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玉彩
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文/张玉彩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给学生活动的自由,让每个小脑筋开动起来,自己掌握知识。
教师都知道学生自主的学习是最可贵的,可又总是不放心,怕学生走弯路,怕学生掉队,于是每种知识、每种解题方法都苦口婆心地说几遍。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这样他们将永远不会自己走路。几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课堂上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自己想、自己做。
学生在课堂上记住了概念、定义、公式,也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题,却不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本知识源自生活,通过活动课再还原到生活中,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笔者专门设计了一堂“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活动课,学生在教室里找到大小各异的长方形,最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数。这样的活动课,把课本上的数学变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局限于教材与教参,局限于许许多多的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活用教材”的观点,要求广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实际,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使其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一年级连加计算的教学,教材中的例题是:
课堂上,应减少教师的活动,减少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经常看到一些课堂上人人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似乎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其实有时这证明教师提问过详、过细,落后于学生的思维,学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并且知道一定正确。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变,设计或增加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内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习“年、月、日”时,让学生想一想今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小彤今年(2000年)2月29日出生,他什么时候过生日?如果他活到100岁,能过几个生日?(24个,因为2100年不是闰年)等等。这种类型的题目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对于这类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要让学生自己探索,互相启发。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笔者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从而获得不同的算法,然后再比较哪种算法更简便,这样教学走出了以书本为“本”的误区,使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争做小问号 “学贵有疑”,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将自己置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应要求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问,做到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不经复习不问,教师布置的问题未经思考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
争做演说家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说算理,说说对题意的理解、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说说数学原理的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说说对数学问题的猜测以及解题错误或成功的原因等等,以促进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堂上,应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有机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并提供实践的机会。尤其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把新知转化成旧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掌握的旧知识去寻求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获得一把通向未来大门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明珠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