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评价体系的缺陷及构建

2016-04-13 01:59
关键词:构建研究评价体系幸福感

刘 利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幸福感评价体系的缺陷及构建

刘利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幸福感是人们依据自己价值观和偏好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估,近年来其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幸福感的评价体系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微观幸福评价体系,另一种是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由于受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观点立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分为两方面,一是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由个人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构成;二是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由社会经济发展模块、生活模块、社会公平模块、环境模块构成。

关键词:幸福感;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幸福感评价体系的研究始于对幸福的研究,最初对幸福感的评价是基于客观的幸福水平,以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等经济学指标衡量,但是这种宏观指标难免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幸福感研究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是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各国学者曾用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相关研究。

经济学领域中,1948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首先提出幸福公式:幸福=满足(效用)/欲望。1974年伊斯特林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富人的平均幸福水平显著高于穷人,但是在跨国家幸福水平比较时,富国与穷国的幸福水平几乎一致。

心理学领域中,各学者主要根据不同的哲学理论将幸福划分为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并对此进行研究。1967年,心理学家华纳·威尔逊(Warner R.Wilson)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什么样的特质和形象是一个幸福的个体应该具备的。此后多数对于个人幸福感的研究都根据主观幸福感进行分析。

社会学领域中,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幸福的起源及其关系研究》中分析了人口和环境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分析了个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个人能力、种族、就业、休闲、收入、婚姻、宗教、事件等因素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中国首位将西方幸福学引入国内的学者是奚恺元,他曾说“我想找出影响幸福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是反差效应和适应效应两种,反差效应是自己与他人的比较造成的反差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感,适应效应是初接触某事物的不适应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感。随后国内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增加,大多从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入手,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

此外,不丹国于1972年设计应用了国民幸福指数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来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此后,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国民幸福指数衡量指标对国家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考察。如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健康长寿、教育获得、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来衡量国民幸福指数。

一、幸福感内涵

幸福感是人类主观产生的一种喜悦情绪,看起来十分抽象,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实的缥缈的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幸福观。

(一)理性幸福观。是人只有在理性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幸福。这个观点由苏格拉底提出,得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支持。理性幸福观的观点是:相对于人体感官的满足,人们应更加地重视道德水平和精神世界的的提高。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与实际生活是两个必须的存在,不能相互脱离,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社会与个人的幸福相互依存,只有两者的共同发展才叫做真正的前进。

(二)感性幸福观。其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和边沁。伊壁鸠鲁将主观幸福等同于个人的快乐。人的一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快乐。边沁把感性主义幸福观发展为功利主义幸福观,提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命题,并认为人的幸福程度是可以评价与度量的。他还提出了计算和评价幸福程度的要素,包括感受苦与乐的强度大小、时间长短、是否确实以及确实的程度、影响范围等七个方面,这开启了后世对于幸福感指数研究的先河。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幸福感评价体系构建必须考虑的一个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来源于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人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有益于社会的价值,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只有在确定的幸福观基础上,幸福感评价体系才得以建立。不同的幸福观,导致了各样幸福感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幸福感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幸福感的评价体系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微观幸福评价体系,包括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自己的未来保障等七个方面;另一种是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指用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幸福感。国民幸福指数包括人们对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政府管理、商业形势、国家安全状况等六个方面的指标。

(一)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

微观幸福感评价是直接对个人幸福进行的评价。目前多数研究均基于以下理论中的一种或几种来构建幸福感评价体系。

1.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为基础

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通过对人们生活质量的衡量得到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设计主观幸福感主要用于量化人们日常生活的生活品质。Campbell等学者提出将生活满意度和个人快乐感作为衡量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两个指标。其中,生活满意度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快乐感则是个人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是情感成分。以此为基础可以得知个人更多感受到幸福的关键在于提升生活满意度,增加个人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

在此基础上的幸福感评价体系主要从职业状况、社交关系、收入状况、健康状况和社会环境几个维度设计指标:。

2.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排列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上看,个人的一切行为均始于需求,每个行为的目标即满足自身需求,此时对幸福感的评价即是衡量人们期望与需求的满足程度。

郑卫星在文章《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个人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健康感、富裕感、归属感、认同感、安定感、愉悦感和满足感七个维度对个人幸福感进行评价

