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劲 宋文甫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思考
雷劲宋文甫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低水平起步阶段,无论是待遇保障、基金管理,还是经办服务,都存在诸多局限,亟待通过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
补齐政策强制力不足的短板,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参保,必然会导致城乡居民参保决策的“短视”和“搭便车”。必须通过立法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上升为国家意志,进一步明确各筹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和享有权利,强制规定适龄城乡居民必须依法缴费参保。
补齐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缺失的短板,使养老金给付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工资收入增长、投资运营收益等因素相挂钩的调整确定机制,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给付在剔除上述影响之后,始终保持稳定适度水平。尤其要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运用精算分析、仿真研究、模拟运行等方法,精确生成基础养老金每年调整的幅度与比率。
补齐激励机制功能弱化的短板,使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更加明显和直接。要解决好激励机制功能弱的问题,必须采取“倒金字塔”的形式自上而下逐级确定财政补助比例,通过增设缴费档次、增加缴费补贴和直接提高“出口”补助标准,以更直观的受益模式对参保群众实施行为激励。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针对不同的缴费档次标准与超期缴费年限,设置财政补贴上浮系数,使财政补贴比例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升。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力倾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大多处于“空白”,必然会影响参保群众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从而导致预期的养老待遇水平会打折扣。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力投入,提高补助资金的分担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弥补集体补助支柱“瘸腿”对待遇水平造成的影响。
整合利用涉农资金。当前,我国涉农资金项目种类繁多,但涉农资金高度分散,真正用于农村居民养老的资金非常少。如果将这些分散的资金整合,不仅能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弱的问题,还能提高农村养老待遇,从根本上解决老年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
提高基金管理层级。从现阶段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管理比一步到位提高到国家统一管理更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实行基金省级管理比实行全国统一管理的灵敏度更高,更能将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在省级层面加以制度内在化。另一方面,把基金分散在各省,鼓励具备条件的省份尝试多元化投资,规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带来的风险。
坚持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完善基金投资运营的法律法规,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责任主体、资金投向、涉及项目、运作流程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和规范。本着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在以稳健投资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放宽风险性较大但收益率较高领域的投资。落实政府兜底责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在体制机制上要朝着“五险统一”的大经办方向突破。从解决好县(市、区)一级经办机构设置无序、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入手,整合现有平台,理顺机制,逐步将分散在各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和管理职能归口到社保局,降低经办成本。围绕实现五大险种统一经办的目标,扎实推进经办窗口平台规范化建设,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配齐配强经办队伍,确保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在功能上要朝着多样化突破。不断拓展基层经办服务功能。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经办效率。采取建设可移动式业务平台和增设村社服务点的方法,将经办业务向村组、社区延伸,推动管理服务由“坐堂式”向上门服务转变,由一地单办向多地协办转变。
在方法手段上要朝着信息化突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社会保险综合业务系统研发应用,强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查询、精算分析、统计报告和预测预警等功能。积极探索建立与相关部门实时共享的信息平台,并与社会保障其他业务领域合理衔接,确保各类数据生成精准无误。加强与合作银行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服务形式由“现金流”向“数据流”转变。依托“互联网﹢”,开通网上业务申报和经办,全天候为参保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