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理
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鸟
2004年5月的一天,恰逢内蒙古赤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刚刚成立,我们便接到群众电话称:在本市红山区小新地村农田,捡到一只不知名字的受伤“大鸟”,请示林业部门处理。接到电话,时任中心主任的我立即带人赶赴现场,发现受伤的“大鸟”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大鸨,随即开展了救治、放飞、公布野生动物救助电话等一系列程序化工作。此活动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赤峰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报道。
大鸨救治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随即就不断有群众打来有关救助野生动物的电话,有的群众还自发地领养伤病野生动物。此后的几年,每年都有群众送来伤、病的大鸨。据群众反映,拾到的大鸨均为病弱单体,没有见到过健康群体。
这些大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市,有没有大鸨种群生存?一连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摸清这些家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决定开展全市大鸨调查。
设计两条寻鸨线路
大鸨体型较大,差不多有“羔羊”般大小,故此,当地人称其为“羊鵏”。大鸨属涉禽,善奔走,也能飞翔,喜栖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在冬季和迁徙季节,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
展开世界植被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森林带和荒漠带之间,有一条时宽时窄呈带状连续展布的绿色条带,这就是著名的欧亚大陆环球草原带。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草原的“缩影”,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她的东翼上。
赤峰地处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过渡地带,西北与蒙古高原腹地的锡林郭勒草原相连,向东南进入松辽平原的科尔沁草原;大兴安岭山地自东北向西南在草原上舌状延伸并与燕山交汇,两大山地不仅成为内蒙古内外流水系分野的屏障,也造就了森林、草原交错的地带性植被,再加上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分别横亘在东、西部,使赤峰具有森林、草原、沙地、湖泊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动、植物区系复杂。具备这样环境条件的赤峰应该是大鸨的理想家园。
根据上述因素,我们制定出两条寻鸨线路:西线为克什克腾旗西南桦木沟自然保护区起,经浑善达克沙地至克什克腾旗的贡格尔草原;东线为敖汉北部科尔沁沙地起,经科尔沁草原至北部大兴安岭南部山地。
由于有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项目的资金支持,我们聘请了内蒙古大学邢莲莲和杨贵生两位教授做技术指导,兵分两路同步进行。
2010年初春,寻鸨项目开始实施。北方的3月春寒料峭,严冬的积雪还没消融,草原上便有了大鸨调查队员的身影。
桦木沟,发现10只大鸨
桦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西北部,是燕北山脉七老图山的末端,由于燕山造山运动与大兴安岭山地碰撞挤压隆起,这里成了燕山的高地,与蒙古高原浑然一体,被称为“坝上”。华北森林与蒙古高原草在此交汇,森林以白桦林为主,故得名“桦木沟”。茂密的森林与波状起伏的丘陵草原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景色宜人。
据当地向导介绍:这里春秋两季见到过“羊鵏”(大鸨),成帮成群的,到5月就走了,夏天没见过。他的话给我们这些寻鸨人增强了信心。
时间正值3月下旬,山上的积雪刚刚开始融化。清晨的高原天气十分寒冷,沟谷河道的冰面仍然像镜面一样滑得不能站人,吉普车需要启动“加力”才能通过。白桦和落叶松林仍然处于冬季状态,透过林冠层能清晰见到林下的积雪和林中大型野生动物的一举一动。吉普车沿崎岖的山路在林间穿行,不时地在林中窜出棕色的野猪和昂首翘臀的狍子,偶尔也能惊起在林中觅食的顶着树枝一样大角的野生马鹿。
穿过森林便到了开阔的谷地,河漫滩上的柳灌丛先知了春的到来,膨大的柳絮芽苞向人们昭示着春的气息。谷地之外便是开阔的草原。
桦木沟原本是一个林场,2001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仅有一个不到百人的村落,是林场职工自己的“小镇”,人口稀少。只有夏天旅游旺季,才繁华些,真的让人有些“城镇”的感觉,春秋冬三季,“外”人罕至,安静的宛如世外桃源。
2010年4月6日,清明节刚过,我们寻鸨队员来到了保护区于家店大山附近。虽然称之为“大山”,但是这里绝非森林覆盖的山峰,只是一个由疏林和杂类草覆盖的丘陵山地,有白桦、五角枫、榆树等各种树木,团团簇簇。每当秋季,五彩斑斓,故当地人称之为“五彩山”。五彩山下是一河谷,沿河两岸为开阔的草原,这里是滦河源头吐力根河的发源地。