3.以幸福圈层理论为基础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主要适用于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而幸福圈层理论则由刘向东教授结合圈层结构理论提出的用以衡量个人幸福感的理论。幸福圈层理论从个体感受的不同亲疏程度出发,将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人自身、亲人社会、熟人社会、生人社会和自然环境五个逐级外推、相互衔接的层面。

(二)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

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可以被认为是由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衍生而来的,但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强调的是国家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内涵,其诞生主要是基于目前社会对于构建一个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政府考评标准的现实需求,主要用于评价政府作为和公共政策对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影响。目前我国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国民幸福总值(GNH)的测量,即以国民幸福总值的提升作为政府绩效目标,也以此作为一个衡量政府绩效的标准。

不丹国最早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由此不丹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其中指标的设置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随后对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层出不穷,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了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在他看来当今世界发展的重点应由社会经济转变社会幸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国民幸福指数评价方法——日重现法。日重现法就是以调查者的问题为向导,使被测试者重现一天中有关幸福的状态,并对这种状态进行测评。

随着国际上对幸福指数的研究逐渐兴起,中国也开始重视国民幸福指数的测评。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幸福指数调查。其主要衡量幸福观的指标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健康、社会福利、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杨作书教授2006年构建了一套国民幸福指数,从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制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来确定国民幸福实现值,作为评价国民幸福指数的依据。2011年广东省发布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从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个部分分别对幸福感进行评价。其中客观指标包括个人的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服务、权益保障、公用设施、社会安全、人居环境等个人相关项目。主观指标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对个人幸福程度进行总体评价。其评价指标分别是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环境、社会公平、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政府服务。

三、幸福感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和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的提出是幸福感研究的重要进步,但这两种评价体系由于受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观点立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

(一)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

1.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从个人出发,在做出评价之前需要对个人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基础信息,这种方法虽可行,但其本身具有缺陷:

首先,问卷调查形式可以调查到的范围通常不够广泛,数量不够,达不到要求,这使得到的数据本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幸福程度。

其次,在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可用问卷,甄别这些问卷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导致这样的问卷表现的数据具有不可靠性。

最后,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不同调查得出的数据之间没有可比性。

2.幸福感评价指标选取体系不够成熟,分类缺少逻辑性、合理性、层次性;所选维度存在交叉现象,指标错位不清。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幸福感评价后体系的各种指标的解释和修正上,而在幸福感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编制的效度检验上则关注较少。此外,传统的幸福感评价体系忽视了心理学理论的作用,将统计技术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对评价对象心理特征的关注度不够,同时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也缺乏理论支撑。

3.目前,有关幸福感评价体系的国外研究较多,而国内研究还比较欠缺,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幸福感评价体系的本土化研究不足。虽然幸福感跨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差异是幸福感评价标准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大部分国内学者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大多都是直接套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量表,而这些直接套用的国外量表都是针对国外的具体情况,而对我国居民幸福感评价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二)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

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通常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对幸福感进行评价,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整体的幸福感。通常采用的是国家已确认的数据,所以在数据的搜集上不会出现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中的数据真实性问题,但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常把国民幸福指数来作为测量结果的重要指标,然而国民幸福指数有量纲,是绝对数。对于该指数的测算标准,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得出一套可以精准测度且得到全民认同的测算方法。

四、幸福感评价体系的构建

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与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各有其优劣,本文将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分为两方面进行。

(一)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构建

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由个人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构成。其中个人与家庭因素包括收入状况、健康状况、性格偏好、业余休闲、工作就业指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治安满意度、社会公平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指标;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指标。

1.个人与家庭因素

收入状况。用个人收入状况与当地平均收入状况相比较,反映其物质充裕程度,以及个人生活质量。

健康状况。观察个人近期是否身体有异。通常健康状况对个人幸福感甚至家庭幸福感影响很大。

性格偏好。容易满足的个人通常在同样的物质情况下幸福感更强,而追求较高的人通常只有在实现目标时才有较强的幸福感。

业余休闲。业余休闲活动可以给个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带来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工作就业。日常工作就业的时间长度以及强度对个人日常的幸福感影响较大,通常适当的工作可以给个人带来充实感,但过度的工作造成个人的疲乏,幸福感降低。

2.社会因素。

社会治安满意度。稳定的社会给个人基础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潜在影响着个人的幸福感。

社会公平满意度。公平是每个社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个人对社会公平的满意程度十分强烈地影响着个人生存在该社会的幸福感。

