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个性展示风采
——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蓬基耶利《随想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

2016-04-13 03:58陈忠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双簧管小字浪漫主义

陈忠辉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福建福州350000)

彰显个性展示风采
——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蓬基耶利《随想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

陈忠辉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福建福州350000)

本文分析研究了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的双簧管《随想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并在比较多个音频、视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体会就如何演奏好该曲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蓬基耶利;《随想曲》;风格特征;演奏分析

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Amilcare Ponchielli(1834-1886年),意大利作曲家。1834年8月31日生于克里蒙那(帕代诺法索拉罗),1886年1月17日卒于米兰。

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的双簧管《随想曲》,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由于其所在的历史环境背景和本人的气质使得该曲作品特点鲜明,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戏剧性。对比其他作曲家的随想曲,蓬基耶利的作品更显风骨,柔情执着且倔强,体现出人格上的独有魅力,其旋律优美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本文考察了《随想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影响其创作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学习及演奏经验对该曲的乐谱进行详细分析,并就如何演奏好该作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1.《随想曲》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征

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生活于19世纪的意大利,那时歌剧仍然是意大利艺术最重要的领域,并且保持着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体裁分野,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渐而缓慢地渗入。这一时期的音乐基本上可以说就是围绕歌剧而展开。威尔第(1813-1901)则是与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在舞剧《两对》(1873)与歌剧《乔康达》(1876)及芭蕾舞曲《时辰之舞》相继获得成功后,走在光辉大道上的蓬基耶利心里正筹划着器乐曲的创作。意大利的这些艺术环境与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随想曲》的创作。

1.1 民族特色中带有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特征

蓬基耶利生长在浪漫主义时期,其创作的《随想曲》这部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因为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对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具有强烈的兴趣,在作品中重视反映民族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求创作体裁;其音乐的表现手法和体裁多样,有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音乐会练习曲、无词歌以及各种富有民间特点的舞曲等;充满爱国主义情感,充满对主观情感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2 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带有戏剧性特征

双簧管《随想曲》这部作品的调性频繁转换,就像当时盛行的歌剧追求戏剧性一样,其色彩随着不断转换的调性变幻莫测,娴熟的音乐技法、优美动人的旋律,都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且个性鲜明。如其乐曲有时从一连窜的高音到低音快速变化,音乐的力度也产生强烈的起伏,非常具有歌剧的戏剧性特征。其连奏与断奏的交替变化以及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主题再次冲向某段的一个高潮,也预示情感达到一个顶峰。通过下一个段落的再次转调,主题再次转变为抒情优美的慢板,又进入下一个发展变化,这些都彰显了作者创作思路的扩展、随性与创新。也正是基于此,该曲被命名为随想曲。

1.3 新颖的创作技法

《随想曲》的创作技法中运用了许多突破传统古典主义的创作框架形式的地方,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Amilcare Ponchielli所创作的音乐无疑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挑战。新颖的配器手法和突破传统技法的多调性和声运用,即彰显个性也让作品的画面感更加生动,更多样的情感表象。《随想曲》不仅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又包含了浪漫主义音乐音响上的新颖,还容纳了大量片段的双簧管高难度技法与优美的旋律,使其成为21世纪不可多得的双簧管精典曲目之一。

2.《随想曲》的演奏分析

第一部分演奏分析:

2.1 第一段降A调

该曲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又分若干小段落。首先,钢琴开始全曲的前奏。从不完整小节的弱拍起弹奏到13小节后双簧管从小字二组的降B一声强奏长音、紧接着一连窜32分音符快速下行拉开了整首曲子的序目。第一个音降B必须强奏并延长然后向上演奏到降D音的时候是这个演奏方向的最强音并保持、紧接着每四个音都有一个重音记号,我们要再次强调重音记号,音量则随着音符的下行逐渐减弱同时像行云流水般越来越快,到小字一组的E音时稳住、后面6个8分音符连音衔接到E音时有稍许的渐慢,这样完成了第一个段落的演奏。

紧接着降A大调的主题是从不完整小节弱拍出现,con espressione要非常有表现力的演奏这17小节,当双簧管主题进入第2小节第三拍的小字二组的F音时(第2小节是指双簧管主题进入的第2小节,不

是全曲的第2小节),不可用F音的第一分键指法,因为后面音是降E音;F音连接到降E音双簧管手指要滑行,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我会选着第二或第三分键来演奏,而该小节的第四拍4个16分音符的最后一个降E音也不可采用降E音第一分键而选用第二分键,因为它前面的音符是降D音;降D音连接到降E音我选着第二分键指法来演奏。演奏双簧管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不选择第二分键用第一分键来演奏的话,那你右手的小指就要加重负担从这个键划向相邻的另一个键,如果双簧管能在其相邻的上下键附加滑轮就更好了。第6小节与第2小节是重复句也同样选着上面的方法。也就是当F音连接降E音或降E音连接降D音时都要归避第一分键。这段第8到第9小节与第10到第11小节基本又是重复,演奏上除了第一遍强第二遍弱还要控制好小字三组的降D音容易偏高的问题,我通常会在演奏这个降D音时再加一个右手小指按住小字一组的C音的指法,这样音准情况会有很大改善。

