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大学翻译教学新模式

2016-04-13 04:44吴蒙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建构

吴蒙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大学翻译教学新模式

吴蒙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种教学理念对当前的大学翻译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探索大学翻译教学的新模式,就必须在翻译教学中实现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个教学基本要素的重新定位和地位转换。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课程要求》发布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调整。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上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未深入人心,走在探索改革之路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课程要求》里提到的“英语综合能力”所涵盖的几个方面——听、说、读、写、译,在改革中受到的关注度不同,其收效也各异。拿其中的“译”来说,如今在大多数的翻译课堂上,依旧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或是孤立地讲解单个字、词、句的翻译方法,或是按照“展示-实践-结论”的顺序传授各种翻译技巧,亦或选择一些名家名译进行评析赏鉴。这些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单位的层级教学,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却忽视了翻译教学的过程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薄弱。”[1]这和“能力培养观”是背道而驰的。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尝试寻求新的翻译教学模式。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这和《课程要求》里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对当前的大学翻译教学实践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观

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他所倡导的“新科学”思想强调知识和行动的密切关系。“真实的东西就是被建构出来的东西”,因此,“人们只能清楚地理解他自己建构的一切”,这成为建构主义坚实的哲学基础。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以他所进行的儿童发生认识研究和学习开创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理论。该理论在汲取了维果茨基(Vygotsky),奥斯贝尔(Ausubel)以及布鲁纳(Bruner)等人的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认知主义理论体系。

和行为主义者认为教师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不同,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以这种认识论和学习观为基础,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认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上,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2]25这种观点直接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将教科书的内容当做最终结论灌输给学习者的做法。建构主义注重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建构主义者定义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而情境的创设、协作的发生、会话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意义建构这个中心,服务于意义建构这个终极目标。在师生角色的定位上,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该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提出假设再加以验证;并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和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引导者及支持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3]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大学翻译教学新模式

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最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和在传统教学观中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定位。探索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的大学翻译教学新模式,就必须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中各要素的重新定位和地位转换。

首先,积极构建并维护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建立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理论之上。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翻译技巧,再辅以若干例证加以说明,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技巧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而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仅仅是基于“标准”译文的纠错。这种教学模式“以结果为中心”,只着眼于翻译技巧的传授和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却忽略了学生翻译技能的获得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从始至终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想使学生成为翻译知识与翻译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就应该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则,将整个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上,打造“以过程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既然学生是翻译教学过程的主体,就应该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意义建构的指导者---教师,要摆脱“一言堂”的单向交流方式,代之以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等方式,营造一种易于让学生融入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让学生翻译一篇材料之前,先预设一些类似 “这篇材料的难点在哪里?”“你将会用到哪些翻译方法”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孤立的字词句翻译转向对篇章的整体把握,激发学生对翻译规则的深入思考,为进一步的意义构建打下基础。此外,应该让学生加入到译文的评价过程中,如安排同学间互相批改译文的活动,通过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译文中的优劣,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分享各自思考成果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提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认知主体的身份。

其次,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步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知识一旦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了其真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场景,以便学生联系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一些教师将翻译知识当做一成不变的规则单向传递给学生,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通晓并记忆这些“万能法则”,以应对纷繁多样的翻译问题。这种方法忽视了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本质,未能在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跨文化交际中复杂多变的因素,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跨文化交流的真实场景,继而无法建构从事翻译活动所必备的跨文化意识。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创设有利于翻译知识建构的的语言情境是教师主导地位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此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协作”与“会话”被定义为重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素。新的翻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安排组织学生的协作和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协作与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和引导者。翻译课堂的协作交流方式是多样的,组内讨论、组际互评、师生探讨等都是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在学生刚拿到一篇翻译材料时可以选择组内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材料的特点、难点以及教师提出的预设问题交流看法,陈述立场;在评价翻译结果时可以选用组际互评的方式,以组为单位提供优秀译文,组间对比讨论译文的优劣,并找出差异及其原因。翻译课堂上的协作交流活动鼓励了学生以独立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视教材为学生知识的首要来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中心,教材的内容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依据这种观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仅仅是关于各种现象的一些较为可靠的假设,这些内容在被学生建构之前对其是毫无权威可言的。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呼唤改变教材知识权威的地位,理性地将其视为一种帮助意义建构的工具、一种具有指导性的学习材料。一直以来,翻译被归为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过于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翻译教材往往有条理却显得刻板,有指导性却缺乏趣味性,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兴趣;教材中翻译实例的选择常常侧重文学体裁,缺乏应用性和时代感。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更加注重内容与时代语境的一致,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教材还应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衔接,搭建桥梁,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去建构新的知识;此外,在选取一种主干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必须搜集相关的课外翻译素材,包括翻译技巧和翻译实例,以从内容的新颖度,选题的广度、深度和实用性等方面弥补主干教材的不足。

四、结语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灌输翻译知识为目标,已经背离了当今翻译教学改革的“能力目标”方向。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些理念与翻译教学改革提出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主导思想十分契合,对于翻译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的翻译教学,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语言情境、组织协作交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突出并维护学生认知主体的重要地位。

[1]黄梨.建构主义下的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11,(3):69

[2]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0,(5):25

[3]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2,(2):18

H319

A

1009-8534(2016)05-0152-02

吴蒙,文学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协作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团结协作成功易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协作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