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文化失语现象与补偿方法

2016-04-13 05:41:28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译者译文

阳 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旅游翻译文化失语现象与补偿方法

阳 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在旅游翻译中,译者往往不能采用恰当的译文表述中国特有的文化,造成海外游客不理解甚至误解中国文化,出现旅游翻译文化失语现象。通过对国内部分旅游景点的旅游翻译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四类文化失语现象,即社会习俗失语、民俗风情失语、历史文物失语和文学艺术失语。译者可在考虑游客文化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补偿策略,在译文中显化中国文化元素,实现“双向”文化传输。可行的翻译方法有增译法、加注法和类比法。

旅游翻译;文化失语;增译法;加注法;类比法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失语”由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是指国内一些青年学者在与西方学者进行交流时,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不能自如流畅地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继而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1]。随后国内学者相继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其中有关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成果较多。2004年以后国内学者逐渐关注翻译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翻译文化失语现象进行理论阐释,二是针对具体翻译实践中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三是汉英翻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比较典型的有徐莉娜[2]和刘淼[3]分别从语义学和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释中国文化失语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滕延江[4]对汉语商标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处理方法;殷鸯[5]针对汉英翻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旅游翻译中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并不多见。海外游客来华旅游除了想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外,更愿了解中国独特瑰丽的传统文化。如果在旅游翻译时出现文化失语现象,则不可避免地影响游客的游兴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本文针对旅游资料汉译英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展开研究,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2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失语现象

旅游翻译文化失语是指在旅游翻译时,译者没有考虑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或者过分强调向译入语文化靠拢,未能采用恰当的译文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继而造成游客不理解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现象。通过对国内部分旅游景点介绍、宣传画册、标牌解说词英译本中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失语现象。

2.1 社会习俗失语

我国的社会习俗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目前,国内一些旅游景点以展示传统社会习俗为特色,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如上海的静安迎春民俗文化节就是以展示春节的传统习俗为特色,其中一个重要习俗是除夕吃饺子。试想如果把“吃饺子”只简单译成“Having Jiaozi”,外国游客可能只知道要吃饺子,但不会明白为什么要吃饺子?自然也不会明白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实际上是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再比如中国特有的七夕节,各地纷彩异呈的乞巧习俗对国外游客颇具吸引力。目前,有关七夕节乞巧习俗的英文表达如“Ingenuity test by floating needle(投针验巧)”“Pleading for Skills by Threading a Needle(穿针乞巧)”“cobweb as the determinant(喜蛛应巧)”等都没有表达出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较少甚至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单从这一表述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要用针来验证是否心灵手巧,用蜘蛛来确定姻缘?这些习俗和七夕节又有什么关系?这些译文都没有显现原文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造成了文化失语现象。

2.2 民俗风情失语

民俗风情是指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神秘感,对海外游客而言颇具吸引力。以“抛绣球”这一项流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例。绣球是壮族文化中爱情的象征,每年的“三月三”歌圩节,壮族的未婚青年男女都会相邀到野外宽坡上对歌,在对歌过程中如若遇到情投意合者,壮族姑娘便会把自己手中的绣球抛给对方,以示定情。因此,抛绣球这一民俗活动体现了壮族人民以歌传情,以球传爱的传统文化。如果把“抛绣球”译为“throwing embroidered ball”,就体现不出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蕴意,而从游客的期待视野来看,鲜活、奇异的民俗风情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意恰恰是其所期待的。再比如湘西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哭嫁”。土家族的喜嫁姑娘婚前一定要唱哭嫁歌,亲人和闺蜜还需要前来陪哭,哭得越狠越感人说明这位嫁娘越聪明,亲友之间的情谊越深。如今哭嫁习俗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旅游活动,是游客了解土家族传统文化、感受土家族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但是,从已搜集的旅游资料英译本来看,“哭嫁”都只译为“crying for marriage”,这是不够的。因为外国游客看到“crying for marriage”这一表述只是明白出嫁时要哭,对为什么要哭,哭的过程与形式,哭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却不理解,甚至有的游客还会对中国人在结婚这么幸福的时刻还要大声啼哭感到不可思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旅游翻译中的民俗风情失语现象。

2.3 历史文物失语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国内以此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很多历史文物是中国特有的,在英语里存在词汇空缺现象,加上部分译者自身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些历史文物旅游翻译文本中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较多。如黄鹤楼景区的古铜顶简介:“古铜顶,系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建的黄鹤楼端顶……铜顶上端为宝瓶攒尖顶,中部呈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这里古铜顶的形状描述“宝瓶攒尖顶”“莲花宝座”都均有浓郁丰富的文化内涵,攒尖顶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莲花宝座”则是佛教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绝佳融合,体现了中国人的建筑思想,其译文“The old bronze top of the last tower(1868 A.D.) In China’s ancient times…As to its shape, the lotus holding the gourd looks grand”,只是简略地对其形状进行了说明,殊不知这些中国人一看便懂的文化信息,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可能就变得难以领会。如果在译文中不加以体现,很有可能造成文化传输不畅,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2.4 文学艺术失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这些描绘人文、自然景观的诗词歌赋使得滕王阁、岳阳楼、寒山寺等名扬天下,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古代的碑林、石刻、楹联、匾额不仅是上佳的书法作品,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构景要素。戏剧、年画、山歌等极富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都是极佳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帮助海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的重要窗口。然而,在现有的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学艺术类信息的英译存在较为严重的文化失语现象。以晴川阁简介的英译为例:“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二字命名。”原译文为“First built during Jiajing Year of Ming Dynasty(1522-1567), the pavilion got its name from a poem written by Cui Hao, a famous poet in Tang Dynasty.”此处提到的诗句是晴川阁命名的依据,译者采取了省译法,把诗句省去不译,译文固然简洁,却无法让外国游客明白晴川阁的命名渊源,实为文化失语。再如山海关孟姜女庙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原译为“Sea water tide, day to day tide, every day tide and every day ebb,Floating clouds appear, often appear, 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这里译者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没有体现出这一叠字楹联的巧妙之处,不利于译文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造成了文化失语现象。

