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斑鸨荒漠奇珍

2016-04-12 09:38赵序茅
森林与人类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群杨维雌鸟

赵序茅

波斑鸨属世界级濒危鸟类,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它有3个亚种,即加纳利亚种、非洲亚种和亚洲亚种。亚洲亚种的分布区从阿拉伯半岛中部,经中东、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直到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国。

在中国,波斑鸨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它们有极强的保护色,生性机警,听觉、视觉俱佳,能在数百米外对天敌预警,并且行动隐匿,善于奔走,奔跑时速可达30千米。因此,即便是祖祖辈辈在波斑鸨分布区放牧的牧民,也难得见到它们的身影。但再隐秘的鸟儿也难逃研究者的“法眼”,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杨维康研究员就对波斑鸨进行了深入研究。

适应荒漠

波斑鸨属鹤形目鸨科鸟类,是大型陆栖鸟类,体重1千克-2.5千克,体长 55厘米-65 厘米。头、颈披黑白两色长羽。尾羽呈沙棕色,尾、背具黑色横斑,形似波纹,故名波斑鸨。波斑鸨是大自然赐给荒漠的奇珍,是一种典型的荒漠鸟类,极耐干旱,栖息于降雨稀少(年降雨量少于 220 毫米)、视野开阔、地势平坦并稍微起伏的干旱荒漠草原。

在新疆,波斑鸨的夏季栖息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旱生和盐生荒漠植被广泛分布,它们偏好植被稀疏、低矮,并镶嵌有相对较高的灌丛块。有研究表明,在沙特阿拉伯,植物物候成为波斑鸨在夏季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它们从不出现在极端干旱的地带,相反,总是选择那些与周围环境相比植被长势较好较绿的区域。而杨维康在木垒的研究未发现植物物候对波斑鸨夏季栖息地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在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波斑鸨避开植被高度超过1米的区域。杨维康的研究发现,波斑鸨在新疆木垒避开高度0.4米以上的浓密高灌丛块,而选择视野开阔,植被盖度和高度均较低的区域。杨维康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沙特阿拉伯的夏季极端高温干旱, 波斑鸨栖息地植被极其稀疏而且多数植物落叶休眠,波斑鸨为获得充足的食物,只能选择有可食绿色嫩叶的地带。在新疆木垒,波斑鸨夏季栖息地植被的整体盖度相对较高,食物丰富,隐蔽条件良好,在这种栖息环境中,波斑鸨趋于避开植被盖度、密度较高,捕食者时常出没的地段。

波斑鸨有一系列适合在炎热干旱的新疆荒漠草原生活的技能。它们是典型的杂食性鸟类,以多种植物、节肢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为食,其食物种类极度多样而有季节性变化。春季, 波斑鸨主要采食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豌豆等, 在冬季则主要采食谷类及油料作物如芥末,采食部位为作物的绿叶和绿芽。在夏季,它们采食多种节肢动物,如蝗虫、蟋蟀、蜣螂和各种甲虫以及白蚁、蚂蚁、蜘蛛、蝎子等。其中,蝗虫和蟋蟀为幼雏的重要食物,拟步甲是成鸟在春季重要的食物来源。除此之外,它们也捕食多种脊椎动物,如蜥蜴和小蛇,有时甚至捕食在地面营巢的鸟类,如百灵和沙鸡的雏鸟。

在炎炎夏日,波斑鸨在正午喜欢纳凉于猪毛菜灌丛下。猪毛菜是灌丛下生长的多种短命植物,是波斑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尤其在干旱荒漠地区,水是维持波斑鸨新陈代谢的必要物质,而木本猪毛菜的叶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在野外调查中,杨维康曾多次观察到波斑鸨采食木本猪毛菜的嫩枝叶。

为了回避夏季烈日曝晒,波斑鸨多在晨昏活动,这可能是它们对干旱炎热生存环境的适应。因为在炎炎烈日下活动,体内水分极易丧失而导致新陈代谢紊乱。此外,晨昏活动模式与采食食物有关。荒漠昆虫是波斑鸨非常重要的一类食物,在干旱条件下,昆虫体内含水量维持在50%左右,从而为采食它们的波斑鸨提供至关重要的水分来源。

繁殖和成长

4月至6月是波斑鸨的繁殖季节,雄鸟选择地势较高的开阔地进行炫耀,展示健壮的身体、华丽的羽毛、优美的舞姿以博得雌鸟的青睐。波斑鸨没有固定的伴侣,实行多配制。

每年三四月份,雄性波斑鸨就会成群结队地来到新疆的荒漠草原上,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的小半灌木中选择抢占最适合自己的领地。它们选择这种环境,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躲避天敌——沙狐,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让雌鸟发现自己。雄鸟选好自己的领地之后, 就开始炫耀其华丽的婚装。

为了适应环境,波斑鸨羽毛的颜色与周围生境相似,但这同时也给同类之间的识别带来了困难。因此,雄性波斑鸨在求偶炫耀时总是充分利用其胸前白色的羽毛。当雄鸟展开胸前羽毛并开始小跑时,雌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它。雄性波斑鸨炫耀时,首先竖起头顶及颈部的羽毛,倒翻起胸部的羽毛,向后弯曲颈部使头部向后贴垂到背部,而后开始作之字形、环形、曲线或直线快步小跑。快跑持续1分钟-2分钟后,突然停止,抬起头来小心观察周围环境片刻,再接着重复炫耀。