草原上的积雪已经融化,陈年的枯草暴露无遗。也许是草籽和雪水为大鸨提供了食物和水源的缘故,吉普车的正前方出现了一群晃动的动物。向导老曹告诉我们:前面活动的就是大鸨。我们赶紧停下车,举起望远镜仔细观看,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10只。
邢老师兴奋不已,她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一边告诉我们:“是大鸨,没错,是大鸨!”然后,她就边观察边描述着识别特征,教我们野外识别方法。
“大鸨,大型鸟,嘴灰色;脚暗灰色;头颈淡灰色;上背以后棕黑横斑相杂……雄鸟喉侧具‘胡须。”我们边听边观察,默默地将这些特征“印”在脑海中。
“是雄鸟!”邢老师告诉我们说。
我们观察到的10只大鸨全部是雄鸟。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顺利了许多,我们在东杆子沟、西杆子沟、蘑菇场泡子都分别看到了大鸨,数量分别是6只、4只和8只。
老曹告诉我们:“夏天这里游人多,还有牧民的牧场点,没有大鸨,只有春秋两季它们才来。”后来的调查证实了老曹的话。
贡格尔草原,
20只大鸨在悠闲觅食
西线考察的终点站是贡格尔草原。
贡格尔草原位于克什克腾旗西部,地处于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蒙古高原,因古老的贡格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达里诺尔湖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贡格尔草原上。endprint
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大鸨考察,我是有十足的把握的。早在1989年,我随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生野外实习,在达里诺尔湖南岸草原上,曾偶遇过一巢刚刚破壳的大鸨幼雏。实习指导老师说:在达里诺尔发现繁殖大鸨,说明这里是有记录的中国大鸨繁殖区的南界。
达里诺尔湖总面积238平方公里,是一个火山堰塞湖。夏季白昼时间长,湖泊和草原食物充足、地势开阔,利于幼鸟觅食与练飞。达里诺尔成了候鸟繁殖的家园和迁徙停歇的驿站,真可谓“百鸟乐园”。
由于高原气候的寒冷,2010年3月中下旬,我们的“先遣部队”无获而归。
时间转眼到了4月,草原上的大部分积雪已经消退,湖边和河口地带出现了小的水面,凤头麦鸡出现在滩涂和河口。渐渐地,达里湖湖面出现了裂缝,水面逐渐扩大。几只普通燕鸥时而掠过湖面,时而停落在裂缝边的冰面上,赤麻鸭也开始成对地在湖边滩涂觅食,候鸟回来了。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我们照例早起寻鸨。吉普车在从渔场通往牤牛泡子的路上慢慢地行进,车里的人都东张西望地看着窗外,期盼着有惊喜的发现。
窗外是坦荡如砥的草原。地质资料记载,早在距今22万年-25万年,达里诺尔湖是历史上湖面最大时期,当时湖面比现在湖面高出64米,吉普车所走的路面曾经是古湖底。而今,湖面退缩,湖底完全草原化,只有团团簇簇的芨芨草和裸露的白色盐碱斑,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是古湖底。远处,砧子山、嘎松山等古火山锥端坐着,默默地观看着达里诺尔万物生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各种剧目。
芨芨草是丛生根茎禾草,植株高大,坚韧,适口性差,牧民很少到芨芨草滩放牧,芨芨草滩间的其他牧草因此得以保存。大鸨喜欢在芨芨草滩活动,除了食物充沛,更重要的是高大的芨芨草能提供良好的隐蔽。
行至北河口附近,吉普车突然慢了下来,司机告诉我们,在车的左侧远处草滩上,有大鸨活动。顺着司机指点的方向,我们看到有一群大鸨在悠闲地觅食,在长焦镜头里,20只大鸨集群构成了优美的画面,背景是嘎松山——百万年前的古火山。这一天,是2010年4月15日。
达里诺尔湖北岸,
火山灰石蛋之间的大鸨卵
时间转眼到了5月中旬,达里诺尔湖已经碧波荡漾。华子鱼开始逆流而上,洄游繁殖,湖泊中各种鸥鸟开始集聚在华子鱼群经过的地方捕食、求偶、交配,上演起了“捕食与爱情”的喜剧。返青的草原上,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禾草们也张扬地舒展开嫩芽,香气扑鼻;冬眠中醒来的昆虫,在初绽的花朵嫩芽间翩翩起舞。
大鸨更不甘寂寞,雄性大鸨昂头翘尾,展露雄姿,炫耀求偶。“婚配”之后,它们或继续北上,或在贡格尔草原选中理想的“产房”。
大鸨性机警,常选择干燥、僻静、无干扰的地带营巢,想观察到它的繁殖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3年6月5日,在达里诺尔湖北岸渔场通往鲁王城路上,吉普车抛锚。抛锚地点是一处火山熔岩台地,散落的火山灰石蛋吸引了我的注意。石蛋青灰色,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矿物质被燃烧后留下的小孔隙,表面经上百万年演化,生长了色彩斑斓的地衣,格外美丽。正在这时,突然发现就在我观察的几块火山灰石蛋之间,赫然摆着两个硕大的鸟卵。卵表面光滑得具有光泽,呈橄榄绿色,上面布满褐色斑点。我情不自禁地惊叫道:“大鸨蛋,这有两个大鸨蛋。”邢老师闻声过来,经鉴定确认是大鸨的卵。经测量,卵大小为77.6 毫米×55.7毫米,重104.5克。这大鸨的巢是地面巢,巢简单,无巢材,只是在火山石之间平坦处刨了个小坑。由于大鸨的活动,周边的植物冰草已经稀少。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石头表面颜色与大鸨卵和上体颜色相似,如果大鸨卧在这里,极易被混淆,难怪它选择这里做巢,多么好的保护色呀!