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保障是社会给每个个人生活的底线保证,给个人带来安全感,在此基础上个人较能感受到幸福感。

人际关系满意度。人际关系是个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不论是和亲属、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都会对个人的情绪有极强的影响。

3.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满意度。雾霾等环境关键词的兴起说明现在自然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之大,包括天气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个人幸福感都会有其影响。

生活环境满意度。个人每天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潜在但强烈地影响着个人的幸福感。(见表1)

表1微观幸福感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个人与家庭因素收入状况健康状况性格偏好业余休闲工作就业社会因素社会治安满意度社会公平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

(二)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构建

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由社会经济发展模块、生活模块、社会公平模块、环境模块构成。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模块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生活模块包括人均住房面积、离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社会公平模块包括基尼系数、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环境模块包括环境质量指数、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

1.社会经济发展模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个报告期内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国家常住人口总数得到的比值,是用于衡量该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国家的人均GDP越高,其社会福利水平也就越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反映的是城镇居民可以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现金收入部分,主要用于衡量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是农村居民在一个报告期内不论渠道取得的总收入减去期间发生的费用后得到的收入总和,主要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2.生活模块。

人均住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总住房面积/常住人口数。稳定的住房可以给人带来安定感,在此基础上较易衍生出幸福感。

离婚率。目前我国离婚率持续增高,但据调查,已婚的人幸福指数高于单身。离婚率的持续增高,可能导致国民幸福指数的降低。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主要用于衡量国家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通货膨胀的发生、物价的上涨则与国民幸福息息相关。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来源于恩格尔定律的指标,恩格尔定律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时,其用于购买生存性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占比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则是这一占比数据,通常用来衡量国家或者家庭的富裕程度。

3.社会公平模块。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假设当基尼系数为最大值“1”时,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公平的状态,则此时居民幸福感一定很低,。

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也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其他产业。所以农业不仅关乎国家大发展,也关乎每个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是每个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保障性因素。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普通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民生、民富的很好的指标。

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卫生费用主要用于社会医疗卫生建设的费用。所以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越大的情况下,居民就能享受到更好的社会医疗卫生条件,这是对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一项保障。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从业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社会稳定情况,稳定的社会状况必然有利于居民幸福感的产生。

4.环境模块。

环境质量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为合成指数,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综合而得,主要应用于评价地区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源治理效果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

森林覆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大量的绿地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幸福感。

人均耕地面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耕地面积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太高,其次也会对自然环境有直接影响,侧面影响着国民幸福感。(见表2)

表2宏观幸福感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模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生活模块人均住房面积离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社会公平模块基尼系数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环境模块环境质量指数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

对于幸福感评价体系,一直没有一个得到全民认可的评价标准,这也侧面证明了幸福感评价体系中的指标不可能做到完备与穷尽,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适用的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民需求层次的提升,对幸福感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及时的调整改进,以尽可能更符合当前环境。同时,未来幸福感评价体系的研究应在注重理论导向和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整合其研究方向、创新其研究方法,力求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康君.幸福涵义与度量要素[J].中国统计,2006(9).

[2]郑卫荣,刘志昌.国民幸福指数核算法的构建和运用[J].统计与决策,2012(9).

[3]姜海纳,侯俊军.国民幸福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3(23).

[4]牛松,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财经大学.2010.

[5]奚恺元.幸福的学问——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J].管理与财富,2006,11:005.

[6]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5(3):336-338.

[7]Samuelson P A.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J]. The Economic Journal,1948,6(2): 24.

[8]Wilson W R.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7, 67(4): 294.

[9]Argyle M. 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J].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1999,2(8): 353-373.

(责任编辑吕晓英)

The Defects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Well-being and Its Construction

Liu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Well-being i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satisfaction of one’s own living conditions based on their code of values and preferenc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widespread research concerned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well-being is for the individual’s micro sense of happiness as well as for the national macro happines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icro and macro evaluation systems of well-being, analyzes their respective defects, and creat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ept of well-being in Marx’s philosophy of happiness.

Key words:well-being;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作者简介:刘利(1971-),男,四川隆昌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甘孜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幸福感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6065301;硕士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4XWD-S1202。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1-0102-06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1.017

猜你喜欢
构建研究评价体系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高职卓越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互联网+”实训室构建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