便构成了各个知识体系模块的学习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清晰地逻辑与框架使得学生不至于无所适从,每新接触一位先哲便茫然无措,且不理解此人与比彼人所代表的思想派系和思想精髓的区别;还可以依据知识体系内容进行划分,对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就可以依据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观、认识论、方法论几个模块进行教学,以人与世界中的各个元素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将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知识框架上形成全方位的认识。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