白音敖包,
起飞的大鸨露出大片白色羽毛
从达里诺尔向东北驱车50公里,便到了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
白音敖包是蒙古语,译为“美丽富饶的山峰”。这里是为保护中国特有树种沙地云杉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贡格尔河的发源地之一。
贡格尔河上游有两个支流,即敖包前河和敖包后河,两河在绕过白音敖包山之后汇合成贡格尔河。围绕白音敖包山,由于两河的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平坦的金露梅灌丛化草原和湿生草甸,听说这里有大鸨,我们前来探个究竟。
得知我们来找大鸨,保护区主任刘广田自告奋勇,亲自驾车当起了我们的向导。我坐在他的车中,听他聊这里大鸨的故事。
“这个保护区范围内有两群大鸨,每年都来,一群在敖包山后的台莱花,一群在三道沟。每年春秋两季就固定到这两个地方,5月下旬以后到五星台子和老虎洞繁殖,繁殖时看到过4对,也见到过三五成群活动的,可能还‘没成家吧。”刘主任调侃地说。
保护区内没有路,吉普车完全是在沙丘间任性地穿行,上梁、下坡、左转、右绕,几个回合过来我便迷失了方向。
前面地势突然开阔,敖包后河出现在眼前。时间已是4月下旬,天气转暖。河水蜿蜒曲折,静静地流淌着。金露梅的芽苞开始膨大,寸草苔已返青形成了毛茸茸、绿茵茵的草甸。草甸和灌丛间,不时有百灵鸟飞起,喜鹊、乌鸦也忙碌地飞来飞去,寻找着它们喜欢的食物。
吉普车停下来,司机关闭了马达。
刘主任打开车窗,静静地听着窗外的动静,不远处的柳灌丛中传来了“咕噜-咕噜”的声音,他告诉我:这是黑琴鸡发情争斗的叫声,有了黑琴鸡,就会有大鸨。在白音敖包,大鸨和黑琴鸡是相伴活动的。
吉普车再次发动。
前面500米远处,有几个晃动的小点,“大鸨,看,在前面,”刘主任悄声告诉我。我赶忙举起望远镜,果然前面有几只大鸟在走动,昂着灰色的头,上体棕色。车越来越近,看得越来越清晰了。突然,大鸟们好像发现了我们,警觉地停了下来,竖起了脖子。随即颈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扇动双翅,双脚离地——起飞了。起飞后的大鸟扇动的双翼上露出大的白色斑块。这一切特征证明这群大鸟无疑是大鸨。这是贡格尔草原上发现的大鸨的新分布地。endprint
五星台子,
孵卵的雌鸨将头紧贴着地面
观察大鸨的繁殖行为,是寻鸨工作的重要环节,观察地点设定为白音敖包老虎洞和五星台子。
老虎洞地形属于沙地疏林草原,人迹罕至,适合大鸨繁殖。2012年5月15日,吉普车慢慢地在沙丘间寻找着。季节已经进入了春末夏初,沙地进入了百鸟恋爱季节,黑琴鸡发情的“咕噜”声达到了顶峰,疏林草原百鸟齐鸣。
翻过一个又一个沙丘,我们来到了一座较高沙丘的顶部。制高点上视野总是开阔的,但见远处丘间地边上,两个雄性大鸨正昂首翘尾,“端起”双翼,绅士般跳着有节奏的舞步,引吭吟唱。
五星台子位于贡格尔草原的东北端。由于靠近大兴安岭山地,年降雨量和土壤性质发生了变化,草的种类也随之丰富起来。由于是牧民的打草场,没有放牧的干扰,5月下旬已是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早春的白头翁和蒲公英刚刚凋谢,委陵菜、野罂粟等夏季的野花又竞相开放,黄的、白的、粉的、蓝的,五颜六色,数不胜数。
大鸨杂食性,以植物为主,昆虫是成鸟“副食”和幼鸟的“主食”。五星台子上的嫩花、嫩叶和昆虫为大鸨提够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是理想的繁殖地。
2012年5月21日-30日,我们的观察收获甚丰。
5月21日清晨,晴,白音敖包五星台子,西北漫岗上,发现大鸨2只(雌雄各1只)。雄性在高处警戒,雌性在附近活动,后来趴下,可能是孵卵繁殖。
5月22日清晨,晴,白音敖包五星台子发现3只大鸨,2只雄性,1只雌性,分散活动。附近有蓑羽鹤一对,草原上蒙古百灵、云雀较多。另外,复查昨天发现的那对大鸨,仍然在原地活动。