3 旅游翻译文化失语补偿策略

旅游翻译往往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注重文化的“双向”传输。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平时尽可能多地积累翻译相关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以备不时之需。最后,还需在翻译时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把中国文化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去。

3.1 增译法

为了顺利传递文化信息,译者在旅游翻译时常常需要采用增译法,对原文背后隐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加以显化,以帮助海外游客理解中国文化、达到对外推介旅游资源,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如下面这则关于“乐舞”的文本。

例1金声玉振,楚国是一个充满乐舞旋律的国度,既有众人相活的《下里》《巴人》,也有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音乐、舞蹈都具有很高的水准。

原译 Music and dance were part of Chu daily life. Surviving music includes Xiali and Baren, as well as Yangchun and Baixue.

原文提到的《下里》《巴人》《阳春》和《白雪》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后来阳春白雪用来泛指高雅的曲子,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原译文采用了音译的手法,未能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听了之后会感到困惑。此处可采用增译法,增加形容词“popular”和“sophisticated”来显化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文化内涵,消除文化失语。

改译 Music and dance were part of Chu daily life. Surviving music includes the popular Xiali and Baren, as well as the more sophisticated Yangchun and Baixue.

3.2 加注法

旅游翻译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有关中国特有事物、历史典故、神话传奇的表述,若直译,译文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只能望字兴叹。此时可通过文中注释或脚注的方式,用简洁的注释加以说明,帮助游客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

例2大明宫的建筑布局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法,同时将宫区由南至北隔成五重或五进的形式,以体现帝王至尊的“九五”之说。

原译 The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of Daming Palace strictly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central axial symmetry. Meanwhile, the palace area was divided into five layers or five entries from south to north, so as to embody the practice of “Jiuwu”.

例2中的“九五”之说源自“九五至尊”。“九”和“五”这两个数字在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设计中运用广泛,象征着封建帝王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宫,自然也不例外。原译文对“九五”之说采取音译的方法译为“Jiuwu”,实际上这一译文表述对外国游客而言意义不大,没有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可在文中添加简要注释加以明晰。

改译 The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of Daming Palace strictly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central axial symmetry. Meanwhile, the palace area was divided into five layers or five entries from south to north, so as to embody the practice of “Jiuwu(Nine-Five)”,the highest respect to the imperial throne.

3.3 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把中国特有的文化内容和外国游客熟悉的文化内容进行类比翻译,让游客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理解中国文化,拉近游客与中国文化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游兴。以“七夕节”为例,现有旅游翻译资料都将其译为“The Double Seventh Day”,这样一来外国游客可能感受不到七夕节背后的浪漫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美好的传统爱情观。如采用类比法,译成“Chinese Valentine’s Day”,便能让海外旅客较为直观地明白这一节日的主题,产生情感共鸣。

对中国历史年代的处理也可以采用客源国著名的历史或人物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这样能帮助游客快速地理解,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期。

例3广宗寺,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坐北朝南,占地2912平方米。

原译 Construct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Zhengd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is temple has an area of 2912 square meters.

原译文把中国特有历史年代“明正德二年”翻译成“the early years of Zhengde period of Ming dynasty”,游客看完译文还是对这个年代的具体所指感到一头雾水。这时可以采用类比法,利用西方文化中年代相近的著名历史事件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类比,消除文化失语现象。此外,在中国,住宅坐北朝南是传统风水理论的建筑原则之一,是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和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体现。原译文对“坐北朝南”进行了删减,看似是使译文简洁,实则破坏了文化的双向传播。因此,翻译时应将这一部分信息译出,并增加“for the sake of good Feng Shui”,显化其文化内涵。

改译 Constructed in the second year of Zhengde period in Ming dynasty(15 years after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this temple covers an area of 2912 square meters, facing south for the sake of good Feng Shui.

4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游客颇具吸引力,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从长远来看,在旅游资料翻译中消除文化失语现象,将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然而,由于我国翻译教育长期以来偏重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训练,对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语言文化输入不足,从而导致部分译者在翻译时缺乏文化自信,一味适应译入语文化,出现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如何在旅游翻译教学中提高译者的汉语语言水平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06)

[2]徐莉娜.从译者失语看翻译教学的缺失环节[J].中国翻译,2012(2):52-59

[3]刘淼.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08):19-22

[4]滕延江.商标英译中的文化失语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2004(1):95-98

[5]殷鸯.汉英翻译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3-117

[6]高民贵.中国旅游翻译中的文化传递[J].考试周刊,2008(41):220-222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2.013

2016-09-28

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英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YB2014430);广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桂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2016BJZXY10)。

阳琼(1984-),女,湖南娄底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与应用语言学。

H315.9

A

1673-2006(2016)12-0047-04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税收征纳(2019年7期)2019-07-30 06:58:24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外国游客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