在追踪波斑鸦的过程中,杨维康也是利用了雄鸟的这一炫耀行为, 架起双筒或单筒望远镜, 只要看镜头中晃动的白点就很容易捕捉到目标。

到了4 月中旬,波斑鸨一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配偶,然后开始产卵繁殖。波斑鸨的窝大多建在地面上,呈浅盘状,里面偶尔可见一些细沙和几根羽毛。波斑鸨的巢极简单,形如浅盘置于地面,下无任何铺垫,上无任何遮挡。实际上,就是在地面刨出的一个浅坑。伏巢孵卵的亲鸟须承受夏日正午的烈日照射,以避免阳光直射卵巢导致温度过高和水分丧失而出现死胚。

波斑鸨窝卵数2枚-6枚,3枚-4枚卵的窝居多。波斑鸨的卵呈青灰色,散布褐斑,与周围杂草的颜色相似。再加上窝很浅,所以即使近在眼前,也很难发现。雌鸟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就开始伏窝孵化。在此期间,它总是左顾右盼,以防止天敌和人畜的侵害。到了孵化后期,雌鸟对窝的保护意识更强,一般情况下都不离窝。在孵化后期,雌鸟除了取食和排泄外,几乎整天都伏在窝上。雏鸟破壳前一天,雌鸟似乎知道要破壳,具有更强的护窝习性。当人靠近窝时,雌鸟会本能地离开窝, 但母性又使它只离窝几米远,绝不走远,然后拉开翅膀,竖起并展开尾羽,企图把人吓跑。23天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为早成鸟。雏鸟破壳后,雌鸟即携领雏鸟离巢。35日龄雏鸟即可短距离飞行。

在新疆木垒,波斑鸨的天敌主要是沙狐。在遭遇沙狐侵扰时,不同年龄段的雏鸟采用不同的逃避策略。

刚孵出的雏鸟非常小, 全身湿漉漉的,绒毛干后便可以站立行走。雏鸟会被雌鸟带到食物丰富的地方。当人靠近时,它本能地躲到附近稀疏的草丛里, 与草混为一体。15日龄以内的雏鸟在遭遇天敌时,会挤成一团蹲伏于地表,一动不动,凭借自身的保护色融入环境。此时,雌鸟会作出折翼状姿态,在距天敌10余米处奔逃,以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直到天敌放弃搜寻雏鸟远去,雌鸟才回到雏鸟藏身处。15日龄至35日龄的雏鸟腿部强壮有力,已经能做短距离的快速奔跑,在遭遇天敌捕食时,会飞速四散奔逃,扰乱捕食者的视线,在奔跑百余米后,突然止步蹲伏于地表,从捕食者的视线中消失。此时,雌鸟通常距雏鸟隐匿点200余米处环绕奔走,以观察事态发展。

35日龄以上的雏鸟,已经可作短距离的飞行。在遭遇沙狐追逐时,它们会相隔10余米快速奔逃,此时雌鸟通常跑在最后,以吸引沙狐。当沙狐接近时,雏鸟会陆续起飞,飞行数百米后落地奔逃。通常雌鸟会在所有雏鸟起飞后才起飞,并且很快落在离天敌不远处缓慢行走,观察动向。

跨国迁徙

在中国,波斑鸨是夏候鸟,9月份开始迁徙,要到南亚和中东地区越冬。为了了解波斑鸨的迁徙路线,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杨维康和他的导师高行宜与阿联酋国家鸟类研究中心合作,对波斑鸨开展了卫星跟踪研究。

7 月初,波斑鸨开始陆续集群。进入9月-10月份,新疆天气开始变冷,波斑鸨开始分批迁飞,暂时告别新疆。对木垒繁殖区波斑鸨秋季迁飞前种群动态的研究发现,秋季波斑鸨有集群现象, 多以家族或成体与亚成体组成小群, 数个小群集合形成大的迁飞群。秋季波斑鸨的警觉性非常高,距观察者300 米-1000米甚至更远, 它们即惊飞。杨维康记录的158 只波斑鸨中,2 只以上30 群,最大群15 只,单独活动的23只。小群由家族或成体与亚成体组成。数个小群集合形成大的群体。惊飞时小群体飞行方向一致, 而大群体多以小群为单位飞向各方。可见小群是结构稳定的群体,大群结构松散,是一种迁飞群体。繁殖期后,波斑鸨总是以家庭或家庭的集合形式形成小群,而大的群体则是共同进行某个周期性迁飞的典型种群。

杨维康对波斑鸨进行了卫星跟踪,通过软件分析处理发射器发出的信号,得到有关时间、地点以及波斑鸨的活动状态等信息,从而跟踪、监测到波斑鸨的迁徙过程。

根据全程跟踪监测,波斑鸨3 月初从阿联酋陆续起飞,越过阿拉伯湾经伊朗分别飞抵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经塔里木盆地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另一条路线经准噶尔盆地飞抵甘肃武威。

9月18日-10月20日,波斑鸨开始从新疆木垒迁飞,向西经阿拉套山出境进入哈萨克斯坦,沿巴尔喀什湖以南一带继续向西飞越哈萨克斯坦南部,转而向西南飞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而后分成两条不同路线:西线转向正南飞越伊朗东部到达伊朗南端阿拉伯海岸越冬,东线转向东南飞越阿富汗,到达巴基斯坦。次年,它们又沿着相同的路线于4月-5月间返回中国新疆。

猜你喜欢
小群杨维雌鸟
杨维永文学活动掠影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躲在树上的雨
罂粟花虽美不能栽
知更鸟先生也是“模范丈夫”
善待爱情
明亮的眼睛
杨维松的诗