5月23清晨,晴,白音敖包五星台子三道沟口,发现大鸨4只,3雄1雌。同时在附近发现蓑羽鹤1对。三道沟沟口柳灌丛附近,发现大鸨3只,雄性2只,雌性1只。
…………
同事小杨的野外记录表明,五星台子发现大鸨12只,其中雄性8只,雌性4只,判断有4巢繁殖大鸨。大鸨的伴生种有蓑羽鹤、蒙古百灵和云雀。
此后的几天,我只身一人小心谨慎接近一对确定巢位的繁殖大鸨,试图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繁殖行为。发现仍是简单的地面巢。雄鸟在附近高坡上警戒,发现我接近它的巢,立刻低头、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发出“哈哈”的喘气声,想吓退我。也许是正是孵卵的关键时期,雌鸨的鸟头紧贴地面,一动不动,但却双目圆睁,警觉地观察着我的一举一动。孵卵大鸨棕色的脊背远远望去像草原上自然散落的一堆牛粪,保护色伪装得极其自然,即便是你走到近前,也很难发现它。我顿时对大鸨缜密的护巢行为肃然起敬。
为了不干扰它们繁殖,我赶紧拍了照片悄悄地离开,再也没有打扰它们,心里默默地祈求上苍保佑这对大鸨夫妻能顺利地迎来小鸨儿的降生。
高格斯台,见证雄鸨的争斗
东线起点位于西辽河平原,属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人口稠密。可能是人为干扰强烈的原因,多日调查未果。于是我们决定直奔终点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这个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东北部边界,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草原广阔而原生态。
调查是在2013年“五一”小长假后进行的。保护区负责野外巡护工作的副局长介绍,在高格斯台罕乌拉,只有4个地方见到过大鸨,分别是亚特图、塔丽花嘎查、三泡子和布日嘎斯台河流域。
5月7日,我们首先来到了塔丽花嘎查,这里是夏季牧场,出场的牧户已经搭起了蒙古包,草原上散落着数千只牛羊。由于连续干旱,丘陵坡地上几乎没有了禾草,只有河流两岸水分较好的地方尚存一些绿茵,原本在坡地上穴居的旱獭,也“逐水草而居”移居到河岸边。这样“繁荣”的景象,当然不可能有大鸨驻足了。
5月8日,我们向东前往亚特图。这是一片丘陵草原,吉普车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岗,沿途的草原风光让我们饱览了夏季牧场的风姿,雪白的羊群在天边游荡,蒙古包像散落的大雁。
吉普车左前方不远处,一群蓑羽鹤在丘陵坡地上悠闲地觅食,数量大约20只。
又翻过一道小山梁,发现远处有一个白色小点在移动,坐在前排的杨贵生老师说:“远处好像有一只鸨。”车停下来,我用望远镜仔细辨认,果然是一只雄性大鸨,它正翘起扇子般的尾巴炫耀雄姿。仔细搜索了很久,没有再发现大鸨。可能是因为附近有羊群干扰的缘故,这只大鸨开始移动,远离了羊群,又过了一会,可能是感觉到还不安全,起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5月9日,我们穿过白音朝鲁沟,绕道玛伦坝,目的地是乌兰山后三泡子附近的草原。沿途仔细观察寻找,上午无果。
简单的野餐后,下午来到三泡子附近。这是草原低洼处自然形成3个湖泊,湖泊虽然不大,但是常年积水,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水源。不远处,两只蓑羽鹤悠闲地在附近觅食,泡子周边已经绿草茵茵。我拿起望远镜观察,在泡子南侧的草地上,如愿以偿地发现5只大鸨。
5月10日和11日,调查点是布日嘎斯台河流域。布日嘎斯台是蒙古语,意思是“长柳条的地方”。柳条是柳灌丛的枝条,长柳条的地方一般都是沼泽湿地。