第12小节第二拍要弱奏再慢慢渐强到14小节第一拍最强,接着14小节第二拍(即string位置下方)马上再突弱再慢慢渐强到16小节时再渐快同时每一拍加一个重音记号,强调的是一个重音比另一个重音更强,演释时有点像戏剧中强调夸张的手法。到17小节第三个切分音符即小字二组的G音时稍为渐慢然后快速吸气,17小节也就是这段最后一个8分音符的G音要稍为把这个8分音符作延长来处理,这样是为了准备进入下个较慢的F大调段落作铺垫,同时情绪也发生根本变化。

2.2 第二段F调

第二段特别优美的F大调,用优美的旋律衬托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景。小字二组的G音开始了第二段的演奏,这个G的音头一定要柔和但又肯定的奏出,情绪一定要非常柔美与前面的渐快渐强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钢琴也是每小节第一个音符奏出的是和声接下来奏出的则是分解和弦,这样更能增添并衬托出这种柔美动听旋律的气氛。在接下来的19小节过程中,19小节如歌而甜蜜的叙述结束后进入piu mosso情绪将再次发生变化。

2.3 第二段的发展部(piu mosso)

当乐曲进入第二段的发展部(piu mosso)时,双簧管奏出快速的16分音符,用连音加断奏的方式奏出。演奏这一段难点片段,手指运用要非常平均与放松、且快而干净、舌头要轻巧自然、气吸也要随着乐曲的强弱配合着,全段要一气呵成。后面两小节旋律起伏较小、波峰周期较短、经常是由较小的音程在不宽的音域里迅速上下波动时,其旋律外形有如“锯齿”,它能使旋律显得生动活泼(这在许多具有民间风格的舞曲、诙谐曲、进行曲类作品中都容易见到)。通过双簧管的变奏后再次把高潮带给钢琴,17小节的钢琴独白后曲风突变,转入到三个降号的降E调。

2.4 第三段降E调

在钢琴奏出二小节中速偏慢的行板前奏后,双簧管徐徐奏出优美的旋律,再次把人们的情绪带入到美妙的情景之中,个性十分鲜明。奏至这段第7小节衔接第8小节主题时,有个小小的渐慢同时渐弱,笔者认为就是这个小小渐慢,为后面主题再现提供气口、创造意境。笔者特别喜欢这个小渐慢,特别优美,也非常有色彩。继续演奏到该段21小节第三拍高音小字三组的降E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高音,声音要强而有力,并充分保持这个强音的紧张度。第22小节的三个G音是很讲究,第一个G音是前面乐句的音,要奏得要稍强些,同时快度换气,从钢琴演奏的和弦分析此时已开始要转调(为转成C调在过度当中);而第二个G音是双簧管为转调演奏的过度音,演奏二拍G音,力度应从强奏到渐弱演奏,为第三个G音弱进做准备,中间气息不能断掉,这个渐弱的过程要掌握得恰如其分,为进入下个段落C大调做铺垫,也预示着下段音乐速度与调性将再次变化。

2.5 第四段C调

进入C调速度稍微往前了些,继续前面的主题展开倾述,钢琴的节奏变得更加的激进,先是右手轮奏左手淡雅的分解但随着乐曲的发展节奏型及手法的变化也更为丰富。

双簧管演奏15小节后到了低音的Xi(B),也就是小字组的B,接着一个延长号后,钢琴突然休止,双簧管自由的solo独白我想要说的是这一段solo的音形,当乐曲从低到高演奏时其紧张度也随之增强,随着音形的上移力度也随之增强,到第三句B-#A-B-D-C-C是这个方向的最强音部分,在演奏时力度上的把握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伴随着32分音符快速下行等一系列音形,最终双簧管奏完第一部分。

以上主题音乐强调对主观情感的表述,歌唱性、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在钢琴的色彩富于变化的同时,其和声语言精心雕琢的织体也紧紧围绕着主题发展、交织、变化着,赋予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3.结语

蓬基耶利虽然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一直默默无闻,一直被威尔第等著名作曲家压抑着,但他创作的《随想曲》这首曲子无论从结构、和声、旋律方面都体现出了作曲家的用心与高超的创作技法,其音乐形式和内容上的探索与不断创新使得该曲成为一首旋律优美且难度高与篇幅大的作品至今都被传承与演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双簧管经典作品。笔者以为要演奏好这样的作品,首先,要对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的产生及作曲家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在当时盛行歌剧时代创作器乐曲的表现意义进行探究;其次,要对该曲创作的艺术环境、风格特征有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准确理解与把握作曲家的音乐构思与情感的表达,其三,对乐曲的结构、和声、旋律、段落等都要进行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同时演奏者自身的水平要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度,具备精湛的演奏技能等;最后,还需要一个优秀的钢琴师的默契配合。做到以上几点,才有可能诠释与驾驭好整首乐曲。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以上这些理论与演奏分析,对今后演奏双簧管《随想曲》的同行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与演奏方面的参考,提高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1]北京大陆桥时代出版物有限公司.意大利往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周成华.欧洲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河清.蓬基耶利与《歌女焦空达》[J].歌剧,2009(4).

[4]司徒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6](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六版)[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J62

A

2095-7327(2016)-10-0178-02

陈忠辉(1962.11—),男,汉族,浙江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双簧管小字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谈管弦乐队中双簧管的演奏技巧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浅谈双簧管表演的音色特点与演奏特色
试论交响乐队中双簧管演奏的位置与重要性
若干契丹小字的解读
契丹小字山和的解读及其他
契丹小字解读三探
契丹小字解读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