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广群
一项实验,苏醒了一所学校
文/仲广群
师不在威,爱生方行。教不在深,助学则灵。斯是陋校,行健不息。朝阳映轩亮,皎月入窗明。乐作学海舟,探为书山径。立下鸿鹄志,报国心。有批判之师长,有善辩之学童。匡庐白鹿洞。商丘应天庭。师生云﹕幸福同行!
——题记﹒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陋校铭》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毗邻小区,地处深巷,加之校舍老旧,一直以来,名不见经传,声不出村外。然而近年来,却声名鹊起,意气焕发。仅本学期,就接待数十个团队,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参观学习者1000多人。非豪华的校舍吸引他们,非行政的命令驱使他们,只是因为在这儿,有一项师生们都喜爱的实验——“助学法”。
“助学法”的研究,迄今已有五年,该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也是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助学法”有机整合了启发式教学、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尝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优点,真正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该研究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已拥有实验学校100多所,实验教师2000多人。研究专著《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中文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题主持人也应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课堂研究会上作关于“助学法”的专题报告,受到各国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
“助学法”依据三条公理而设计:其一,承认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其二,认可学习对学生而言是终身的事情;其三,承认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累积,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它的核心要义在于,改变教师在教学中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依附、顺从的地位,把机遇和挑战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真正发挥出激励、支持、助推的作用。故而,“助学法”在内容上提倡“三助”:助动力,助方法,助行为;在方法上也强调“三助”:自助、互助和师助,全方位、立体式的助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随着实验的推进,可以发现,“助学法”正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学生和学校。
它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实现了教师由内到外的脱胎换骨 其一,改变了教师的学生观。相信孩子是“助学法”得以成功运用的重要基石。学生观的改变,让教师由过去的指使、命令、训斥式教育,变成了尊重、激励、欣赏式教育,由过去视学生为分数的符号,转变成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人。
其二,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不再认为灌输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而是实行先研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带着主见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用渴望的心态上课,用研究的心态上课。这就让教学包含了情感,让教学充满了智慧。
其三,改变了教师的研修与成长方式。“助学法”讲求依据学生的学情而施教,即以学定教。本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设计了新路径,分为近景目标和远景目标两方面。近景目标,就是帮助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让教师填写“发展路径图标”,一式两份,一份留给教师,时常对照,查漏补缺,并强化自我发展的心理暗示,以便进行切合实际的、拾级而上的自我发展规划。另一份留给学校,小辩手,意在弘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汇总、梳理、分类、统计,找到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找准教学研究的重点和中心。教师发展的远景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采用四步走的方式,帮助教师逐步明晰自己的教学风格,即自定义阶段、他定义阶段、调试与明晰阶段、彰显风格阶段。目前,全校100多个教师都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优势。
无疑,“助学法”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善,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因欣赏孩子而提升了教育的幸福指数。
它改变了学生的成长状态,让学生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 “助学法”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做好“四小”角色: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主人。
其一,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状态。通过实验,学生变得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其二,学生的自学力、研究力、创造力明显加强。因为在“助学法”中,学生解决问题是块状的,这就让学生完整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便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三,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助学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现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穿什么校服他们定;吃什么饭菜他们定;学校的卫生他们管;集散的纪律他们管……他们是学校名副其实的“小主人”。
由于“助学法”吻合了学生好奇、好趣、好问、好胜、好探、好玩的特点,让教育更加顺应学生的身心规律,更加迎合学生的内心喜好,故而,也能够真正助推学生的成长。
它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方式,自下而上的行动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一,改变了学校管理的理念。“助学法”强调教学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励、支持、促进、助推,某种程度上看,就是用教师智慧的“退”换取学生精彩的“进”。一切管理,都在于唤醒与激励。为此,本校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强调学校文化的建设。精心在年级组和教研组多安插领头雁,让他们发挥文化的隐形功能;鼓励教师读书,用书籍的力量支撑教师精神的力量,提高教师的旨趣和品位;鼓励师徒结对,赋予教师间特殊的关系和身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增强教师的爱心和集体意识;创建基于合作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温情而积极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反思意识、进取意识。
其二,改变了学校管理的方式。开学初,将学校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制定出30条年度发展目标,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逐步实现目标。要求教师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整合,并建立起了自主学习、课堂改革、质量监控等十三个研究中心,人人参与其中。人人明白学校的努力目标,人人参与目标的设计、研究、执行与推广,在教师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研究的方法。也正是这样,教师成为了学校的设计者、管理者。
其三,改变了学校的对话平台。“助学法”无疑是本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本学期,学校先后接待前来学习“助学法”的十几批代表团,约1000人次。特别是在本校召开的全国首届“助学法”研究大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300多位教师,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现在,我们有了国内层面的“助学法”研究联盟、长三角地区学校共建共享联盟、南京市金陵新课堂联盟、与溧水、涟水拉手学校联盟、与四方小学一体化托管的联盟,这极大程度上改善学校的生态,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理论上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一项实验也不足以能撬动整个学校的变革。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只要把握住一些基本的原理,管理工作就会从指挥人到唤醒人,从命令人到激发人,从控制人到催生人。说它还是一项实验,意指:其一,对于“助学法”的研究还需深入,并清醒地明白,这一研究将永远在路上。其二,实验就是实验,我们并无意将其功能进行刻意地放大,而是努力从繁杂的工作思路中,理出一条主线,避免平均用力,避免四处出击,避免躁动盲动。其三,苏醒,意味着不循规蹈矩,不用老办法对待新事物,而是要激发活力,创新工作。但苏醒仅仅是一个开始,打破陈腐观念之后,如何重构与再建,这是一项更为艰难的实验。无疑,它会让我们更加抵近幸福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