布日嘎斯台河流域这片湿地,不仅长有柳灌丛,还有大面积的苔草沼泽,河边阶地上是芨芨草滩和贝加尔针茅草原。
我们顺流而下,吉普车的马达声惊飞了一群黑鹳,它们在湿地上空盘旋。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喜欢在山区河流附近活动,以小鱼虾为食。
继续前行,4只蓑羽鹤在河漫滩草甸上觅食,两两一起,显然是两对“夫妻”。
护林员老邢告诉我们:“前几天在这里看到过两群羊鵏,每群30只左右,有的羊鵏还扎撒翅膀、撅起尾巴,可好看了。”虽然他说的是方言土语,但是我们明白,这两群大鸨来到这里时已经进入发情期了。
下午3时许,我们来到保护区与锡林郭勒盟接壤的一片芨芨草滩附近,突然在草滩中发现两只大鸨在争斗,附近还有6只大鸨,直挺挺地竖起脖颈,可能是在观战吧?endprint
大鸨进入发情期,雄性间争斗是必然发生的。争斗时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竖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传说中的雄鸨争斗的场景,让我们真切地见证了。
赛罕乌拉,
一群大鸨在林缘迈着“碎步”
早在1995年,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收集到一只死亡的雌性大鸨,据送鸟的羊倌说他是在保护区的乌兰坝捡到的。为此,还将乌兰坝规划为核心区之一。然而,此后的监测中,该区域一直没再记录到大鸨,直到2013年。
2013年5月10日,巴林右旗森林公安局局长潘金打电话告诉我,在赛罕乌拉海青坝救助了一只得病大鸨。
海青坝?大鸨?莫非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真的又来了大鸨?带着疑问,我们赶到赶赴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海青坝。
海青坝保存着以贝加尔针茅草原和沙地疏林为主的疏林草原景观。这里没有放牧,只有小规模的旅游开发。
穿过赛罕乌拉荣升森林景区,地势越来越开阔,吉普车沿着海清河源头湿地一路攀高,来到了海青坝上。虽然已经是5月中旬,但这里杜鹃花和山杏花却刚刚开放。
在坝上寻找了一天,未见大鸨踪影。找护林员询问,他说去年开始就来了六七只羊鵏,前几天又看见几只。我们断定这里肯定有大鸨,于是决定住在管护站,第二天早起调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又到坝上寻找。这次不虚此行,在路西侧远处的疏林林缘,果然有七八只大鸨在活动,它们排成一路纵队,迈着“小碎步”在草原上悠闲地行走。队里有一只雄鸨还炫耀着舞姿。
连续3年的观测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海青坝,大鸨由最初的7只增加到15只,活动范围40平方公里,居留型为夏候鸟。
赤峰大鸨知多少?
赤峰地处内蒙古东南部,东经和北纬均跨越4度以上,东西跨度达375公里,从渤海沿海到赤峰,直线距离仅300余公里。大鸨从沿海迁徙到赤峰,便捷的通道是经辽西平原进入赤峰境内,再到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草原,繁殖或向北到达蒙古高原。从西南、华北方向迁徙而来的大鸨,便捷的通道是从京津方经河北赛罕坝到桦木沟地区,再穿越浑善达克到达贡格尔草原,就地繁殖或再向北迁徙。
从调查数据分析,赤峰境内大鸨到达每个停歇点的时间均在3月末4月初,无论是从东北还是从华北迁来的大鸨,只有直线迁飞才能同时到达相同纬度的目的地。这也证实了大鸨在赤峰遵循着我们探索出来的这两条迁徙路线。
赤峰寻鸨是有收获的。经过几年的寻找,我们初步查明:在赤峰有13个大鸨迁徙停歇区,7个筑巢繁殖区。根据观测数据估算,赤峰境内的大鸨总数有160余只,其中繁殖的有40余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